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楠:从业主、邻里到议事者

——南京翠竹园社区的自发组织实践

小秘书:

人们常感慨,自己小区的邻里关系,是陌生而疏远的。不过,南京雨花台区的翠竹园社区打破了现代邻里关系的隔阂,打造出不一样的社区交往模式。

通过四年努力,翠竹园业主的吴楠建立并运作社区互助会,逐渐摸索出一套社区互助参与营造的方式。

南京翠竹园社区互助会,是内生型的社区枢纽型组织。也就是说,基于对自己社区的充分了解,社区成员自发组织起来,依据社区内生的需求和特点,对社区模式进行改造、维护与发展。这样的组织充满活力,成为一种真正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模式。

以下是这个互助会创始人的分享。

南京翠竹园:内生型枢纽组织玩起来

(注:南京翠竹园社区互助会创始人吴楠)先介绍一下我们的翠竹园社区,它在南京花神湖畔,由玉兰山庄、翠竹园两处高档住宅小区组成,居民3036户,8000余人,其中以知识分子居多,来自全国各地以及全球24个国家。同时,社区本身拥有完备的娱乐活动设施和大型运动场馆,包括健身房、棋牌室、乒乓球室、儿童乐园等,室外还配备了网球场、篮球场等。

其实,我自己就是一个网球爱好者。2009年,我和社区球迷们成立网球俱乐部。经过一年多发展,俱乐部会员达到三百多人,迅猛扩展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社区网球俱乐部。随之,我们发现,单一的俱乐部不足以满足各个家庭成员的复合性需求。怎么做社区营造,来满足他们?作为一名建筑师,我之前从未有过社会工作或公益项目的经验,但凡事不践行即为空。

从我个人因素来讲,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我随江苏省援建队伍到灾区做灾后重建规划,身体严重透支。之后,我到欧洲去休整了一段时间。前后所见的生死反差,使我开始思考个体价值和未来生活。

与此同时,我也发现,我不在建筑设计公司期间,公司一样井井有条。这让我看到:当一个团体目标明确,参与者们认同彼此的价值观念,管理规范,个体认真参与,就一定能良性健康发展。社区营造亦如此。

1

网球俱乐部的活动。

基于网球俱乐部的架构,2010年,我们先后成立了30多个社团组织。为整合这些社团组织,2010年11月,我们又成立了社区公益组织“翠竹园社区互助会”,并从图书捐赠仪式和跳蚤市场等模式开始,展开互助尝试。

互助会初创后,在运作方面,我们需要案例借鉴。2011年夏,我们一行致力于社区营造的友人一起飞赴美国,到美籍业主林老老家所在的加州太阳湖乡村俱乐部(Sun Lake Country Club)考察。这是一个封闭式的养老社区,共有3000多户家庭,拥有会所、高尔夫球场、网球场、游泳池等多种社区配套,和我们小区相似。

不同的是,该社区有60多个俱乐部,各类活动丰富多样,还自办了社区电视台、月刊杂志,居民生活怡然自得。所见所闻,令我们触动极大:“我们为何不能积极发掘社区既有资源,加以综合整理利用,来营造我们自己的社区?”

九项互助产品 + 1个微中心

四年来,通过多途径、多渠道调研社区居民的各类需求,对不同人群的需求进行精准梳理和定位——全方位覆盖老人、成人、儿童文化生活的各方面,发掘潜在的社区领袖,同时引入专业志愿者和社区组织,对各个项目进行精准的支持和专业服务,我们逐渐拓展为九大项目:

第一个是明志书屋,作为社区公益图书馆,开启自助之风。其实,以前物业、会所也有图书室,但藏书少,管理不足,鲜有业主光临。2010年12月,业主自发提出,为我们的书屋升级,各家捐出书籍和音像制品,在70平米的空间里,设有桌椅沙发。开始实施自助借阅、自行管理的模式,由社区志愿者担当管理员的角色,对图书进行分门别类整理,向社区开放,从不锁门。很快,书屋焕发出活力。目前拥有书籍4400多册、音像制品765张,现在每到周末,人几乎都是满的。

第二个是彩虹屋和跳蚤市场,可实现全家人参与社区互助。彩虹屋,设在社区服务中心的一楼大厅,一个由社区妇女儿童倡导创办的慈善商店,储物格里面整齐地归置着居民们自发捐出的衣物。而每两个月一次的跳蚤市场,每家可在小区里摆摊,义卖自制手工品或家里闲置物资,所得收益用于小区公益。

2

跳蚤市场。

第三个是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这是最激发社区活力的方式之一。并通过俱乐部来享受场地优惠和折扣,成年的网球大赛以及少儿自行车赛已经成了社区品牌运动项目,赞助商也被吸引过来了。

第四个是社区沙龙,主打成年人的文化交流活动。

第五个是社区学院,希望实现从小到老的全民教育。在针对关爱老人的公益教育上,由义工来教老人学电脑、摄影,组织学游泳等,给老人们一个安乐的晚年生活。

第六个是无敌少儿团,以提高少儿综合素质的计划。利用寒暑假期,组织小朋友跳大绳、巧克力作画、包饺子、参观博物馆、攀岩、寻宝等公益活动,已经累计超过120次,参与人数22500余人次。

