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管理学生是中国特色
大多数国家都没有学生管理学生的班干部制度,美国学校的“班代表”是班级利益代言人
学生管理学生的班干部制度,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等大多数国家都不存在。日本的班级里没有班长和其他班干部,任何孩子都无权要求别的孩子做什么。一些必要的协助班级运转的委员会是存在的,但也不是权力机构,而是以服务性为主。在美国,学校班级里有“班代表”,但与中国的“班干部”有本质区别。“班代表”是由全班同学民主选举出来的一个同学, 要代表全班把同学们对学校、教师、教学、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意见反映给学校领导, 类似于班级发言人的角色, 而并无协助教师管理同学的行政权力, 因而在地位上和其他同学是平等的。
班干部制度是学校里的行政干部管理制度,团、班“双套班子制”干部一当就是五六年
中国的班干部制度,在很大程度上类似于行政干部管理制度。一般来讲,我国的班干部选拔使用制度实行“双套班子制”,既有群团组织的干部,也有班委会等行政干部,管理模式较多地采用以班主任老师为中心的管理方式。以小学为例,有少先队的、团的,还有行政的。在班内有支部,在学校有委员会;还有班委会和学生会等。
在中小学校,班级的角色结构基本上都是三个层次:第一层是班级管理角色,即班委会成员;第二层是小组管理角色,即各小组正副组长;第三层是“群众”角色,即班级中的一般成员。这是一个“金字塔式”的角色结构。多年来,能够当选为班干部的都是成绩较好的学生,而且任期较长。1991年,南师大教育专家吴康宁教授对1470名六年级的学生调查表明,六年内有干部经历的学生仅占17%,其中当干部长达5至6年的占55.2%;在三年以上的学生占87.2%。这说明大约自三年级始,小干部角色就处于基本稳定的状态,而其他的83%的学生在六年的小学生涯中从没有过当干部的经历。
班干部是班主任直接代理人
班主任通过班干部实现领导和管理,听话、可控制、“易驯服”的学生最受青睐
由于现实因素的限制,中国的学校基本采取大班制,单靠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无法实现班级管理。通过班干部,班主任实现了对班级的间接领导和管理。班干部的主要任务是协助班主任做好班级学生的思想、学习、文娱活动以及生活等方面的工作,包括做好班主任布置的工作和管好同学,向班主任汇报情况,尤其是当班主任不在场时班级中发生的情况。也就是说,班干部是班主任管理班级的手段,实行权力主义、行政命令的学生干部模式:听话、可控制、“易驯服”是其基本特征。因心智发育较早,成绩好又听话的女同学是班干部的主要成员,还常常因打小报告而遭同学孤立,人缘也不好。
班干部乐于为班主任跑腿,无论是班干部还是非班干部都认可隐含权力的存在
班干部在开展班级工作时,有时起到了替代班主任的作用,因此必须要转移班主任的一部分权力以便工作顺利进行。对于权力的范围大小,不同人存在不同认识。北京师范大学进行的一项国内《初中生的班干部角色认知调查研究》显示,大多数学生认可班干部的任务分配权、决策权,不认可班干部的人员调动权、惩罚权、优先获得荣誉权。但无论是班干部还是非班干部,都认可了这种隐含权力的存在。调查显示,学生总体认为班干部最主要的工作是协助教师处理日常工作,管理班级纪律、卫生各种事务,帮助同学解决学习、生活的困难。而从三类职责的划分看,协助教师被认为是班干部最重要的职责。
权力意识让人人争当班干部
班干部让学生的权力意识第一次觉醒,自我权威意识强的班干部占90.8%
班干部相比普通学生而言,拥有一定的管理权和惩罚权,有时就是老师的代理人,能够在某些方面颐指气使,对学生很有诱惑力,可以说是学生“权力意识”的第一次启蒙。班干部在班级中的地位相对更高,自我权威意识也更强。吴康宁教授调查了有三年以上干部经历的学生在成就感、参与意识与权威意识上与无干部经历者之间的差异,结果显示,有三年以上干部经历的学生有极为明显的优势,其中有成功感者占82.6%,参与意识强的占85.8%,自我权威意识强的占90.8%,而后者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7.O%、31.O%、12.3%。这种“自我权威”容易失控,酿成悲剧。据媒体报道,河北省泊头市交河镇某小学一个11岁的三年级学生,仅仅因为“不听班长话”,就遭班长惩戒,头发险些被扒光。该女生上课爱摇头咂嘴,班长屡次批评不听,以班长为首的三个同学就施以拔头发的“惩戒”。女生有些地方的头发已无法长出,经河北省法医门诊鉴定为九级伤残。
