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中文網編輯 王強 2014年06月12日
在中國已經執行新空氣質量監測標準的74個重點城市中,只有三個城市的空氣質量達標。這是6月4日中國國務院新聞發佈會上發佈的《2013中國環境狀況公報》披露的結果。
這74個重點城市位於中國的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這些城市從2012年開始執行新的空氣質量監測標準。新的標準是在2012年修訂的,增設了顆粒物(粒徑小於等於2.5 μm)濃度限值和臭氧8小時平均濃度限值以及調整了顆粒物(粒徑小於等於10 μm)、二氧化氮、鉛等的濃度限值。
按照新標準,中國城市空氣質量達標標準是PM2.5年平均濃度在35微克/立方米。按照這一界限值,去年只有舟山、拉薩和海口三個城市的空氣質量達標。
述由中國環境保護部發佈的「公報」 稱:「2013年,全國城市環境空氣質量不容樂觀。」 公報顯示,2013年中國74座主要城市的年均PM2.5濃度為72微克/立方米,是發達國家城市空氣質量的4倍左右。發達國家城市空氣質量的檢測標準是PM2.5年均濃度在20微克/立方米以下。
這個結果與今年3月份國家環保部公布的一項監測結果一致。該監測結果表明,
2013年74個城市中,海口、舟山、拉薩3個城市各項污染指標年均濃度均達到二級標準,其他71個城市存在不同程度超標現象。而空氣質量最差的10個城市中,有7個城市位於河北省。河北是華北地區的工業大省,其鋼鐵、化工等高污染行業被認為是去年北方嚴重霧霾天氣的罪魁禍首之一。
去年年初,中國華北、中部和東部多個地區開始被嚴重的霧霾所籠罩,人們對糟糕的空氣質量抱怨不已。2013年1月1日,上述74城市開始發佈細顆粒物污染濃度,其中有33個城市的空氣質量指數達到了嚴重污染的程度。去年「兩會」期間,一場更為嚴重的霧霾和沙塵襲擊了首都北京,由於霧霾造成能見度很低,連接北京和其他城市的多條高速公路關閉,市民們瘋狂搶購口罩和空氣凈化器。 2013年年末。大半個中國仍舊籠罩在霧霾的陰影之下,人們被建議盡量減少戶外活動,上海甚至發佈了最嚴重級別的預警,持續的霧霾嚴重影響了中國東部這座最大城市的市內交通,市民們怨聲載道。
而據《2013中國環境狀況公報》,中國氣象局基於能見度的觀測結果表明,2013年全國平均霾日(在氣象學上,空氣相對濕度小於等於80%、水平能見度大於等於5公里且小於10公里為輕微霾,水平能見度在2公里以下為重度霾。中國氣象局發佈的全國平均霾日所統計的城市不僅限於上述74城市),比上年增加18.3天,為1961年以來最多,其中,中東部地區霧和霾天氣多發,華北中南部至江南北部的大部分地區霧和霾日數範圍為50-100天,部分地區超過100天。
越來越糟糕的空氣質量被人們認為是中國過去30多年來忽視環境而只追求GDP增速這一發展模式的巨大代價。近年來,中國毫無節制的工業化以及對於高污染行業的縱容被認為是引發霧霾等極端天氣變化的主要原因。中國氣象局和中國社科院去年11月聯合發佈的《氣候變化綠皮書》認為,中國霧霾天氣增多的主要原因,是化石能源消費帶來的大氣污染物逐年增加,主要源於熱電排放、工業尤其是重化工生產、汽車尾氣、冬季供暖、居民生活及地麵灰塵等。
但在「中外對話」北京辦公室總編輯劉鑒強看來,這只是問題的表象。「中外對話」是一家總部位於倫敦的獨立性非營利性環境組織。他在接受紐約時報中文網採訪時認為,表象的背後是「環保部門的瀆職」。他分析說,在2008年以前的一段時期,當環保部還是權限小很多的環保總局的時候,敢做敢為,掀起環保風暴,打擊違法公司,包括最大的電力集團;實施區域限批,對違法的地方政府,在整改之前不批准新項目;並曾積極研究綠色GDP,希望解決中國GDP崇拜問題。
但隨着環保總局在2008年3月份升格為環保部,這一部門變得軟弱不堪,並開始扮演不光彩的角色。為了配合當時中國四萬億經濟刺激計劃,環保部在2008年年末開始為各地項目開通了環評「綠色通道」 。劉鑒強曾撰文批評說,最近五六年中,環保部擁有環評審批這一重權,卻放鬆環評審批,令全國大型污染工程暢行無阻,特別是環京津冀的污染重化工、鋼鐵企業大量上馬,造成今日空氣嚴重污染的局面。
在中國,環境利益經常要給中國的經濟增長讓路,顯然,2008年後環保部開通的環評「綠色通道」是當時中國政府刺激經濟增長的產物,並非完全是環保部門單方面意願。北京中咨律師事務所的環境律師夏軍接受紐約時報中文網採訪時說:「其實很多時候,環保部也頂不住來自上面的壓力。」
