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叫鲁扬的山东好汉,为了息事宁人,也顺便彰显了一下崇高品质,发了一条简短的微信,叫做《我澄清一个事情》。他说:“网传《山东教授邓相超遭毛粉群殴》视频里面被群殴的不是邓相超教授,是我——山东鲁扬,邓教授当时不在现场。”
然后就详细描述了遭群殴和“被几名警察救出”的经过。他说他发微信的目的,一是“代母亲谢谢两位不知名的警察兄弟”,二是“选择放弃报案”——原因是,“我考虑到,那些五六十岁的老人都是思想受到蒙蔽的老百姓,他们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事。我相信数年后他们会明白,那个在济南街头举牌、打死也不还手的文人,是维护他们和每个中国人自身权利的人。”
看到这里,当然对鲁扬先生肃然起敬:他不和那些人一般见识!不过我还是非常替他担忧,假如当时没有警察在场,假如在众人推推搡搡的群殴后他忍不住“还手”(比如鄙人就很难做到“打死也不还手”),不知此刻他是在医院里,还是在火葬场里?
好在鲁扬先生的“感谢”和“放弃”并非其终极目的,他最后写道:“不过,我们中国是个法治国家,在济南出了这样一件惊动全国的打人事件,我不要说法,但警方还是要给全国人民一个交代的——让全国人知道,山东济南依然是个在党英明领导下的法治之地。”
诉求很明确,希望济南警方给全国人民一个交代。可是我在想,你让他们怎么交代呢?调出录像?然后认清面目,把那些推搡者一一叫到派出所,该警告的警告,该训诫的训诫,该拘留的拘留,该处罚的处罚?——这个,好像可以有。
再一想,不太可能。人家肯定会理直气壮地雄辩:咱们维护正义错了吗?不正是俺们的拉横幅喊口号施压力,才让那个邓某某迅速受到处分的吗?你们胆敢对正义力量进行压制?!赫赫,一个派出所警察,他会去触犯众怒吗?再说了,人家鲁扬先生自己已经“选择放弃报案”了。还要怎么交代呢?
所以依我看,这个事情处理成“偶发的个别事件”,肯定是有司的最佳策略。
对于这样的“策略”我倒是不反对,可是如果放过“偶发事件背后的必发因素”,不对此引起重视,举一反三,那是说不过去的。因为,事件经过发酵,已然具有某种“示范性”存在——其一,对于持不同观点的人,采用暴力是不是允许?其二,“民意压力”之下,立马对持有某种观点的人(尤其是知识精英)给予严厉处分,先例一开,后果如何?
我想,不妨先放过“观点上谁对谁错”的争论,全民似乎应该达成这样一个共识:任何公民的言行都必须在法律框架下进行。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是,西安街头那个用锁具砸烂车主脑袋的农村愤青,最后被判了刑!何故?不是因为他“反日爱国”错了,也不是他“让人别买日系车”错了,而是他没有权力伤害无辜者!这就是基本法律常识。
所以,你拉横幅喊口号可以,你对人动手就绝对不可以!更何况,你的横幅之大口号之响声势浩大,别人举个“坚决捍卫言论自由权利”就要被殴——这是哪家定的法?所以在文明国家,警察处置的方法非常简单:不管你以怎样的“正义”名义,只要你动粗动手了,警察就要以“正义”的名义对你采取措施,毫不手软,毫不迟疑!就这么简单。
假如这样的“基本共识”都形不成,只能说明,我们还不是一个文明国家、法治国家。
至于“那些五六十岁的老人都是思想受到蒙蔽的老百姓,他们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事。”——宽大为怀是好的,可是他们决不会感恩。由此我想到那篇“微信名作”,叫做《蓦然回首,才发现当年的伙伴大多已脑残》,说的是——
“目前,中国社会严重撕裂,人们的价值观左右分明,左派与右派势同水火,大家从微信群就都能感同身受:无论同学群,老乡群,亲友群,只要一涉及到价值观的话题,尤其涉及到毛与文革、美国与民主,马上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最后不欢而散,友情的小船说翻就翻。彼此谁都想说服对方,但都休想说服对方,只落得个相互对骂不已。”
你看看,还是同学呢,老乡呢,亲友呢,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何况不认识的人,一旦“相互对骂”不过瘾,就会“相互对打”。
不过我不是拉偏架,说到“对打”,大概“右”不是“左”的对手。右者,总体还是君子偏多,最多逞一时口舌之快;若论“动手能力”,绝对甘拜下风,稍有风险,便会落荒而逃,他们受益于改革开放成果,比较珍视身家性命。而左者,却无所顾忌,他们大多是弱势群体,无产者无畏,谁怕谁!
