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标:散论21世纪报案 

 

原本很担心,在央视实验未审先判的模式,濒临公信破产的情况下,不会再对沈颢他们如法炮制,以避免留下话柄。哪知道,这一回新华社加入进来,用文字模拟法庭,提供沈颢的内心剖白,协同央视指认“认罪”。小人一贯如此,沈颢侥幸,借此保住了节操。

这话说的意思是,搞未审先判,或者用言语代替所有证据,或者逼迫当事人自证其罪,都是没有说服力的。哪怕法律不是挡箭牌,但是按照这种路数弄出来的案子,贯彻的是王立军的思路,不具有法律意义。这有点像是弱者的武器,雷打不动,看作恶者五雷轰顶。

完全可以想象,21世纪报案将来也可以制作成厚厚的卷宗,有义正词严的审判书,甚至还有不怕给历史留下骂名的审判长、审判员等各色人等的名字,就像南都案所呈现的那样。但这样的结果,历史会做出区分,是非浮现——这样的时间不需要等很久。

这么说,并不是说21世纪网毫无过错,但个人与机构、罪与罚应该在适当程序下得到匹配。当恶法成为事实,否认就是义务。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顺着程序不正义思考,打着灯笼寻找受害者的疤痕,这不是理性,这是理中客在21世纪报案中的扰攘。

也有人认为,对于21世纪报案,对沈颢个人,使用了太多的“悲情化”操作,未能“实事求是的努力”。如果没有记错,要求还原真相,从一开始拉人时就有较多呼吁。因为查案一开始,就做了信息公开上的精心算计,只说“新闻敲诈”,不说“上市丑闻”。

如果全部披露上市公司与21世纪网进行所谓“敲诈”的所有筹码,必定有助于正确理解21世纪报案。假如认定是“敲诈”,那么,“真相”就曾是21世纪网的武器;问题是,等到办案时,“真相”又成了敲打21世纪网的武器。“真相”并未对公众开放。

沈颢太太到南方报业举牌陈情,被认为是“不理智的”,不符合去政治化操作的规则云云。但这种师爷做派看不到个人发生的权利,也看不到机构在残酷切割员工的事实。结合央媒将“游街”模式套到沈颢头上,沈太此前能站出来,是太对了。

沈太举牌被禁止传播,一切展现沈颢“正面形象”的消息都不许传播,更别说平衡地调查报道真相——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人高喊:为什么不做“实事求是的努力”?为什么要“诉诸悲情”?为什么要用“迫害、挨整的口吻”?——这就是装外宾了。

在现在的舆论氛围里,经常有“零度”旁观者做出看似清醒的评论,自以为切中了要害。可往往是,这种低温的旁观,取消了背景与现实,沉浸在自以为是的冷静与客观里。它的结果是,“零度”低角度的刁钻观察,沦为无情的匕首,在事实上起到了协同伤害的作用。

这种貌似严肃的论调,与快速地消费21世纪报案、娱乐化地消解沈颢,无法提供有价值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这种议论的手法,被一些人当做安身与自诩的方法,倒也是很奇怪的。有时也觉得不是个人的问题,兴许是这个狗日的时代发生了我无法适应的变化。

21世纪报案,乃至于此前的一系列案件,在执法程序上都有严重问题——严重到可以宣布号称依法治国的四中全会已经结束。但包括上述“零度”旁观者在内,反倒责备“犯错就是犯错”,“不做实事求是的努力”,恶猜公权的常识被弃置。

我自己一直在说报纸的启蒙时代结束,但这只是想说启蒙与社运的转换没有完成而已。但在另外一些人眼里,启蒙结束是因为启蒙太烂了,可是等到砸烂了启蒙所提供的那些常识,却发现并未进步,反而是在常识所需的勇气和坚守上大幅度溃败。

哪怕报纸启蒙不能伸张,但是主动地践踏常识,以为绕开它,借此可以闯出一条崭新的评论道路,都是自欺欺人。如果不能在21世纪报案上盯住程序正义的问题,也就不能在别的地方实现有价值的论述,甚至都做不好一个人。很料想的不一样,坏人始终是面目清晰的。

过去的二十年,用市场化媒体可以做标示,也可以用启蒙常识做总结。这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但是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它——个人不喜欢与体制不喜欢,是两个概念,可我看到的是,有些人渐渐地将其汇流为一个东西。我不知道是什么改变了,谁在发声,谁又故意发声。

21世纪报案不是21报系的,也不只是南方报业的,它与去年初的事件一样,其下流的影响波及到整个市场化媒体——也就是说,它事关与市场化媒体相关的那些方面,个人化的思考、公民意志、权利觉醒、社会结构优化,等等,可以说,涉及到所有那些想让自己更好的人。

换言之,发生在南方报业身上这些政治化操作的案件,在区分出新旧南方的同时,也给市场化报纸的发展划上了休止符。历史上,市场化媒体是有先锋杀出血路,其他报纸跟进扩容形成趋势的;现在是反向操作,打掉先锋媒体,整个市场化媒体的七寸就被拿住了,就会瘫痪。

如果要是去找沈颢的差错,很容易。即使找不到,也可以说讨厌他的文青口吻,甚至批判沈太的诗掀动温情暴力,有碍观瞻——但如果以为对沈颢的打击是为了矫正他的个人修养,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恐怕错的离谱。而如果故意让他人相信这个失焦,罪无可恕。

这一场甲午报灾,不是哪家报纸的事,也不是自以为用理中客手法可以超脱的。报纸的政治拐点已经杀到,报纸转型当然是已经终结了的。但如果以为办几个微信公号、弄个新媒体就能避开这些真正的问题,把同侪消失不当回事,就能高贵冷艳,有点想多了。

2014年9月29日星期一 23:29

本文发布在 公民立场. 收藏 永久链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