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晓明:“伟大社会”的梦想与现实

在美国的历史上,诸多政治家都给出过美好的许诺,并推出宏伟的计划,有成功者,也有一些得到的是有事与愿违的结果,其中,上世纪六十年代,林登·约翰逊总统要把美国建成“伟大社会”的许诺,应该是比较突出的美好的许诺和宏伟计划。

前一段时间,鄢烈山撰写了一篇时论《重温林登·约翰逊伟大社会的梦想》。在文中,鄢烈山对约翰逊的“伟大社会”的梦想给予了极大赞扬,并指出海内外的一些其他学者也特别推崇“伟大社会”的宏伟计划:“去年,薛涌在纪念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逝世的文章中,特别提到加尔布雷斯为约翰逊起草了‘伟大社会’的讲稿;高世楫2006年最后一天在《21世纪经济报道》发表的一篇总结中国改革开放历程的文章,干脆就叫《“伟大的社会”:一条路线的坚持》。”

为什么鄢烈山等极力赞扬和推崇约翰逊“伟大社会”的梦想?简单地说,美好的许诺和宏伟的计划当然容易让人感动,也能得到人的称赞和推崇。更重要的是,许多人会认为约翰逊的伟大“伟大社会”对当今中国社会应该给出重要的启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有必要对约翰逊“伟大社会”的梦想做更多的解读。

四十多年前,当约翰逊提出“伟大社会”之时,美国上下为之激动,因为在“伟大社会”的梦想之下,美国社会开始了前所未有的社会改革:缺乏技能的接受培训;失业的得到工作;黑人获得全部平等的权力;以新的立法和巨大的资源去处理犯罪、贫穷等社会问题,其目的就是要把美国建成一个人人平等、福利健全的“伟大社会”,如果那样的梦想能够成为现实,作为“伟大社会”梦想的主要倡导者和执行者,林登·约翰逊应该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可是,林登·约翰逊却并非是美国人最敬仰的总统,而在许多方面站在约翰逊对立面的里根却被评为最伟大的美国人。在2005年的一次评选中,240万美国人参与投票,在前20位最伟大的美国人中,里根名列榜首,约翰逊却是榜上无名。应该说,约翰逊不受美国人爱戴有越战的阴影,但约翰逊“伟大社会”的梦想也没有给他加多少分。

约翰逊的“伟大社会”的梦想开始于1964年,当时,除了约翰逊的倡导外,还有另外几股重要的力量积极推动社会改革,去实现“伟大社会”的梦想。约翰逊的“伟大社会”除了落实许多的权力外,更重要的是他发起的著名的向贫穷作战(War on Poverty)的战役。上世纪八十年代中,美国企业协会的学者查尔斯.莫瑞写过一本畅销书《失去重心》,莫瑞被公认为美国最著名的社会政策研究学者,他曾被评为50位对美国公共政策最有影响的人,他的《失去重心》一书对“伟大社会”梦想下的主要政策做了深入和详细的分析,该书对九十年代中期有关福利政策的论争和改革有极为重要的影响。莫瑞在《失去重心》中指出,六十年代中期出现了几股力量支持约翰逊“伟大社会”的梦想,其中包括经济学家似乎已经找到了经济持续发展的秘诀;政策制定者和知识精英发现了结构上的贫穷。

在莫瑞看来,社会福利政策的改革开始于约翰逊的任期,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正是那个时期的美国经济,因为美国政府第一次认为有经济实力用福利政策去解决贫穷。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美国的GDP仅为1000亿美元,二十五年后,美国GDP增加到6850亿美元。约翰逊和国会当时相信,美国经济的增长不再属于周期性的涨落,因为凯恩斯学派经济学家声称,政府的干预可以让美国经济不再进入经济衰退的周期,从而可以保证在低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不断增长,当然,通过经济增长创造的财富可以去解决贫穷。

