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的泪:打工18年仍两手空空

“打了18年工,还是两手空空”——湖北一个农村青年“不平凡”的打工岁月。

2月28日,武汉的早晨零星地飘几点雪花,春寒让人不禁打起哆嗦,但武汉富士康科技园区的员工招募中心却是另外一幅景象。

来报名的年轻小伙、姑娘们似乎不惧呼啸的寒风,结着队地围在招募中心咨询。在“90后”甚至“95后”稚嫩的脸庞中,有一双略显沧桑的脸格外不同。他身着已经洗得发白的灰色夹克,孤独地坐在角落,双眼凝望着远方,手里的烟头已烧到了手指,但似乎感受不到疼痛。

他叫王贵生,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彭思镇人。与名字相反,贵生一直与“贵”无缘。1980年出生的他,虽然只有35岁,但已是1名“资深”的农民工。17岁离开家乡,辗转5个地方,摇摇晃晃地漂泊了18年。

“年轻时我对学习没有兴趣,一心想着到外闯荡,初中一毕业就跟着亲戚去了东北。”王贵生说,1997年他到辽宁的一家棉纺厂做临时工。“说白了,就是弹棉花,做棉絮。”每个月400元的工资,让他觉得干活有使不完的劲,圆“万元户”梦已是指日可待。然而好景不长,国企改革浪潮袭来,像他这种没有技术含量的苦力活第一个被淘汰。

1998年,18岁的王贵生怀揣2000多元,站了20多个小时的绿皮车,来到东莞“闯天下”。现在回忆起来,那是人生以来最难挨的日子。由于没有找到工作,王贵生过着“东躲西藏”的日子,像逃犯一样,一边躲避治安检查人员,一边到处“觅食”,“那时在外面打工,一点安全感都没有”。

在1家电子手表厂工作3年,王贵生渐渐厌倦了操作台前的机械式工作。2001年,他从手表厂辞职,到广东惠州入伍当兵。两年的军旅生涯,让他完成了“成人礼”。回家后,像许多农村青年一样,在亲人的撮合下,他与同村1名女青年结婚。

2003年到2013年,整整10年间,他们一起在东莞打拼。工资从1000元涨到5000元,但物价涨得更快,两人仍时常为柴米油盐而争吵。虽然租住在一起,但两个更多时间是在各自的车间里加班,即使见面也没有了话说。慢慢地,感情也淡了,最终在2013年离婚。

谈起这段经历,王贵生的眼睛开始红润起来:“从农村跑到大城市,见了世面,也有了很多诱惑,两人的感情慢慢就变了。”和父辈们不同,王贵生的很多年轻工友跟他一样,从农村一起出去打拼的夫妻,最终分道扬镳了。

在外辗转16年,王贵生在2013年离开东莞,回到湖北黄冈的老家。为了照顾11岁女儿的生活起居,在当地1家化工厂找了1份工作。但因为污染问题,化工厂去年遭到当地村民的抵制,已停产几个月。

“这次来武汉找工作,主要是考虑到离家近,能够照顾到孩子和年老的父母。”王贵生说,“打了18年的工,现在我还是两手空空,除了一些经历,什么也没留下,就连老婆都没能留下。”和18年前一样,现在还得为1顿饭而发愁,还在流水线里做苦力活,也不知道做到什么时候。“老了做不动了怎么办?”王贵生反复地说着这句话。

问及18年的感悟,王贵生说:“现在比原来安全感多了,走在大街上再也不用担心。”已经取消了暂住证实行居住证,这项政策让他有了再次走出家乡来到武汉打拼的信心。

“不怨政府不怨人,只怪自己不努力。”王贵生告诉记者,他现在非常悔恨自己年轻时没有好好读书,工作上没有坚持,不肯吃苦。现在农民工的生存环境比过去好多了,他发誓一定会好好努力,凭自己的双手把女儿抚养大、教育好,让她少走些自己走过的弯路。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何山

本文发布在 时政博览. 收藏 永久链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