九成学生热衷当干部,即使当不上也不忘分级别“送礼贿赂”,家长还要请老师“照顾照顾”
因为手上或多或少的权力,很多学生热衷于当班干部。有媒体曾进行调查,在180名接受调查的一年级小学生中,想要当班干部的学生占到89.5%。而其中明确表示自己不想当班干部的还不足1%。其中,想当班长的学生高达七成。即使当不上班干部,也不能忘了巴结之。一位河北石家庄的小学生在接受采访时说,送给班长和副班长的礼物是不一样的,而科代表收到的礼物和班长副班长又各不相同。班长的权力最大,得到的礼物数量和质量都是最好的。而其它班干部们得到的礼物就要看他是分管哪个方面的工作了,管纪律的班干部,一般都比较吃香,相比之下,管卫生的班干部就不及纪律干部收到的礼物多。
班干部“官味”越来越浓,并不能过多的责怪学生。从整个社会大背景来看,对权力的追逐都是常态。如果学生能在学校里就当上“官”,自然是让家长倍感欣慰,因此很多时候不是学生在追逐班干部职位,家长才是第一推动力。据工人日报报道,谈起自己孩子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担任班干部时,郑州市民何先生说,现在竞争太激烈了,平时不仅要经常给孩子零花钱用来请同学吃吃饭、送点小礼物什么的,必要时还要跟老师“走动”一下,请老师“照顾照顾”。
中国特色的班干部制度师从苏联,旨在实现学生管理学生的目的。受权力思维的影响,班干部制度功利色彩浓厚,已经成为学校里的学生官僚体系。郑渊洁的“班干部汉奸论”,虽显刺耳但其实也是直指班干部制度的要害。
来源:网易新闻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评论 *
显示名称 *
电子邮箱地址 *
网站
Δ
匿名:班干部制度造就权力奴隶
学生管理学生是中国特色
大多数国家都没有学生管理学生的班干部制度,美国学校的“班代表”是班级利益代言人
学生管理学生的班干部制度,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等大多数国家都不存在。日本的班级里没有班长和其他班干部,任何孩子都无权要求别的孩子做什么。一些必要的协助班级运转的委员会是存在的,但也不是权力机构,而是以服务性为主。在美国,学校班级里有“班代表”,但与中国的“班干部”有本质区别。“班代表”是由全班同学民主选举出来的一个同学, 要代表全班把同学们对学校、教师、教学、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意见反映给学校领导, 类似于班级发言人的角色, 而并无协助教师管理同学的行政权力, 因而在地位上和其他同学是平等的。
班干部制度是学校里的行政干部管理制度,团、班“双套班子制”干部一当就是五六年
中国的班干部制度,在很大程度上类似于行政干部管理制度。一般来讲,我国的班干部选拔使用制度实行“双套班子制”,既有群团组织的干部,也有班委会等行政干部,管理模式较多地采用以班主任老师为中心的管理方式。以小学为例,有少先队的、团的,还有行政的。在班内有支部,在学校有委员会;还有班委会和学生会等。
在中小学校,班级的角色结构基本上都是三个层次:第一层是班级管理角色,即班委会成员;第二层是小组管理角色,即各小组正副组长;第三层是“群众”角色,即班级中的一般成员。这是一个“金字塔式”的角色结构。多年来,能够当选为班干部的都是成绩较好的学生,而且任期较长。1991年,南师大教育专家吴康宁教授对1470名六年级的学生调查表明,六年内有干部经历的学生仅占17%,其中当干部长达5至6年的占55.2%;在三年以上的学生占87.2%。这说明大约自三年级始,小干部角色就处于基本稳定的状态,而其他的83%的学生在六年的小学生涯中从没有过当干部的经历。
班干部是班主任直接代理人
