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新公民运动之路怎么走?

许志永访谈_公民

一、不是一味要求参与者奉献,要关心年轻人的需要。参照美国的ToastMaster,组织演讲会可能是个很好的形式

Z:上次读了金圣老师的文章中关于"带新人"(详见吴金圣《:我和许志永、丁家喜最后的晚餐》https://s3-ap-northeast-1.amazonaws.com/xgmyd/archives/2871.html——编者注),我就一直在想这个实际问题。这个关注组高人很多,但是讨论少了些。经常只见一个石头下来波澜不惊。我想公民精神应该是人人参与,因此不揣浅陋,交流下想法。

中国最不缺的就是人,尤其北京。我想如果活动形式能吸引年轻人,那么多北漂、蚁组,哪儿需要带啊,自己奔着来是最好的,又不是发展地下组织。我不了解具体的情形,从教育平权、上访、财产公示这些活动看,恐怕也没有针对过年轻人。

读书会本来是极好的,但这个年代真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能静下心来读并讨论。

我觉得演讲会可能行。美国有个叫ToastMaster的组织,各城镇都有本地的俱乐部。成员们可以选择自己方便的时间,比如上班族可以在午饭时间聚会一个小时。每次大家轮流演讲、倾听、反馈。就是一个表达、交流的练习。锻炼公开演讲能力、表达能力应该还是很吸引人的。每人可以轮流担任主持人,还可以练习议事规则。新公民里应该多的是演讲高手,很容易做起来。地点分散些好,坐车两小时,啥好活动也废了。

先提一个,希望大家指教,一定还有更好的主意的。总之如金圣老师所言,我们需要关心年轻人的需要,而不是一味要求参与者的奉献。年轻人多起来后,大家为找对象也会越来越多的吧。

二、以共同兴趣为主题的同趣群、同城微信群、QQ群、专业群、教友群等都是年轻人很好的选择。在此基础上,把人气聚起来

W:  我总觉得就目前形势,还是可以展开探讨、研讨、讨论的,就大家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未来的工作方向问题。如:现在广东的裕元工人罢工已引起台湾、香港的工会的响应,但大陆各省市县的工会都是官方的,国企的工会在维护劳工权利方面形同虚设,民营企业大多没有工会。这种情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今天看见微信群里广州大学生声援裕元工人罢工,我提出上面的问题,供大家思考。

如何唤醒青年学生参与进来,非常重要,没有大学生的参与,很难想象劳工运动会成气候,会得到社会各界的响应声援。至于形式问题,可以多种多样地开展起来。目前的情况是全国的群特别多,但同省、同市、同县(区)、同镇的群很少。因此网上开设同城微信群、QQ群、专业群、同区群、同镇群,以共同兴趣为主题的同趣群、宗教群、教友群等都是年轻人很好的选择。在此基础上,把人气聚起来,这样有利于相互支持,相互联系。

Z教授说的演讲会也是很好的形式,大家聚在一起,就是要相互提升能力,口才是必须的,所以每个人都要有备而来,内容不限、主题不限,可以自由展开讲演3-5分钟,也可以更长时间。北京这样的演讲会好像已经有了,只是太少,层次较高,在研究生当中开展。但愿能在中学生、大学生中开展,把中学生、大学生、蚁族、北漂族、无业族等聚起来。这样就可以推广开了。

三、现实聚会有网络社区所无法替代的功能,现实聚会中的公开说出自己的观点,以及按规则的辩论、讨论,对于很多国人而言,都是一种赋权

G:刚看到,非常期待此类活动的推广,最好能“多中心”、“去中心化”——有志向和资源者分头尝试,做的好的“先行者”可以总结出一套简明可行的“工具包”,向更多志愿者推广。

线上平台和线下的聚会,各有长短,都可以尝试。但现实聚会有网络社区所无法替代的功能。尤其是,平和、包容、多元、对事不对人、广泛参与等议事规则,几乎只能在相对小众(不超过一个小房间的人数)的、面对面的氛围中形成。此外,身处网络环境,这相当于戴着一张面具;而在现实聚会中的公开说出自己的观点,以及按规则的辩论、讨论,对于很多国人而言,都是一种赋权。而每次活动的前后,相关活动的推介,和活动后的总结、感言,都可以发布到在线平台。

四、如果最优选择比较困难,次优选择也可接受,总不能为追求尽善尽美,导致什么也做不了

至于活动地点,从茶楼里较大的房间(能容纳20人左右,人均消费100元以内),到各类NGO的场所(不少NGO都会向各类民间活动租借场地),均可。每次活动一定要围绕着一个相对单一、并且提前通知的话题(否则,就会扯得“天南海北”,少数人高谈阔论指点江山,多数人根本插不进嘴——这就不再是对每个参与者的赋权,而是成了少数人的秀场)。话题不要太大,以具体且“接地气”为宜,并尽可能绕开敏感点(如果最优选择比较困难,次优选择也可接受,总不能为追求尽善尽美,导致什么也做不了吧)。

比如讨论“言论自由及其边界”,近期以“扫黄打非”为话题进行聚会讨论,如果召集人或者活动地点比较敏感,就可能被中途搅黄——如果召集人、活动地点都不敏感,有关部门毫不重视,那很可能意味着影响力极低;影响力极低者很难召集到人一起聚会讨论。但“言论自由极其边界”并非不可讨论,可以换个角度,比如“网上发言的自由与自律”(听上去相当主流,但多数人都有话说,要看什么人发起,和在什么地点)。这个范围也很大,比如,公民批评政府,或者拿任何政策、任何领导人开涮调侃,都是理所应当的自由,观点对不对与自由权利,是两码事;即使发言内容真的“伤风败俗”,首先,谁主张,谁举证,其次,是提出批评、提出更好的替代方案,还是粗暴地堵嘴,或是批倒斗臭的人身攻击,都关系到作为自由权利之支持系统的自律。再如,一些社区的斑竹,对意见稍有不合的帖子就删除(甚至以此排斥异己),这就是当权者(虽然仅仅拥有这一点点权力!)对权力的滥用。此外,每个网民在微博、在社区,对不同的观点,和持有不同观点的其他人,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是反驳观点,还是人身攻击),这也几乎可说是自由和专制的分野。当然,对他人率先的恶意攻击,人人都有基于正当防卫的反击权,但反击是否应有限度,限度在哪里,都大可商榷;这个问题,并非只有一个答案。——至于公权力扫黄打非对不对,只要把上述问题讨论个五六成明白,便基本不言自明,顶多捎带几句就够。

甚至,讨论什么话题,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议事规则+人际信任+参与/赋权(肉唐僧发起的送饭党,和有邻社,就牛在这里;来自上头的搅局势力,是他们的另一种知音)。此外,很多90后大学生,从小对“江湖险恶”的恐惧,和对各类威权的屈从与向往,均远远低于其上一代;他们当中的不少人,所发起、组建和参与的志愿社团,都非常可圈可点。

本文发布在 公民立场. 收藏 永久链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