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风波,谁赢了?

焱热淼深| 2014/4/15

近段时间,关于政府和教堂的事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主要的矛盾体现在政府要拆十字架拆违建而信徒强烈抵制不让拆。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线上线下的冲突。

目前已知的大体情况如下:

一是官方没有对这次整治运动发表过有针对性的公开的书面文件,所以外界知情度也不高,于是公众自然地解读为“三改一拆”的延伸。

二是多数教堂(浙江温州比较集中)都有接到书面或口头的整改通知,要求拆十字架或拆违建。

三是有少数个别地方已经自行或强制拆去了十字架。

四是信徒们将矛头直指一省委书记夏某,谴责其因个人信仰倾向导致了选择性执法,而夏某本人未做公开回应。

这场事件接下去的走向如何,我们不得而知。当一项政策具体实行到地方来的时候,尤其是面对群体数量不少的信徒,往往总会遇到困难。既然无法“速战速决”,那么就会出现两种结果:一是暂时放缓,进入持久的博弈;二是继续加大施法力度,争取一步到位。而这种走向取决于很多方面的因素,政策、群众、媒体、舆论等等。暂且拭目以待。

而关于此次事件,所引发的效果,不得不使人思考:教堂风波,谁才是赢家?

既然说到输赢,那肯定得有目的性和评判标准。就好像比武过招,用力量速度技巧击倒对手算赢,用竞技精神征服对手也算赢。

所以我们要先思考,事件的目的是什么?胜算几何?

如果是为了城乡规划和市容市貌,要成为赢家,那得从拆迁成本、环境考虑、经济效益、居住系数等方面入手。不过这方面的评判标准倒也不是很明确,有些人觉得这样好,有些人觉得那样好;现在觉得好的事,或许三十年五十年后的看法又不同。

三峡工程的例子也是如此。到底是不是赢家,这得留给历史。

如果是为了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要成为赢家,可能需要两方面抓,一方面发扬我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淡化西方“文化入侵”。从习近平主席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讲话(凤凰佛教3月28日文)来看,我们的领导人是十分注重本土文化的。而从这方面出发,提倡佛、儒、道,不提倡“外来”的基督教也是不足为奇的。那么在保传统排西化的目的上到底是不是赢家,我们结合历史和现状来稍微看一看:

首先,基督教不同于其他宗教的性质,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它的“排他性”,相信“耶和华”是独一的真神,所以它很难被其他宗教或文化所同化。从历史来看,弱小的文明总是被强大的文明所同化,就如古代的中国汉族,土地被占国家被灭又如何,到头来中国还是汉族文化。近代满清是最好的例子。然而基督教文化却在历史上扮演着强者的角色,两千年来,烧过淹过杀过,却成就了如今22亿(《全

球宗教概观》2011年数据)的基督徒,占了全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只见基督文化同化了国家文化,未见国家文化同化了基督文化。很显然,简单的正面打压实在难以达到目的。

其次,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消灭不成便“招安”。我国有“三自爱国教会组织”的存在,包括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中国天主教教务委员会和中国天主教主教团。让中国的

基督教成为一种“自治、自养、自传”的状态为目的,减少与国外教会的接触。而这样的做法也的确略有成效。

再次,历史告诉我们,当你打不过敌人也收买不了敌人的话,那么不是很光彩但也是很有效的办法就是引发敌人内部矛盾。当然关于这些事我们不得而知,暂且假设政府做了这样的事情,那么是不是会有些效果呢?比如这些年关于登记不登记的问题,引起了基督教内部很大的动荡,以致四分五裂。从表面看来,也确实较有成效。

最后,关于此次拆十字架拆教堂的事件,一方面起到正面打压的效果,拆掉十字架正面冲击信徒的“心理寄托”,拆教堂客观上减少了信徒的活动场所。另一方面也继续引发一些内部矛盾,信徒在拆与不拆的问题上也产生一些分歧与不和。可见在这场关于文化形态的较量上,政府的胜算很大。

胜算这么大,到底赢了没有?

同样的,我们继续来分析如上四点:

第一,正面公开打压肯定不行,基督教的信仰使信徒誓死捍卫真理,就算把他们杀了,他们也视之为“光荣的殉道”。死也不怕的人,威胁恐吓是拿他们没办法的。文革时期的迫害最厉害,但也是中国基督教发展最迅猛的时期。前车之鉴。

第二,“三自”能起一定的作用但不是百分百有效,近年来三自家庭化的程度也越来越厉害,虽然表面上是归政府管辖,但实际上的心态乃是“该撒的物归给该撒,神的物归给神”,人在你这,心不在你这。管得了人,管不了心。

第三,登记的问题的确引发教会内部很大的动荡,但基督教是个特别的存在,历史上的每次动荡,从来不会带来它的消亡,只是改变了它的发展方式。我国也是如此,沿海地区很多教会因着登记的问题分成两派,互不来往。