班主任通过班干部实现领导和管理,听话、可控制、“易驯服”的学生最受青睐
由于现实因素的限制,中国的学校基本采取大班制,单靠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无法实现班级管理。通过班干部,班主任实现了对班级的间接领导和管理。班干部的主要任务是协助班主任做好班级学生的思想、学习、文娱活动以及生活等方面的工作,包括做好班主任布置的工作和管好同学,向班主任汇报情况,尤其是当班主任不在场时班级中发生的情况。也就是说,班干部是班主任管理班级的手段,实行权力主义、行政命令的学生干部模式:听话、可控制、“易驯服”是其基本特征。因心智发育较早,成绩好又听话的女同学是班干部的主要成员,还常常因打小报告而遭同学孤立,人缘也不好。
班干部乐于为班主任跑腿,无论是班干部还是非班干部都认可隐含权力的存在
班干部在开展班级工作时,有时起到了替代班主任的作用,因此必须要转移班主任的一部分权力以便工作顺利进行。对于权力的范围大小,不同人存在不同认识。北京师范大学进行的一项国内《初中生的班干部角色认知调查研究》显示,大多数学生认可班干部的任务分配权、决策权,不认可班干部的人员调动权、惩罚权、优先获得荣誉权。但无论是班干部还是非班干部,都认可了这种隐含权力的存在。调查显示,学生总体认为班干部最主要的工作是协助教师处理日常工作,管理班级纪律、卫生各种事务,帮助同学解决学习、生活的困难。而从三类职责的划分看,协助教师被认为是班干部最重要的职责。
权力意识让人人争当班干部
班干部让学生的权力意识第一次觉醒,自我权威意识强的班干部占90.8%
班干部相比普通学生而言,拥有一定的管理权和惩罚权,有时就是老师的代理人,能够在某些方面颐指气使,对学生很有诱惑力,可以说是学生“权力意识”的第一次启蒙。班干部在班级中的地位相对更高,自我权威意识也更强。吴康宁教授调查了有三年以上干部经历的学生在成就感、参与意识与权威意识上与无干部经历者之间的差异,结果显示,有三年以上干部经历的学生有极为明显的优势,其中有成功感者占82.6%,参与意识强的占85.8%,自我权威意识强的占90.8%,而后者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7.O%、31.O%、12.3%。这种“自我权威”容易失控,酿成悲剧。据媒体报道,河北省泊头市交河镇某小学一个11岁的三年级学生,仅仅因为“不听班长话”,就遭班长惩戒,头发险些被扒光。该女生上课爱摇头咂嘴,班长屡次批评不听,以班长为首的三个同学就施以拔头发的“惩戒”。女生有些地方的头发已无法长出,经河北省法医门诊鉴定为九级伤残。
九成学生热衷当干部,即使当不上也不忘分级别“送礼贿赂”,家长还要请老师“照顾照顾”
因为手上或多或少的权力,很多学生热衷于当班干部。有媒体曾进行调查,在180名接受调查的一年级小学生中,想要当班干部的学生占到89.5%。而其中明确表示自己不想当班干部的还不足1%。其中,想当班长的学生高达七成。即使当不上班干部,也不能忘了巴结之。一位河北石家庄的小学生在接受采访时说,送给班长和副班长的礼物是不一样的,而科代表收到的礼物和班长副班长又各不相同。班长的权力最大,得到的礼物数量和质量都是最好的。而其它班干部们得到的礼物就要看他是分管哪个方面的工作了,管纪律的班干部,一般都比较吃香,相比之下,管卫生的班干部就不及纪律干部收到的礼物多。
班干部“官味”越来越浓,并不能过多的责怪学生。从整个社会大背景来看,对权力的追逐都是常态。如果学生能在学校里就当上“官”,自然是让家长倍感欣慰,因此很多时候不是学生在追逐班干部职位,家长才是第一推动力。据工人日报报道,谈起自己孩子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担任班干部时,郑州市民何先生说,现在竞争太激烈了,平时不仅要经常给孩子零花钱用来请同学吃吃饭、送点小礼物什么的,必要时还要跟老师“走动”一下,请老师“照顾照顾”。
中国特色的班干部制度师从苏联,旨在实现学生管理学生的目的。受权力思维的影响,班干部制度功利色彩浓厚,已经成为学校里的学生官僚体系。郑渊洁的“班干部汉奸论”,虽显刺耳但其实也是直指班干部制度的要害。
来源:网易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