第七个是小小建筑师,以建筑美学启蒙少儿。它从2012年3月开始,由社区中的业主建筑师、规划师、园林师主讲,有室内室外课,理论加实践。这是为孩子们提供一种特色课,但不设教学目标,旨在帮助孩子理解建筑、空间。

3

小小建筑师活动现场。

第八个是社区帮扶社区,针对云南、贵州、安徽等贫困社区的立体帮扶活动。比如,从2012年开始,互助会和东南大学建筑系合作,与贵州高芒村长期结对,制订了一个十年帮扶计划,除了每年捐献生活用品,还逐步为他们解决饮水、交通、校舍、学生就业等问题,而帮扶需要的资金和物资,主要靠翠竹园业主发动募捐。连续三年寒暑假,让两地的孩子相互往来。

第九个是2014年开展的居家养老计划与别的社区最初从养老活动做起不同,我们一开始,是发动中青年参与,因为中青年的力量才是最有效、最有凝聚力的。我们先招募志愿者团队,调研社区养老的相关案例,接下来,筹备老龄化时代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展望未来论坛,并以银发餐厅作为启动项目,全面推进。

此外,我们还在打造微中心(V-Center),即一个社区客厅。作为一个100多平米的物理空间,微中心要满足社区复合的需求,不仅有图书屋、咖啡馆、艺术角,还有俱乐部空间、社区营造展示、美食课堂美食厨房等。社区有了微中心,就等于有了自己的根,让枢纽组织有了办公场所。在这里,业主能找到为自己服务的人,就知道求助/提供帮助的方向。这就把社区组织和社区服务拎出来,体现为一扇窗口。

4

社区微中心。

通过互助会衍生的各项活动,越来越多的业主从陌生人成为朋友。互助会提供的,是一个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平台。在充分发掘和激发社区居民的需求时,先确保互助会的有力架构,社区才更好地全方位运转。

在最初一年多里,互助会的架构是金字塔体系,即互助会在各个俱乐部的最上层。然而,近几年发展至今,粗略统计,我们已有读书俱乐部、亲子俱乐部、无敌少儿团、少儿英语角、舞蹈俱乐部、太极俱乐部、瑜伽俱乐部、松风竹韵合唱团、高网俱乐部、羽球俱乐部、车友俱乐部、足球爱好者之家、美食俱乐部、摄影俱乐部等约70个俱乐部,以及绿色环保志愿者、家政志愿者、图书管理志愿者、党员志愿者等组织。

为了进行全方位的扶持,我们把原来的架构变为树状体系,即互助会位于最下层,来支撑各个俱乐部。而俱乐部像树干一样向外伸展。树干上布满树叶,树叶就是一个个服务的个体,树根、树干、树叶彼此供养。互助会从大地吸取养分,树叶从天空转化养分,成为互动的状态。

因此,现在只有一些大型活动赛事,才需要互助会出面支撑,如自行车赛、网球赛、轮滑赛、跳蚤市场、晚会等,既增强了整个社区的联系,有让所有俱乐部之间互联、携手以完成。而互助会则通过协调场地、拉赞助商、经费调兑等资源对接来支持俱乐部。实际上,越来越多的社区活动依靠各个俱乐部自行管理操作,俱乐部都已经基本具备自理自治的能力了。

而互助会是由各专项俱乐部推举负责人担任互助会理事,每个项目都有负责人。互助会聘用一名执行秘书做全职,支付相应酬金。秘书负责互助会的所有财产和财务保管,详实记录收支,并事后汇报,公开透明。

互助会除了秘书一位是全职人员外,其余负责人多是社区里的全职妈妈来兼职,由她们牵头负责各项目的实际操作。但互助会作为平台,不是把所有的事全部做完,而是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发掘社区新领袖,并激发人们通过社区营造实现自我价值,走上社区建设的道路。因此一开始,互助会确立了两大原则:

第一是谁主张谁受益。先利己而后推己及人,这也是事物发展的基本方向。谈受益,并不指经济的受益,而是在组织活动中,发起者提高了协调力,增加了人脉,获得了友情等,这些都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也远远大于简单的财富。虽然我们每个项目的经济受益并不多,但社区居民的幸福感、满足感提升却是明显的。

第二是公益不是免费的。参与公益,是因为你要参与,而不是因为免费的你才参与。我们每个俱乐部的活动都采用AA制,并要求每个俱乐部的制度设计要略有盈余,我们希望向每个人传递这个信号:以有效的经营创造更多的财富回馈公益事业,如此才能保证公益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2013年1月,互助会升级为互助中心,虽然注册的是民非组织,但我们把公益制度规划化、商业运作。我们借鉴了企业ISO管理体系,编制质量手册,梳理各个部门与项目之间的关系,让每个活动都能定岗定责。财务上,每年活动开支在60万元,除了小部分的政府资助外,其他的就靠我们自筹,互助中心两年多来,我们一共自筹社区活动经费一百余万元,大多来自社区捐款、外来的赞助及采用筹一配一的模式自我筹措等。

