江迅:中宣部整肃《炎黄春秋》内情

《炎黄春秋》再被中宣部整肃,但习近平、李克强、王岐山并不知情,编辑部忧心失去独立难再畅所欲言,杂志陷生死存亡之秋。《炎黄春秋》获知识界和退休官员支持,包括已故元老习仲勋。

秋风秋雨愁煞人。北京传出「以敢言和针砭时弊」著称的思想刊物《炎黄春秋》再度面临中共中央宣传部整肃,多次被要求更换主办机构未果,这一次终于下了最后限令。九月十八日,杂志社收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正式公文通知,该社主管单位由原来的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改为文化部属下中国艺术研究院。六十天内完成变更手续,否则便吊销执照。外人对这样的变更大多不明所以,但熟悉运作内情的便深明这一招既狠又辣:编辑自主权被逐渐削弱,政治审稿权会逐步严控,长期来力推政改而敢言善言的《炎黄春秋》便失去生存空间。

亚洲周刊从北京独家获悉:这次变更主管单位事件,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书记、副局长蒋建国一手操办的。蒋建国在湖南益阳、湘潭、邵阳前后出任县委、地委、市委书记或市长十多年,后任省委宣传部长四年,六年前才上京城任职新闻出版总署,在北京文化圈新闻圈出版圈,他被视为「工农型干部」,学问不高,但绝对听上面的话。不过,他得到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许嘉璐的积极配合,许嘉璐是语言学家,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多年来始终对《炎黄春秋》的「敢言」不满。在他俩运作下,将《炎黄春秋》变更主管部门的方案上报文化部。据悉,文化部长蔡武并不积极,只是一步步被动接纳。

据悉,蒋建国将《炎黄春秋》的处置方案上报给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长刘奇葆,最后由政治局常委刘云山在宣传思想领导小组会上拍板。中南海领导人习近平、王岐山、李克强并不知情。京城政坛有舆论更点明:此际,总书记习近平正在中亚南亚访问,这是背着习李王的一次突然袭击。

《炎黄春秋》创刊于一九九一年,是由中共体制内一批退休高官和崇尚普世价值的知识分子创办和支持的一份杂志,创办时没有官方丝毫资金,发行量每月递升,目前已高达十九万五千六百份。读者都是老干部和老知识分子,用老社长杜导正的话说,「都是有过血和泪经验教训的人,对《炎黄春秋》的未来寄予热望」。

在中国大陆,所有杂志都必须挂靠与政府有关的机构主管,《炎黄春秋》也一样,由主管部门负责审核出版物内容。《炎黄春秋》的主管是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这是一个民间社团,《炎黄春秋》的创办很「特殊」,没有要政府一文钱,多年来当局企图整治《炎黄春秋》,摆出的理由就是要更换政府部门主管,民办社团不能领导国家私营杂志。不过,《炎黄春秋》获得一大批在政坛享有声望的退休官员支持,其中包括习近平父亲、已故中共元老习仲勋生前的力挺。这也是其之所以能保持相对较大的编辑自主的要素之一。

九月十八日,九十一岁老社长杜导正接受亚洲周刊采访时说,《炎黄春秋》主管单位被变更,将让现有团队失去独立性,以后杂志很难再畅所欲言。不少编委也对此感到震惊着急。杜导正一九三七年加入中共,已有七十七年党龄。他说:「这次行动是周密计划的,虽语言平和,不像前几次那么粗暴,但下手狠辣,动作迅猛。名义上是协商,实际上不给你协商时间,前后不到七八天就下达正式文件,变更我们的『婆家』。如果把杂志社比作『女儿』,女儿要自由恋爱,父母却限时把你嫁出去,根本不听女儿的意见……把《炎黄春秋》的受管辖关系转给了文化部艺术研究院,令我们措手不及。」

广电总局官员声称今后编辑方针不变,人员不变,但杜导正坦言,这种没有正式文件的口头谈话难以令人信服。杜说:「有些政府部门的官员,说了的话是可以不兑现的。如果我们变成艺术研究院领导的很正规的一个单位,那人事权、审稿权都在他们手里,他想怎么变就怎么变。杂志可能会失去固有的编辑自主权,敢言敢写的作者文章,就会在这样的审查制度下被排除掉,北京的《百年潮》就是这么变过去的。」

据悉,《百年潮》原本是民办性质的近代史刊物,后被收归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管;《百年潮》由胡绳、郑惠等人主办。当年《百年潮》更换主管单位也是这样,最初声称人事不变,审稿规则不变,结果被中共党史研究会收编不到两月,总编辑被撤,一年内编辑也逐步换人,重要稿件都要党史研究会高层领导审查,那位领导素来保守左倾。在京城知识分子圈中人眼中,这份刊物被「收编」后,就没发表过好文章。过去每月发行三十万份,现在五千份不到。杜导正对《炎黄春秋》要划归文化部管辖一事深表担忧,他说,如果这样搞,这份杂志不仅没办法办下去,也没存在的必要了。二零一三年一月初,《炎黄春秋》在新年致辞中强调宪政改革,之后网站突然被关闭。