在生活中,你会发现,有一些人,他们的思想一直停留在过去,禁区很多,一提到某个词语,他们就会做出某种本能的反应,视你为“反动”。可笑之余,渐渐明白,原来他们的思想资源非常单一,一直停留在原来的“主流看法”上。他们以前是有“单位学习”的,这些“主流看法”就是在那时形成的,构成了他们的基本政治观。
后来“单位学习”没有了,也没有任何组织告诉他,执政党也在反思和前进,他们甚至连“彻底否定文革”的政治文献和人民日报社论也未必清楚,只懂得“宁左勿右”是最好的政治保护伞。于是,一旦有什么诉求,哪怕是合理的,也要伪装一番,喊出一大串“政治正确”的响亮口号,管它是不是风马牛不相及,有时显得非常幼稚和可笑,可他们别无选择。
这就让人想到那些热衷跳忠字舞的中老年广场舞爱好者。我看到很多视频里,他们兴致勃勃地合着《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旋律,跳得不亦乐乎。那些动作,俨然回到文革火红年代。还有对歌曲的选择,也总离不开样板戏或红歌。你说是他们特别怀念文革吧,也不尽然。说到底,是因为他们没有“更好的选择”,在“长脑子”的年代,接触的就是这些。
所以有些人呈现出“脑残”的特征,很正常。对于普罗大众而言,“统治阶级的思想就是他们的思想”。身体靠营养输送,脑子靠思想输送,既然思想资源是如此单一,自己又缺乏分辨和思考力,他们就在某个年代“定格”了!可怕的是,这样的人群非常之大!
那篇《蓦然回首,才发现当年的伙伴大多已脑残》的作者剖析说:所谓分裂,所谓渐行渐远,是一些人业已改变,而另一些人仍然未变的状态。这是一个大变局,是一种历史性的进步,是一座冰山开裂的声音。要相信神的意志,人类社会最终会被神拯救。分裂、渐行渐远,可能是一个好的开始。
“可能是一个好的开始”,这是乐观的看法,看到的是很多人正在远离脑残。但是在山东邓某事件上,我却悲观地看到“可能是一个坏的开始”——因为部分底层的脑残并不可怕,一旦这种脑残传染到上层,比如立马对邓某给予处分,这就透露出非常危险的信号:一个国家的思想界要朝什么方向去?
当然,平时的日常生活,左也好右也罢,闹不脑残都无关紧要,诚如那文章里所言:其实价值观,只是一种调剂,并不影响一个人日常生活,不影响你在生活里是一位好父亲好儿子好丈夫,就像没有阅读也可以活着,没有精神也可以在黑压压的人群中走过,在拥挤的地铁里和公交上,谁会在意你的思想……
那是说的“价值观不碰撞”的环境。当思想隐去,生活凸显,我们可以做到“十年不见,我还渴望遇见你”。因为,“我们有着彼此的过去”。但是一旦到了思想碰撞的时刻,比如说一对夫妻要生活在一个屋檐下,一个是“左派”,一个是“右派”,我看是很难苟且的。刚才还在床上琴瑟和谐,转眼就争得面红耳赤,这能长久吗?
说回那些济南“爱毛者”。他们真的是“爱毛”吗?真的对“批毛者”怀有深仇大恨吗?我看不是那么简单。说到底,是因为他们在文革当中不是受害者,在那个年代,他们比较扬眉吐气,现在则成了弱势群体。在我们这个看重等级的国度,他们的心情怎么会好?假如换了文明社会,首相和清道夫一视同仁,他们也就不至于如此失落了。
文革结束后,老作家叶圣陶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十年人祸,相识的朋友致死的有一百左右”。作家秦牧说:“我是个交游不广的人,但后来计算了一下,我握过手的相识的人,横死者竟达二十七名。从这一点推论,全国牺牲者数量之巨,也就可以想见了……这真是空前的一场浩劫,多少百万人颠连困顿,多少百万人含恨以终,多少家庭分崩离析,多少少年儿童变成了流氓恶棍,多少书籍被付之一炬,多少名胜古迹横遭破坏,多少先贤坟墓被挖掉,多少罪恶假革命之名以进行!”
你看,在作家艺术家那里,或者扩大到到整个知识分子阶层,他们在文革中几乎“全军覆没”。一个国家,假如让人才精英“哭死”,而让“卑贱者”“笑死”,你说这不是“反文明反人类”又是什么?难道现在这些“爱毛者”不知道文革的滔天罪行么?只是立场不同和视角不同罢了。所以现在要追究的是,为什么改革开放会让这些弱势群体如此绝望?以至于迁怒于推动民主进步的知识分子?