1963年,除了民权运动外,最火热的国内问题就是贫穷问题,并且,不只是“贫穷”,而是“结构贫穷”(Structure Poverty)。所谓结构贫穷,指的是贫穷与系统的结构有关,比如某一个族裔的人大多处在贫困之中,这样的贫穷仅仅通过经济的增长是根除不了的。按照结构贫穷的观点,要根除这样的贫穷,必须采取极端的“手术”,只是通过创造结业机会以及提供创业贷款等起不到根本性的作用,需要的是,政府对财富进行重新分配,一个象美国这样富裕的国家根本就不应该有贫穷存在。约翰逊总统认为在他的领导下,“伟大社会”梦想下的向贫穷作战一定会取得最终的胜利,当时约翰逊对国会讲:“因为向贫穷作战是正确的、英明的,因此在我们的历史上,第一次我们可以战胜贫穷“。

由于有结构贫穷的前提,社会政策就由保证机会平等向追求结果均等进行转变。1964年提倡《民权法》的初衷是本着机会平等、消除种族歧视,可是在1965年,约翰逊总统就在霍华德大学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下一步的民权运动并不是落实权力平等,而是要有结果上的平等”,政府直接发放福利钱款就是促进结果平等的措施之一。接着,约翰逊总统还签署了总统法令,要求实施“平权法案”(Affirmative Action),其实是对少数族裔实行优权法案,比如,在大学录取和资助上对黑人学生给予优惠。“平权法案”有一种矫枉必须过正的意思,即从前歧视了黑人,“平权法案”其实不是要给黑人等平等的权力,而是一种优权,也就是说,这是从两个极端对黑人不同的对待。

毋须置疑,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有相当比例的人处在贫穷之中,解决贫穷问题是政府和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但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去处理贫穷问题,却是有不同的看法,但在当时的美国,约翰逊总统代表的是美国现代自由派的理念是主流的思想,其实那是从四十年代罗斯福“新政”的延续。罗斯福在四十年代初提出了著名的“四个自由”,即言论自由、宗教自由、物质需要上的自由、没有恐惧的自由。明显的是,前两个自由来自于美国的国父,而后两个自由则罗斯福现代自由派思想的重要添加。提出物质需要上的自由,那是罗斯福对大萧条的一种强烈反应,因为罗斯福看到大萧条中的人没有经济上的保障,因此其他方面的自由也就大打折扣。约翰逊正是继承了罗斯福“物质需要的自由”的理念,但约翰逊并非是在经济萧条下的施行拯救,而是一种主动的进攻,即向贫穷宣战,要以政府作为主要力量去消除贫穷,建立了使用政府预算的现金补贴、食品券、医疗保险等福利项目。

公平地讲,约翰逊向贫穷作战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就,美国贫穷的人从1964年的18%降到1968年的13%。可是,在向贫穷作战开始之前,美国的贫穷人数比例已经在不断下降,1950年,美国的贫穷率为30%,至约翰逊政府开始的1964年,贫穷率下降到18%。在约翰逊政府之后,尼克松总统虽然是共和党人,但他继续了似乎有效的福利政策,并且在福利项目的预算有了更大的投入,随着福利预算的不断投入,贫穷率继续下降,1973年的11%的贫穷率是最低点,但在那以后贫穷率的降势却停止了,在1980年,福利预算投入更多的时候,贫穷率却在回升,超过了向贫穷作战开始时的水平。福利项目投入越多,反而贫穷人的比例却在回升,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情况?

莫瑞从经济、年龄结构、种族指标等方面有比较深入的定量分析,经济等因素对贫穷的回升并没有什么影响,尽管七十年代的经济增长不如六十那样强劲,但美国经济从1970至1979年的增长率3.2%仍然是五十年代,莫瑞得出的结论是,贫穷人数的回升正是因为越来越多福利资金的投入,而领取福利的人并不需要做什么,就能自动领取现金和食品卷,由于有这样自动领取的福利,这些人不需要改变自己的行为和人生态度,这样的福利政策造就了一个完全依赖政府群体。尽管福利越来越好,但明显的是,完全靠福利并不能步入中产阶层,甚至不能完全脱贫,福利的初衷应该是帮助有缺乏的人,但不能让人放弃工作的愿望和努力,可政府越来越大福利项目却造成了一个对政府有绝对依赖的群体,如果政府要彻底消除这样的贫穷,势必就得增加福利支票的金额和数量,但那就会不断扩大这样靠政府的群体,福利资金的来源就是不断加税,惩罚那些多创造财富的人。