中宣部禁谈宪政

中宣部下达指令,不准宣传「宪政」、「普世价值」。经一番折腾,十八天后网站才恢复开通。当时,广电总局党组书记蒋建国禁止杂志宣传宪政,而且还威胁,再不听话,到年底杂志就不能再登记,要被注销。

两个月前,蒋建国也如此吓唬过《炎黄春秋》。杜导正、吴思出于无奈,发表的文章中不再提「宪政」两字,但更强化「八二宪法」,这是习近平刚刚讲过的,中宣部也没办法,《炎黄春秋》便继续在「八二宪法」上做了很多文章,反响极佳。杜导正说:「『宪政』两个字不让公开写是没有常识的,是一种很糟糕的思维。『以宪治国』是习近平刚在大会上公开讲的,主管宣传口竟然在报道中删除了。」京城政圈中人说,这些年来,中宣部依然沿用很多保守和极左思维,给中共帮了倒忙,令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受损,让党的公信力临近冰点。

杜导正说:「当下党内和百姓对习近平、王岐山、李克强的反贪、外交和深化改革鼓掌,颇得人心。共产党的威信又开始回来了,此际,《炎黄春秋》却遭整治。《炎黄春秋》只是体制内改良主义者,这些老党员很善意的话都不能被容纳,这样搞就给习近平这个班子抹黑添乱。」他说:「《炎黄春秋》办了二十三年,中宣部整了我们十七次。有几次明确要我们停刊。」

九月二十四日上午,杂志社召集部分社委会、编委会紧急会议,听取意见,商议对策。与会的二十多人大多七八十岁,其中有九十七岁李锐、九十四岁曾彦修、八十四岁资中筠,还有何方、江平、张思之、郭道晖、李伯勇、利瓦伊民、李步云、高放、郑仲兵、李乔、卢跃刚等人,人人发言,整整四个小时。九月二十六日,杂志社将第二次召集其他部分编委会和作者举行会议,与会者以中青年为主。

所有与会者的共识:这一事件涉及《炎黄春秋》的兴衰和生死存亡,情况相当紧急。会上主要是两种意见,大致一半对一半。一半人认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达的「改嫁」文件不能接受,《炎黄春秋》一定要保持既有风格,这是几十万读者的期望所在。必须强硬对抗,不让他们来封杀刊物。封杀刊物对全面深化改革没有好处,对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形象没有好处,却对习近平、李克强正在树立的宽容民主法制的形象抹黑,这种做法是给大局添乱。持这种观点的老共产党员明确表明,对下达的文件「拒绝签字」。

另一种意见认为,目前尚未到停刊这一步,只是「改嫁」而已,也许转换后办刊环境会有改善,故不要拒绝「改嫁」。既然他们口头答应人事、风格、内容不变,那就在「改嫁」之前谈妥条件,在文件上正式签字保证,吸取《百年潮》的教训。更换主办机构后能坚持多久就多久,如果他们真要下手干涉,到时候再翻脸对着干。

九月二十四日傍晚,杜导正再度接受采访。他说,几个月来《炎黄春秋》在内容政治上的自我掌控还是很稳健的。原本要在「六四」做点文章,读者有所期望,杂志有点态度说点话也是应该的,但中宣部不让碰,很强硬,编辑部顾全中央面临诸多难题,于是主张换位思考,主动把一些有关六四的文章都压下来。他说:「当下反贪旋风,我们收到揭露军队高级军官贪腐的触目惊心的稿子。编辑送给我看,我看了一篇,军队贪腐问题太严重了,这样的军队还能打仗吗?我内心很受伤,奋斗了一辈子,怎么就搞成这样。不过,我还是压下了稿子,不发。有人建议打印送中南海,我说不要了吧。」

杜导正说,第九期上他写了一篇《也议周永康案的根本启示》。中南海高层也说观点可以接受,反映不错。连许嘉璐都说这篇文章写得好,既思想解放,又有分寸,该说的说了。杜导正说:「这段日子我们自以为大家都高兴,主管部门对我们也满意,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我们批评也比较少了,编辑部日子安稳,内部讨论思想活跃,这一池春水,没有想到突然被『改嫁』。」

近日,总编辑吴思为妥善解决事件四处奔忙,与各部门沟通。亚洲周刊获悉,二十一日杜导正与蒋建国通电话二十五分钟,杜说,这么大的事必须听听编委的看法,《炎黄春秋》有六十八个编委,不少人还在外地,何必急急忙忙下死令,能不能推迟一下,多给点时间,以便做这些老编委的工作。蒋建国在电话那头明确拒绝了。杜导正说:「这是些对党忠心耿耿的老人,无非有点独立思考,说点老实话,这样的人都不团结,就会给党造成更大困难。李锐、曾彦修他们比我还着急。」

据悉,与会者已拟就致习近平的信,上书中南海,要让习近平、李克强和王岐山关注事件,尽快制止宣传主管部门的错误行径。(吴薇一整理录音)

(据2014年9月28日《亚洲周刊》)

 

本文发布在 公民报道. 收藏 永久链接.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