之所以造成今天这种局面,清华大学孙立平教授认为,这与当初改革启动时的先天缺陷有关。改革的启动,是几股力量合在一起的结果,这当中有民众改善经济状况的现实要求,有知识分子改变现状的理想,但其实更有力量的,是文革中失势者重归权力中心的要求。后者又有两部分人,一是想回到文革前的17年,一种是想借此走向一种新的文明。80年代初期改革即在这部分人的掌控之下了。不过,能够和当时形成对比的,是文革的荒唐岁月,所以掌握权力者充满自信,这种自信造成了80年代的开明。然而开明的表象掩盖了改革的缺陷,即没有一种真正的走向新文明的价值目标。
这个分析是很到位的。因为当“失势者重归权力中心”后,没有树立一种“真正的走向新文明的价值目标”,由此改革的方向发生了偏差,贪污腐化和两极分化到了不可遏止愈演愈烈的地步。这就引起了民愤,而弱势群体又不敢明目张胆与政权反目,就用“打右”的方式发泄情绪。表面上看,他们是在“维护政权”,实际上,他们充斥着不满情绪。
所以要避免社会撕裂,要紧的是重建社会公平。当整个社会不存在“得势”和“失势”群体的时候,普罗大众才不会“左右站队”。他们真的“懂政治”吗?真的“知道国家航船的方向”吗?我表示严重存疑。如果他们今天的精神世界还不如文革年代爽,你要让他们反思文革,是无效的。
最后再重复一遍鲁扬先生的话:“我相信数年后他们会明白,那个在济南街头举牌、打死也不还手的文人,是维护他们和每个中国人自身权利的人。”这话,我有点相信,也有点不信。如果没有制度建设和社会改革,这种社会撕裂只会加剧,直到有一天,你会诧异地发现:我们连起码的人生自由都堪忧了!无知者无畏,无产者无畏,面对可能的暴力,我们很多有反思能力的人,毫无招架之功。
只剩下一条路:逃离!
转自:萤火虫沙龙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评论 *
显示名称 *
邮箱 *
网站
Δ
阿达:山东济南“社会撕裂”标志性事件的反思
有一个叫鲁扬的山东好汉,为了息事宁人,也顺便彰显了一下崇高品质,发了一条简短的微信,叫做《我澄清一个事情》。他说:“网传《山东教授邓相超遭毛粉群殴》视频里面被群殴的不是邓相超教授,是我——山东鲁扬,邓教授当时不在现场。”
然后就详细描述了遭群殴和“被几名警察救出”的经过。他说他发微信的目的,一是“代母亲谢谢两位不知名的警察兄弟”,二是“选择放弃报案”——原因是,“我考虑到,那些五六十岁的老人都是思想受到蒙蔽的老百姓,他们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事。我相信数年后他们会明白,那个在济南街头举牌、打死也不还手的文人,是维护他们和每个中国人自身权利的人。”
看到这里,当然对鲁扬先生肃然起敬:他不和那些人一般见识!不过我还是非常替他担忧,假如当时没有警察在场,假如在众人推推搡搡的群殴后他忍不住“还手”(比如鄙人就很难做到“打死也不还手”),不知此刻他是在医院里,还是在火葬场里?
好在鲁扬先生的“感谢”和“放弃”并非其终极目的,他最后写道:“不过,我们中国是个法治国家,在济南出了这样一件惊动全国的打人事件,我不要说法,但警方还是要给全国人民一个交代的——让全国人知道,山东济南依然是个在党英明领导下的法治之地。”
诉求很明确,希望济南警方给全国人民一个交代。可是我在想,你让他们怎么交代呢?调出录像?然后认清面目,把那些推搡者一一叫到派出所,该警告的警告,该训诫的训诫,该拘留的拘留,该处罚的处罚?——这个,好像可以有。
再一想,不太可能。人家肯定会理直气壮地雄辩:咱们维护正义错了吗?不正是俺们的拉横幅喊口号施压力,才让那个邓某某迅速受到处分的吗?你们胆敢对正义力量进行压制?!赫赫,一个派出所警察,他会去触犯众怒吗?再说了,人家鲁扬先生自己已经“选择放弃报案”了。还要怎么交代呢?