随着我们社区组织的架构和运营不断成熟,我们也获得南京雨花台区政府的推介。在整个社区治理的框架下,我们也倡导并加入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和社会组织的“四方联动”平台。遇到问题,四方坐下来会谈,共同商讨解决方法。因此在2014年,我们翠竹园社区获得国家级“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主动参与,人人互助

社区营造的核心问题是参与。解决了居民参与,其他就不是大问题了。但让居民主动参与社区营造,需要有一个逐步引导、学习、实践的过程。通过开展活动来学习怎么开会,怎么来谈论问题,怎么在很多人出现分歧的时候达成妥协和谅解。这些都必须要学,而且要交学费。

我们立足每一场活动,从业主角度出发,鼓励、吸引大家共同参与,比如社区少儿自行车赛,每次需要50多名志愿者,都从社区自愿报名中来,居民一起参与,积极性非常高,也容易操作,获得认同。

近两年来,每年筹办新年晚会,分策划组、宣传组、后勤组等角色,都由几十名社区志愿者分担,大家提前两个月筹备,开会商讨、执行,自办晚会搞得有声有色。所以,社区的活动都尽可能鼓励、发展社区居民参与,尤其是社区大型活动。只有在单项的专业活动上,我们才会根据活动特性借助一些外部资源,比如“小小建筑师”项目的志愿者,来自我的母校东南大学建筑系。

实际上,活动只是社区营造的形式而非目的,促进社区居民参与,打造良好健康的社区环境才是最终目的。比如,网球俱乐部做起来了,有的业主受到启发,也可以凑到一起,发起棋牌俱乐部、二胡俱乐部等,组织建构是一样的。

社区营造最看重的是鼓励人们从自家走出来,推动从传统家族式社会向现代社区社会转型。通过人人参与互助,社区居民的自主意识也不断提升和成熟,逐步从被动到主动,从接受惠利到乐助参与。

其实,以前小区参与公共事务,基本上都是政府、物业或者业委会主导,社区居民被动参与。我们互助会成立后,每一项事都在社区中公开发布,引导大家思考、讨论、参与:为什么这么做,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做?如社区服务中心的改造、儿童乐园的展开、围墙和门禁系统的维修等,大家都会充分考虑,积极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

经过几年的积累,居民参与的公共意识很大提高。以某次业委会改选为例,业主都自发加入选举,并要求改选筹备组中应该有业主代表,一个小时内就召集了四十几名业主签名,以向居委会表达共同诉求,后成功增补了3名业主代表进入筹备组。

社区组织,自治家园

我们的社区活动,以本社区人员为主,辐射到周边社区。比如,翠竹园社区的网球大赛,虽然有南京其他社区的人来打,但参赛的70-80%选手是本社区的业主。

互助会的定位,就是典型的社区组织,区别于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提供的是专业服务,好比网球教练、养老服务中的按摩、护理等。而社区组织要的是信任度和参与度,即遵循“信任、参与、承担、互助”的八字方针。

同时,社区组织也接受业主反映的问题,协调化解矛盾。比如,社区里一家培训公司携款跑路,业主们向物业索要赔钱,物业也倍感委屈:“我们房租都没收到。”授课的老师来了也说:“我们也被骗了,工资还被欠着。”这事没人管,互助会就站出来协调,请物业提供场地,重新召回老师,在社区进行募捐,资助后续课程,顺利解决了问题。

两年前,有业主担心我离开社区,互助会就歇了。而一年前,我已从各个俱乐部的管理层逐步退出,现在我的角色是总协调,每周一次例会,协调社区中各方的关系。现在,社区反而越做越好,我曾有的顾虑也打消了:一旦目标清晰,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依据实际,抓住主要问题,不断改进,形成机制化,自然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现在翠竹社区的幸福感大大提升,每个人出去,都可以自信地说:“来我们社区做邻居吧。”房屋的价值也相应提升,每平米高于周边的三五千元。小区里人气越来越旺,人们走在小区,碰面了彼此都会相互打招呼。而我自己这么多年做下来,认识了很多朋友,获得了尊重,这些都非常珍贵。现在上海、广州等地方,都有人来我们小区交流,南京很多小区,也开始学我们的模式做社区营造。

通过社区营造、互助参与,我们丰富了社区生活,为愿意提供帮助和希望得到帮助的人构建了一个可信任的桥梁。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希望能在社区里实现自主管理,以及全民接受教育的可能性,建立一个活力社区,一个有公益、有文化的社区。

我们也希望这种模式能推广到全南京甚至全国有需求的社区,为更多人营造一个美好的家园尽一份力。

(感谢正荣公益基金会“你好,社区”项目,蒋晓娟整理)

本文发布在 时政博览. 收藏 永久链接.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