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雪慧:纪念抗战70周年,以“揭黑”张灵甫拉开序幕?

1

官媒、军界人士突然把矛头对准张灵甫进行鞭尸般的攻击。我这里把前些天和今天上午用新浪@肖雪慧26 就此事发的若干微博补充、整理出来。

一直以来,二战和抗战胜利纪念日是一个讳莫如深日子,每逢十年的纪念日,除中国之外的战胜国无不隆重纪念。就连在希特勒铁蹄下沦陷了的法国,也因为有在英国的流亡政府领导法国抵抗运动,战后每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从未拉下过。但身为反法西斯战争四大战胜国之一的中国,年年冷淡这个日子,民间热情无处置放。60周年纪念来临之前头一年,各界跃跃欲试,筹备了包括学术讨论、大小型演讲、出版等在内很多活动,我认识的出版界朋友就在积极组织选题。不料,禁令下来,相关活动统统被叫停。于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日,我们这个战胜国又在不尴不尬中度过。终于,去年官方宣布要在今年举行隆重纪念。虽然对官方宣布跟苏联联合举办二战胜利纪念,感觉怪怪的,但不管怎样,正视就好!

我国将怎样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关心这段历史、珍惜这份历史荣耀的人士可能有过各式各样的猜测、设想,但恐怕想象力再丰富的人也不会估计到,2015年开年,抗战这个主题竟以大众网一篇“张灵甫是抗日名将吗?”和徐焰少将的文章“将张灵甫抬高为‘抗战名将’是‘项庄舞剑’”来呈现。

 2

除官方网站和徐少将文章,还有一批闻风而动的人以“历史虚无主义”为题开研讨会,内容之一也是张灵甫。研讨成果尚未发布,但从发在微博上的研讨会图片和主题介绍,要说什么,明眼人一看便知。不过看到图片不免产生点题外联想:去年十几位学人、律师在微博发一张研讨会图片,后果很严重,十几人个个涉嫌寻衅滋事,这些关在屋子里对社会“寻衅滋事”的人士轻则被传讯,重则被抓被捕,有的至今未得自由身。这回呢?我很好奇!

官媒、军界和一些文人配合很默契。大众网和徐少将那两篇文章,很多官网跟进,转发在很显要位置,俨然在掀起又一场舆论风暴。

两篇文章从题目、内容到风格都很接近。完全是“揭黑”张灵甫的架势。

揭什么?一揭“抗日名将”名声为虚;二揭张灵甫的人品,徐少将说他“品德之差丧失了正常人的底线”。

“是抗日名将吗?”——这是个无意义的问题。

作为军人,张灵甫是不是抗日,完全可以根据事实做“是”或“不是”的判断。但是不是名将,却见仁见智,不一定有共识。借是不是“名将”对一位抗战将领发难,是在攻击社会道德底线,而抓张灵甫私生活中有争议的一面下“品德之差丧失了正常人的底线”结论,令人吃惊:徐少将也不怕被打嘴巴:他们奉为伟人的,私德公德堪提吗?而他本人,用这样的语言攻击一位抗日将领,他有正常人的底线?

外战、内战,孰轻孰重?

说张灵甫“品德之差丧失了正常人的底线”。然而,在民族危亡之际,一直在战场跟入侵者拼杀,张灵甫就大节不亏。但从没上过战场、没有迎击过外敌的徐少将却把整个抗战期间都在跟日军战斗的张灵甫同早年刺杀摄政王、后来降日的汪精卫相提并论,指责有人“抓住张灵甫参加抗战这一点便一味吹捧”。“这一点”三个字把这位军人对“参加抗战”的轻蔑和不屑,暴露无遗;因为后来的内战而一味贬低张灵甫,既暴露出徐少将以党派立场和成王败寇价值观对内战双方做正义与非正义定性,还暴露了在他心目中,那场内战重于抗击侵略者的战争。无论给他看重的那场内战赋予怎样的光环,这样的战争价值排序出自一个有将军头衔的军人,对国对民都是挺可怕的不祥之音!

谁在“项庄舞剑”?

徐少将指“将张灵甫抬高为‘抗战名将’是‘项庄舞剑’”。然而,思想和价值多元时代,有人推崇张灵甫,不管对他的推崇中有没有包含其他想法,都有存在权利,而无人有权干预。有些人是“张粉”或“国粉”跟另一些人是其他什么“粉”一样,属于各自的情感、价值倾向,也是他人或什么机构无权置喙的。然而徐少将一个“项庄舞剑”,就把推崇者往阴谋论靠,在中国,谁如果被官方视为“项庄舞剑”,是要付代价的。徐文还把所谓有人“抬高”张灵甫,延伸到指责“电视屏幕也是‘国军抗战剧’满天飞”。然而“满天飞”之说主观色彩太强,再说,这类剧是不是“满天飞”,又是个不着调问题。如果是个严肃的研究者,该问的是:这类剧是不是符合抗战史实——考虑到我国的广电管制,这个问题可退而求其次:是不是“接近抗战史实”?如果接近史实,抗战影视“满天飞”不好吗?中国抗战即使从1937年算,也打了整整八年,是二战中历时最长、最惨烈、最艰辛的,却由于人们心照不宣的原因,少有像样的影视作品。如果尊重那段历史,徐少将不应该指责“满天飞”,而应该要求拍出能真正反映中国抗战的好片。但他借一个不着调问题发难,大有鼓噪对荧屏进行清理,重新雪藏那段历史的意味。

抗战胜利70周年,触痛一些人病态敏感的神经,竟然以对抗战将领的讨伐拉开序幕,开端竟如此不堪。

2015年1月28日星期三

【肖雪慧教授简介】

肖雪慧

著名伦理学家、社会学家,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

1982年春,毕业于四川大学哲学系。学术上从事以伦理学为主研方向的广泛的人文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中国的伦理,社会问题及其对策。著作有:《独钓寒江雪》、《复合人格:马基雅维里》、《公民社会的诞生》等。

 

本文发布在 公民立场. 收藏 永久链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