所以依我看,这个事情处理成“偶发的个别事件”,肯定是有司的最佳策略。
对于这样的“策略”我倒是不反对,可是如果放过“偶发事件背后的必发因素”,不对此引起重视,举一反三,那是说不过去的。因为,事件经过发酵,已然具有某种“示范性”存在——其一,对于持不同观点的人,采用暴力是不是允许?其二,“民意压力”之下,立马对持有某种观点的人(尤其是知识精英)给予严厉处分,先例一开,后果如何?
我想,不妨先放过“观点上谁对谁错”的争论,全民似乎应该达成这样一个共识:任何公民的言行都必须在法律框架下进行。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是,西安街头那个用锁具砸烂车主脑袋的农村愤青,最后被判了刑!何故?不是因为他“反日爱国”错了,也不是他“让人别买日系车”错了,而是他没有权力伤害无辜者!这就是基本法律常识。
所以,你拉横幅喊口号可以,你对人动手就绝对不可以!更何况,你的横幅之大口号之响声势浩大,别人举个“坚决捍卫言论自由权利”就要被殴——这是哪家定的法?所以在文明国家,警察处置的方法非常简单:不管你以怎样的“正义”名义,只要你动粗动手了,警察就要以“正义”的名义对你采取措施,毫不手软,毫不迟疑!就这么简单。
假如这样的“基本共识”都形不成,只能说明,我们还不是一个文明国家、法治国家。
至于“那些五六十岁的老人都是思想受到蒙蔽的老百姓,他们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事。”——宽大为怀是好的,可是他们决不会感恩。由此我想到那篇“微信名作”,叫做《蓦然回首,才发现当年的伙伴大多已脑残》,说的是——
“目前,中国社会严重撕裂,人们的价值观左右分明,左派与右派势同水火,大家从微信群就都能感同身受:无论同学群,老乡群,亲友群,只要一涉及到价值观的话题,尤其涉及到毛与文革、美国与民主,马上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最后不欢而散,友情的小船说翻就翻。彼此谁都想说服对方,但都休想说服对方,只落得个相互对骂不已。”
你看看,还是同学呢,老乡呢,亲友呢,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何况不认识的人,一旦“相互对骂”不过瘾,就会“相互对打”。
不过我不是拉偏架,说到“对打”,大概“右”不是“左”的对手。右者,总体还是君子偏多,最多逞一时口舌之快;若论“动手能力”,绝对甘拜下风,稍有风险,便会落荒而逃,他们受益于改革开放成果,比较珍视身家性命。而左者,却无所顾忌,他们大多是弱势群体,无产者无畏,谁怕谁!
在生活中,你会发现,有一些人,他们的思想一直停留在过去,禁区很多,一提到某个词语,他们就会做出某种本能的反应,视你为“反动”。可笑之余,渐渐明白,原来他们的思想资源非常单一,一直停留在原来的“主流看法”上。他们以前是有“单位学习”的,这些“主流看法”就是在那时形成的,构成了他们的基本政治观。
后来“单位学习”没有了,也没有任何组织告诉他,执政党也在反思和前进,他们甚至连“彻底否定文革”的政治文献和人民日报社论也未必清楚,只懂得“宁左勿右”是最好的政治保护伞。于是,一旦有什么诉求,哪怕是合理的,也要伪装一番,喊出一大串“政治正确”的响亮口号,管它是不是风马牛不相及,有时显得非常幼稚和可笑,可他们别无选择。
这就让人想到那些热衷跳忠字舞的中老年广场舞爱好者。我看到很多视频里,他们兴致勃勃地合着《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旋律,跳得不亦乐乎。那些动作,俨然回到文革火红年代。还有对歌曲的选择,也总离不开样板戏或红歌。你说是他们特别怀念文革吧,也不尽然。说到底,是因为他们没有“更好的选择”,在“长脑子”的年代,接触的就是这些。
所以有些人呈现出“脑残”的特征,很正常。对于普罗大众而言,“统治阶级的思想就是他们的思想”。身体靠营养输送,脑子靠思想输送,既然思想资源是如此单一,自己又缺乏分辨和思考力,他们就在某个年代“定格”了!可怕的是,这样的人群非常之大!
那篇《蓦然回首,才发现当年的伙伴大多已脑残》的作者剖析说:所谓分裂,所谓渐行渐远,是一些人业已改变,而另一些人仍然未变的状态。这是一个大变局,是一种历史性的进步,是一座冰山开裂的声音。要相信神的意志,人类社会最终会被神拯救。分裂、渐行渐远,可能是一个好的开始。
“可能是一个好的开始”,这是乐观的看法,看到的是很多人正在远离脑残。但是在山东邓某事件上,我却悲观地看到“可能是一个坏的开始”——因为部分底层的脑残并不可怕,一旦这种脑残传染到上层,比如立马对邓某给予处分,这就透露出非常危险的信号:一个国家的思想界要朝什么方向去?