除了福利政策本身保留和造成贫穷外,同出于现代自由派的轻视家庭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与福利项目相辅相成地造成更大的贫穷。在福利政策体系不够健全的年代,家庭却更加稳定,由于经济上的压力,家庭成员在一起艰苦奋斗,有了丰盛的福利政策后,无形之中送出这样一个信息,丈夫可以出走,或者不需要结婚,因为政府会托住一个单身的母亲和五个孩子,反过来,家庭破裂以及未婚生育又不断增加对福利的负担。巧合的是,六十年代中期,美国兴起的性解放、极端女权主义与福利政策比翼双飞,过去的几十年为美国造就了几千万的单身母亲家庭,这些家庭大多都属于美国的贫穷群体。

在八十年代中期,保守派的里根曾减少了一些福利项目的预算,结果遭到自由派民主党的攻击,最终里根也没能对福利制度做出什么根本性改革。九十年代初,克林顿在竞选中许诺要改革问题严重的福利制度,结果克林顿在1996年与共和党控制的国会配合对福利制度做了较大的改革,后来让数百万人走出了完全靠福利的生活。毋须置疑,九十年代的福利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至今贫穷仍然是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贫穷率比上世纪七十年代还高,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艾德华兹的竞选纲领就是“两个美国”,其中一个美国就是贫穷的美国,艾德华兹许诺要通过提高税率把富有美国的一部分财富转移到贫穷的美国。

对于美国政府与贫穷作战却越战越败的原因,美国两党以及自由、保守两派有不同解读。最近,著名自由派智库布鲁金斯发表了一篇报告“攻击贫穷和不公”。在该报告的开篇就提到:“如今的贫穷率超过上世纪七十年代,贫富悬殊越来越大,在林登·约翰逊以后,没有一位美国总统把与贫穷作战当成竞选和施政的纲领”。这句话有正确的事实,也有误导的成分,当今贫穷率的确不低,可自约翰逊政府以后的历届的美国总统在福利项目上花费了几万亿美元。

此外,如果对贫穷率进行详细解读,可以发现更深刻的社会问题。珍尼.克罗斯是另一家智库Beverly LaHaye Institute资深研究员,她对当今的贫穷指数做了详细的分析。布鲁金斯的报告指出,经济状况是造成当今贫穷的主要因素,可按Crouse的分析,当今的高贫穷率与家庭结构有很大的关系,具体地讲,社会的贫穷率直接与多少人生活在已婚的双亲家庭,在1973年,79%的人生活在已婚的双亲家庭,2005年,只有63%的人生活在已婚的双亲家庭,在单身母亲家庭的人占人口的13%,单亲家庭的贫穷率高于双亲家庭的6倍。考虑到这样家庭结构的因素,如果今天生活在双亲家庭的人口比例与1973年一样的话,当今的贫穷率就不是高于12.6,而是9.8%,这是低于1973年贫穷率的水平。因此,造成贫穷率更加恶化的主要原因是美国家庭结构的变化,也就是已婚双亲家庭的减少。

综上所述,平等的权力和机会、经济的增长对消除贫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过去的几十年,美国在在方面有比较大的突破,福利制度在短期内帮助了美国的一些穷人,社会也需要对弱者提供必要的、基本的福利,但从长远来看,提供丰富的福利对消除贫穷并不有利,反而有害。更重要的是,美国所面临的家庭结构变化,比如单亲家庭增多的问题是直接造成贫穷的主要社会原因之一。

一个社会需要有一些基本的福利,任何社会都不例外,但约翰逊通过“伟大社会”把美国政府搞得太大,让太多的美国人依赖政府,约翰逊“伟大社会”是罗斯福“新政”的延续,而罗斯福的顾问亨利.霍普金曾经对“新政”有一个很好的总结:“征税、征税、开支、开支、当选、当选”。因此,大政府表面是提供福利,其实就是将高税强夺纳税人的财富,再以福利的方式去购买权力,当代自由主义下的美国民主党正是要继承罗斯福和约翰逊的遗志:“征税、征税、开支、开支、当选、当选”,而当今世界其他体制下的大政府也都脱不了这的套路,或者更简单的:“征税、征税、开支、开支、执政、执政”,从经济上和道义上来讲,这都不是一个良性循环,而是一个阻碍经济发展、压制勤奋致富的恶性循环,最终,要被大多数公民抛弃。

(据作者新浪博客)

本文发布在 公民立场. 收藏 永久链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