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事件背后无解的中美难题

中国外交部26日持续针对驱逐《华尔街日报》3名记者一事发言,强调无法接受“东亚病夫”一词,并反批白宫对待记者才是“顺我者存,逆我者亡”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说:“美方官员应该解释一下,近两年来美方无理拒签或以多种理由拖延多少中方媒体赴美记者签证?”

赵立坚最后要“美方摘下意识形态有色眼镜,停止发表不负责任言论,停止对中国无端指责,多做有利于中美互信与合作的事”。

针对这次《华尔街日报》事件争议,德国之声专访台湾大学新闻研究所教授林照真。她说:“这件事应该回到新闻的价值来看,不要变成两大强国角力的戏码。”

她认为,标题有争议可以讨论,但是记者不是外交官,不是派驻的形式,中国不宜驱逐记者,美国也不该想用同样的手段报复。两国应该放弃“意气之争”,不然就是对新闻自由的侵害。

林照真强调双方不应该再互相放话,而是坐下来沟通讨论一个妥善解决的方法。她说:“两个大国都非常需要彼此有记者在任何地方。就基于这个信念大家来解决这个问题。”

旅美历史学者黎蜗藤在关键评论网发表文章说:“《华尔街日报》作为有深厚言论自由传统的美国大报,绝不可能为此道歉。”

他说:“中国为此驱逐美国记者,外界看来有点小题大做,但这正是中国一贯反美作风的合理逻辑。”他也认为这可能有抱负性质。事发前一天,美国宣布把五家在美国运作的中国官媒定为“外国使团”。

Karikatur von Coronavirus auf der chinesischen Flagge (picture-alliance/Ritzau Scanpix/I. M. Odgaard)

旅美历史学者黎蜗藤提到,日前丹麦将中国国旗上五星替换成五颗病毒的漫画,同样也因捍卫言论自由,未向中国低头。

标题种族歧视?

新闻标题争议演变成外交事件,关键就在标题:“中国是真正的亚洲病夫”(China Is the Real Sick Man of Asia)。

林赵真认为,媒体本来要反映多元的声音,只要是登出来的内容都受公评,会有不同的意见是正常现象。北京政府提出抗议也很自然,毕竟中国媒体多为“党的喉舌”,与自由市场言论自由的理念不同。

但身为亚裔,她说自己面对这个问题,感受跟西方人的确不同。她认为在新冠病毒被视为一种恐惧的关头上,这个标题可能“让亚裔的人变成疾病的同义词”。她说:“这不是中国人的问题,我觉得这是所有亚洲人的问题。”

她认为媒体工作者对遣词用句应该更谨慎,避免使用“这种钓鱼式的标题”来引人注意。

旅美历史学者黎蜗藤在关键评论网的观点则认为,病夫(sick man)有其历史脉络。他说:“在西方人的用法中,‘病夫’一直指国家,而不是指人。所以有‘中国是亚洲病夫’的说法,而没有‘中国人是亚洲病夫’的概念。

他认为,这个病夫这个概念从西方传入中国后,“是中国人首先‘想像’出西方人用‘东亚病夫’歧视自己,再经过宣传以讹传讹,在中国人中固化了这种想象”。

他提到的矛盾也成为这次事件双方几乎不可能和解的原因。如果《华尔街日报》从未想要“伤害中国人感情”的意思,但北京政府说有,那该怎么办呢? 或许只有像林照真所说,建立起一个沟通机制来化解纷争,或是出现一位双方都认为可以信任的调解者,否则中美将持续陷在这无解的僵局。

转自:DW

本文发布在 时政博览. 收藏 永久链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