当然,平时的日常生活,左也好右也罢,闹不脑残都无关紧要,诚如那文章里所言:其实价值观,只是一种调剂,并不影响一个人日常生活,不影响你在生活里是一位好父亲好儿子好丈夫,就像没有阅读也可以活着,没有精神也可以在黑压压的人群中走过,在拥挤的地铁里和公交上,谁会在意你的思想……
那是说的“价值观不碰撞”的环境。当思想隐去,生活凸显,我们可以做到“十年不见,我还渴望遇见你”。因为,“我们有着彼此的过去”。但是一旦到了思想碰撞的时刻,比如说一对夫妻要生活在一个屋檐下,一个是“左派”,一个是“右派”,我看是很难苟且的。刚才还在床上琴瑟和谐,转眼就争得面红耳赤,这能长久吗?
说回那些济南“爱毛者”。他们真的是“爱毛”吗?真的对“批毛者”怀有深仇大恨吗?我看不是那么简单。说到底,是因为他们在文革当中不是受害者,在那个年代,他们比较扬眉吐气,现在则成了弱势群体。在我们这个看重等级的国度,他们的心情怎么会好?假如换了文明社会,首相和清道夫一视同仁,他们也就不至于如此失落了。
文革结束后,老作家叶圣陶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十年人祸,相识的朋友致死的有一百左右”。作家秦牧说:“我是个交游不广的人,但后来计算了一下,我握过手的相识的人,横死者竟达二十七名。从这一点推论,全国牺牲者数量之巨,也就可以想见了……这真是空前的一场浩劫,多少百万人颠连困顿,多少百万人含恨以终,多少家庭分崩离析,多少少年儿童变成了流氓恶棍,多少书籍被付之一炬,多少名胜古迹横遭破坏,多少先贤坟墓被挖掉,多少罪恶假革命之名以进行!”
你看,在作家艺术家那里,或者扩大到到整个知识分子阶层,他们在文革中几乎“全军覆没”。一个国家,假如让人才精英“哭死”,而让“卑贱者”“笑死”,你说这不是“反文明反人类”又是什么?难道现在这些“爱毛者”不知道文革的滔天罪行么?只是立场不同和视角不同罢了。所以现在要追究的是,为什么改革开放会让这些弱势群体如此绝望?以至于迁怒于推动民主进步的知识分子?
之所以造成今天这种局面,清华大学孙立平教授认为,这与当初改革启动时的先天缺陷有关。改革的启动,是几股力量合在一起的结果,这当中有民众改善经济状况的现实要求,有知识分子改变现状的理想,但其实更有力量的,是文革中失势者重归权力中心的要求。后者又有两部分人,一是想回到文革前的17年,一种是想借此走向一种新的文明。80年代初期改革即在这部分人的掌控之下了。不过,能够和当时形成对比的,是文革的荒唐岁月,所以掌握权力者充满自信,这种自信造成了80年代的开明。然而开明的表象掩盖了改革的缺陷,即没有一种真正的走向新文明的价值目标。
这个分析是很到位的。因为当“失势者重归权力中心”后,没有树立一种“真正的走向新文明的价值目标”,由此改革的方向发生了偏差,贪污腐化和两极分化到了不可遏止愈演愈烈的地步。这就引起了民愤,而弱势群体又不敢明目张胆与政权反目,就用“打右”的方式发泄情绪。表面上看,他们是在“维护政权”,实际上,他们充斥着不满情绪。
所以要避免社会撕裂,要紧的是重建社会公平。当整个社会不存在“得势”和“失势”群体的时候,普罗大众才不会“左右站队”。他们真的“懂政治”吗?真的“知道国家航船的方向”吗?我表示严重存疑。如果他们今天的精神世界还不如文革年代爽,你要让他们反思文革,是无效的。
最后再重复一遍鲁扬先生的话:“我相信数年后他们会明白,那个在济南街头举牌、打死也不还手的文人,是维护他们和每个中国人自身权利的人。”这话,我有点相信,也有点不信。如果没有制度建设和社会改革,这种社会撕裂只会加剧,直到有一天,你会诧异地发现:我们连起码的人生自由都堪忧了!无知者无畏,无产者无畏,面对可能的暴力,我们很多有反思能力的人,毫无招架之功。
只剩下一条路:逃离!
转自:萤火虫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