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建伟:卖完了土地卖什么?

Image

即使政府在土地补偿额度上做了相应调整,提高许多补偿出让金了,但就长远的安定安全要素来讲,于事无补,因为土地出让补偿是一次性给,土地升值的红利因此彻底两清,如果对闲置劳力没有妥善安置,养老问题和医疗保障都空缺,农民仍旧要面临返贫。

土地财政

打开搜狗搜索,跳出一长串重复关键词:今年卖地收入将破3万亿,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约50%。这是说的2013年。现在2014年过去了,我们看到说,去年土地出让收入4.99万亿,比前年增长了近2万亿,而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高的地方达到70%左右,如此看来,地方对土地财政不仅仅是依赖的问题了,简直是到了“成瘾”的程度。

逼着地方政府挖土地财政,据说“原因”是中央实行的分税制。实行分税制之后,地方政府所能自行支配的留用财政量不多,但中央不管你有没有钱,基本不会拨给一点,迫使地方政府挖空心思筹集资金“办大事”,因为能否完成每年的GDP增长目标,直接关系到地方政绩,自然关系到自己的仕途升降。

土地主要是卖给开发商的,只有少量划归办企业。好多企业申请土地指标,名义上是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其实玩的偷梁换柱概念,一转身自己成立个什么开发公司,通过变身手段将土地转成商业用地自己开发了。政府对此并不有多大忌讳。政府只希望自己的土地指标能多卖出去,并总能卖出好价钱,所以不会计较买得者拿去派什么用处。政府在这10年当中主要盯住土地财政,土地买卖在中国大地便如火如荼,其他被认为都是次要,譬如经济结构转变等关系长远收益和稳定的目标。

所以所有城市包括城镇在内都一律实行地产大开发,地产开发成为流行色,在库存量已经相当饱和多余的前提下,仍然知难而上,让太多的土地成为楼盘空城。从2012年开始,关于许多城市“鬼城”的报道披露传递一个信号,城市地产已经被做滥。房价却居高不下。显然这是十几罕见的怪现象。老百姓看不懂这个问题的奥妙,但高层人士对此非常担心焦虑:地产绑架了银行,流通货币大部分涌入该区域,由于流转十分迟滞,金融不得不依靠不断加量增发货币以维持流通,人民币处在高危峰头,照这样下去将构成太多社会不稳定因素,于是中央又马上紧急刹车实行果断强劲的调控,下达限购令和首付比例提高的政策,2014年开始房地产价格有所回落,销售量各地也有明显下降。

地方政府因此着急,过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按照现在的一些议论,中国大部分城市的地方政府都负债累累,有的负债率超过八分之百。地方政府的运行要有财政收入撑持,这是巧妇要有米才能做炊的基本。从4年前就传闻,我们这座城市的政府欠债已经达到3千多亿,这个数字每年还在不断放大,放大多少不清楚。保守估计,到2014年,如果政府实际债务达到4千亿,按年利率7来计算,每年要产生280以利息,加上利滚利因素,肯定要过300亿利息关。也就是说,一个大中型二三线城市一年不吃不喝就要支付出去300亿!

但政府会这么做吗?肯定不会。地方每年还要搞大型投资建设,譬如上地铁。上地铁有三大好处:一是有面子,二是拉动相当GDP,三是权力圈获得丰厚利益。这个项目起码要几百亿投入,仍旧是借债,逐年摊还本利,或者出让部分经营权相抵。但不管如何运作,项目又形成背债之实,自然是雪上加霜,水里拖稻草越背越重。

欠下巨大债务的地方能放弃土地财政来钱多快好省的机会吗?答案也是否定的。地方财源来自于征收税收,国税没有办法提高,地税则可以调升,还有许多所谓的规费可钻。于是出现一个十分奇怪的现象:当土地财政紧张的时候,地方税收对征收对象就显得格外苛刻,税赋加重起来。企业本来要通过“放水养鱼”方式才得以健康稳步发展,现在地方政府为了自己维持开销却要“杀鸡取卵”,但越是这样搞,越是形成恶性循环,地方政府投鼠忌器,害怕因此葬送基础产业的存活,所以都想换一种活法,仍然把起死回生的希望寄托在半死不活的地产市场上,非常希望中央托底房地产,让市场恢复活跃态势,从而使土地财政回到春天。

最近住建部出台托底新政,放宽购房限制,银行配合降低二套房首付比例和房贷利率,显示救市的态度越加明朗。在此之前,地方政府早已经做好了新一轮圈地运动的积极准备,搞起“城乡一体化”和“城乡统筹”的游戏,开始将土地财政的视野从周边郊区转向更为遥远的乡村,因为只有那些地方还有很多未开发是现成土地。名义上,它是为了更好地实行城镇化加速发展,建立现代化目标,但谁都知道醉翁之意不在酒,染指那些土地才是它真实的目的。但是,在土地新政策和确权问题尚未真正落地的情况下,地方这么做难脱浑水摸鱼之嫌,最终仍旧损害农民利益,政府也依旧是最大的赢家。

在社会福利水平十分低下的语境下,农民指望土地能够带来稳定的红利,多半真的属于他们的“棺材本”。他们世世代代在这片土地上劳作,坚守这种根本,除了是物质基本保证的基础之外,还有相当成分属于精神上的依托。即使政府在土地补偿额度上做了相应调整,提高许多补偿出让金了,但就长远的安定安全要素来讲,于事无补,因为土地出让补偿是一次性给,土地升值的红利因此彻底两清,如果对闲置劳力没有妥善安置,养老问题和医疗保障都空缺或补出差距很大的话,出让土地的农民将来仍旧要面临返贫的实际,终将成为社会负担。

我们这儿以前被征用光土地的农村,实行了地方养老补贴,过60岁的大概一人拿到600块一个月,按现在的消费水平,这点钱只能粗粝温饱,但他们却要为不断上升的物价指数买单,所以假如10年内还是维持这个补贴基数,实际上生活水平是急剧下降。假如企业形势还不错,他们还可以依靠打零工寻找补贴,可是随着中小企业受经济大气候影响进入收窄阶段,他们基本失去了这种机会,因此土地出让并没有从长远来解决失地农民的保障问题,而这个现象可能成为未来土地财政推进艰难,并引发社会矛盾加剧的导火索。

地方政府等于做了个死局,如果没有土地财政要死,有土地财政暂时能活但长远可能也要死,因为背负的巨大债务不知何日是尽头,债务所产生的利息成本又在大半吞噬着土地财政。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收入大部分要用来偿还债务和利息,没有余量可以用在基础产业的质量结构提升,因而也不能孵化出一个后顾无忧的地方经济循环温床,当土地逐渐突破安全红线那天到来时,无土地可卖的地方财政将情何以堪!

转自:共识网

本文发布在 公民评论. 收藏 永久链接.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