更有甚者看到教会情况混乱,就不愿意去参加聚会了。这样会不会很自然的各自瓦解消亡了呢?实际情况却是这样:一个团体分成两派,客观上分散了单位团体所包含的人数,但这些人发现团体人少了怎么办?他们会觉得增加教会人数乃是当务之急,于是各自纷纷加大宣教力度,弥补教会分裂后人数减少所带来的失落感。而这在客观上就增加了基督徒的总数。而那些对教会感到失望而离开的信徒呢,有些则干脆拖家带口去到内地偏远山区开荒布道。这在客观上又增加了基督徒的覆盖率。

第四,关于此次教堂风波的直接影响,暂且不管该事件是某官员的个人信仰喜好还是背后政府的总体考虑,就目前的局势来看,结果并非那么理想,本来拆之而后快的事情,却遇到了很大的阻力。我国的基督教门派众多,有三自教会、家庭教会、地方教会等等,本来各自为政极少往来。而此次教堂风波,竟给了各教派统一战线的机会,“敌对势力”转移了内部矛盾,三江事件就让我们看到了基督徒空前团结的可能性。另外由于此次事件针对的教堂有些都是三自背景下合法登记的教堂,突然来这么一下拆十字架事件,政府就失去了很多在他们中间的公信力。这在客观上增加了许多对三自本来就不大友好的教会退出组织转入地下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我们虽然看到政府的胜算很大,但是最终实行起来,要赢的希望却十分渺茫。而这场较量中,最坏的情况是两败俱伤,教堂被拆,信徒与政府的敌对情绪加大,政府的公信力越发丢失……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对于基督徒而言,他们是绝对不会输的!怎么说呢,基督教的信仰是“逆来顺受”的信仰,再怎么恶劣的环境,对他们来说那都是神的美意,都是“至暂至轻的苦楚”,坚信会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这种信念是打不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在这场较量中,从精神上信徒已经赢了。而从历史才长河和基督教的发展来看,他们也的确没“输过”。

既然基督徒的信念使得他们必定会赢,那么是不是意味着政府就一定会输呢?

本文的重点乃在于此:有一种结局,它不是两败俱伤,也不是谁胜谁负,这种结局叫“双赢”!

第一,从根本上改变对基督教的看法,基督教文化在世界上存在着如此大的影响力必定有其一定的道理,如果一棒子“西方文化入侵”打死,必然是开了闭国自封的历史倒车轮,看看近代列强侵华史,让人心痛。不能怪人家工业革命太强大,只能怪封建社会步固自封太愚昧。中华民族向来是善于取长补短的民族,强大的文化从来不怕入侵,入侵一个,同化一个。如今再举“反西”的旗帜,实在是对华夏五千年文明的极度不自信。我们应该要具备大国的姿态。习近平主席说:中国这头睡狮已经醒来。

第二,努力发挥基督教对社会的积极作用,我们知道现在讲和谐社会、讲正能量、讲中国梦。我们从小培养我们的孩子传统美德,教育他们如何做人。但现实社会的情况我们有目共睹,人际关系的冷漠,暴戾之气的横行,道德底线的缺失……我们的政府也为此做了很大的努力,这是我们需要肯定的。但是并没有卓见成效。以前的孩子上下学一路玩耍一路走,如今的孩子天天家长接送,不只是看到社会条件好了,也要看到人们对社会不信任了。到底为什么会这样?没有信仰约束的道德底线是极其不稳定的。有些事情,我们的教育做不了的,交给信仰吧。一个教人“爱人如己”的基督教,我们为何反感?

第三,完善教会合法化的体制。对基督教的打压,不仅起不到和谐作用,反而增加了不稳定因素,如果基督教不被政府承认,纷纷转入地下,从信仰的角度看,会增加异端邪教的滋生机会,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而现实的情况是中国还有庞大的基督教群体不被政府所承认,关于这点,最有发言权的当属“于建嵘”教授,请参照于教授2008年于北京大学的演讲《为基督教家庭教会脱敏》一文。

最后,我们还要注意的一点是,有些应急的做法,虽然见效明显,但一定不是长久之计。教堂风波事件以来,很多人亲身体会到了舆论导向的厉害。我国的基本国情比较特殊,政府建立舆论导向系统也是用心良苦,但往往在基层阶段效果不甚理想,舆论导向工作人员被人冠以“五毛党”的蔑称。而有些舆论导向员的不当言论也造成了一些不明就里的群众产生了对基督徒的敌视心理。这实在容易引起更深的国内矛盾。

人世间有两种力量势不可挡,一是日益明智的思想,二是坚定不移的信仰!

教堂风波,到底谁赢了?谁都不希望输,我们要双赢!

本文发布在 公民立场. 收藏 永久链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