但日益嚴重的霧霾壓力令中國政府也不得不開始採取措施。去年中央政府在與東部一些省份的領導多次開會商議後公布了一項計劃,決定在人口密集的東部地區、華北地區削減鋼鐵、水泥、焦炭等高污染行業的產能,減少污染物排放。根據這一強制性計劃,鋼鐵產業大省河北省的短期目標是到2014年最多削減1,500萬噸鋼鐵產能,長期目標是到2020年削減8600萬噸鋼鐵產能,約佔當前產能的三分之一,去年,河北省鋼鐵企業的產能約3億噸。
但這一行政計劃隨即遇到了阻力。據路透社的報道,一些被列入短期內要淘汰的鋼鐵生產線由於是當地的重要地方財政收入來源而被推遲關閉,而一些早已經破產的「殭屍鋼鐵廠」又被拿來湊數,被算入削減產能之中。
中國一家專業研究鋼鐵產業的研究機構中聯鋼研究中心的分析師王曉娜最近撰文披露了另外一種現象,即一些地方政府公布的淘汰目標其實是待搬遷的鋼廠產能。她舉例稱,寶鋼集團關閉600萬噸產能以及廣鋼停產是以湛江基地新增1000萬噸鋼鐵產能為前提;武柳集團規劃淘汰700萬噸產能是以在防城港新建1000萬噸產能為交換條件。她還提到了河北鋼鐵集團旗下的石家莊鋼鐵公司搬遷到了黃驊港。王曉娜說:「這些鋼廠的搬遷或許會使得原址所在地鋼鐵產能有所減少,但是對於全國鋼鐵產能而言並不存在『減少』的意義。」
中央政府還希望通過一個一攬子的大氣治理計劃解決難題。這個行動計劃去年9月被公布,被稱為「大氣十條」,包括10條35項綜合治理措施。但這一計劃顯得矛盾重重。比如該計劃宣稱要限制煤炭消耗,但卻又鼓勵煤制天然氣。中國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去年11月接受「中外對話」採訪時認為,「這事實上是進一步強化了煤炭的地位。雖然文件明確發展煤制天然氣要貫徹『最嚴格的環保措施』,這句話本身就說明煤制天然氣是有環境問題的。」
更加令人擔憂的是,目前,中國經濟增速處於明顯的下滑通道, 雖然李克強一再強調不會再次通過直接的行政手段強烈刺激經濟,但是,穩定經濟增長依然是當局重中之重的任務。儘管經濟管理部門此次並未採取2008年那樣的強烈刺激,而是溫和刺激經濟,但是財經評論人宋清輝最近在財經網撰文稱,隨着穩增長的壓力增大,各地微刺激力度在逐漸加碼。他注意到,貴州省已經明確2014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確保增長25%、力爭增長30%的目標,並且加快省內重點項目建設。而與貴州相鄰的四川省也出台16條「微刺激」措施。他認為,所謂「微刺激」與當年的「4萬億」並無本質上的不同。
人們擔心,為了穩定經濟增速,中國仍可能會讓一些具有污染性質的大型公共項目進入環境評價快速通道。
5月上旬,中國環境保護部官網公布了《北京新機場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根據上述報告書,新機場建成後,預計到2025年,飛機起降達到62.8211萬架次,年旅客吞吐量7200萬人次,年貨郵吞吐量200萬噸。報告書的總體結論認為「從環境保護角度分析,本項目建設是可行的」。該報告稱,新機場運營後的空氣影響主要來自飛機尾氣。根據預測,評價範圍內各敏感點的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的目標濃度均達標。
但部分專業人士並不認可環評報告的這一結論,他們認為在北京空氣質量已經嚴重惡劣的情況下,新機場肯定會給北京的環境質量帶來巨大壓力。北京理工大學教授胡星斗在其發給紐約時報中文網的一封郵件中認為,從環境保護的角度考慮,北京新機場項目必須下馬。他說:「僅僅從大氣污染來說,已經有專家指出,首都機場飛機尾氣造成的大氣污染相當於數百萬輛機動車,是北京霧霾的重要原因。相應地可估計,北京新機場對於京津冀地區霧霾的貢獻將達到600萬-1000萬輛機動車所造成的污染。」
在推進新機場這些大型項目建設的同時,北京卻希望通過外遷污染企業到河北等地緩解霧霾壓力。這一過程未來將在「京津冀一體化」的規划下完成。實現京津冀一體化是習近平的一個重大國家戰略。屆時,將有300多家企業分別外遷到河北省和天津市,這些企業主要涉及化工、建材、鑄造等產業,多屬於高污染類企業。
這種轉移污染的措施顯然是一種短視的行為,也被認為是徒勞的。夏軍說:「這不能解決問題,河北離北京如此近,這不但會污染河北,最終還是要污染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