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断网,很多该评论的新闻都没有评论,在此对关注墨黑文字的朋友们表示歉意。在断网这几日,我对今年的新政进行了逆向思考,我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在与高层一共高呼“将权力关进牢笼”的同时,我们并没有思考“将权利从牢笼里解救出来”,从而权力与权利就成了捆绑在一起被共同贴上了“罪”的标签。恰巧今日《辽宁日报》在大学里潜伏的“成绩”也在诸多网站首页晒出,不妨就将政治与大学的捆绑,一同进行下思辨吧!
《辽宁日报》潜伏高校背景
11月14日上午,《辽宁日报》头版公告并在4版整版刊发公开信《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文章称,公开信的由头是10月21日辽宁日报官方微信以《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应该是什么样的》为题征集微故事。1位大学生留言说:“不知从何时起,说中国坏话、骂这个社会成为了时尚,我们一个老师,逢课必讲‘瞧瞧人家国外’。案例教学时,负面的例子全是中国。”这引起了编辑部的注意。
中国大学真的以抹黑中国为荣吗?
倘若真的有中国大学以抹黑中国为荣,以课本为剧本,引入社会与时政两个花旦来唱戏,从而让学生们在学习中对中国社会拥有更深刻的认知,那么这样的大学应该是有的,但我可以确认的是绝不是这个时代的大学,而是民国时期的大学。民国时期的大学,学生们不仅仅时常遑论时政与社会,甚至频频迈着优雅的脚步在大街上宣扬自己的所学和对社会的期望,而今的大学?用梅贻琦的话说:“大学者,有大楼之谓也,非有大师之谓也!”
有人说,民国时期的大学似有春秋战国时学派风潮的影子,甚至远超当时的诸子百家。当然从思想深度上来看,民国时期的教授们只是用更直白与吸取西方民主思潮引起了当时的学术流行话,并不一定就比老子、墨子、荀子等先哲们的思想深刻。但民国时的大学也好,教授也罢,抑或文人们亦可,他们与先哲们一样幸运的是他们碰上了一个因战乱而绽放出的百花争鸣的时代,所以他们虽没有大楼,但他们却生活在一个可以营造大师的时代。
而今,我们的大楼遍地开花,我们的大师却只能是一声喟叹。我大学毕业将近2年,我记忆尤新的是,我在大学时没有1个老师敢以时政与社会为课本的视觉延伸,而我也必须要感到幸运的是有1位外教老师,他用时政与社会结合了课本让我们这些学新闻他用时政与社会结合了课本让我们这些学新闻的学生有了对社会最直观的视觉。当然,我不知道有多少学生在他的教学风格中对这个社会有了洞察的能力,但我知道的是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上他的课,或为课堂气氛自由,或为其授课时话语风趣,或为其授课的风格多变不拘,或为其评论社会时犀利独到。
全校这么多老师,为何只有1个老师敢如此上课?原因只有1个,他是1个外教老师,他不属于本校,他没有太多的约束,他用他的风格给予他的学生对这个社会所产生的认知。有意思的是,虽然我们全校的老师不敢以评价社会作为课堂的延伸,但有1个老师恰恰与这个外教截然不同,他是我们的政治老师,在他的课堂上,必然是出口毛泽东,闭口毛泽东,兴致勃勃时还要大发一番诗性:“扫灭一切害虫,全无敌。”在班里人为他这句所谓的诗歌瞠目结舌时,1位女生小声地问:“这是什么诗?”他洋洋得意的饶了下脖子说:“伟人毛泽东的诗,大气磅礴,闻之精神抖擞。”
于是班里人在偷笑的同时,也不忘封这位老师1个“神经质”的封号。倘若这样的课堂让你觉得奇葩,那么以默写毛泽东的诗歌为考试试卷,诸君是否该认为更加荒诞不羁?确实,我们在一场考试中,考试的内容只有毛泽东的诗。在最后1学期的考试中,其中一半的分是毛泽东的诗。最终本人因不喜背诵毛泽东的诗歌与班里不少小伙伴都光荣挂科了,在清考最后呼朋引伴去与这位老师用“中国式私下”的方式与这位老师沟通,终将该科挂科清除。
驳《辽宁日报》高校“三宗罪”
我不知道《辽宁日报》卧底的是哪几所高校,我想这几所高校应该让更多的中国学子所知道,因为要知道我们从小就一直被培养为顺民,难得有几所敢讲真话的高校,应该让更多的学子在高考时多加考虑这些高校。对于《辽宁日报》不辞辛苦将记者卧底在高校并总结出高校“三宗罪”,余虽不才,愿在此一辩。
罪之一:第一是缺乏理论认同。例:将毛泽东与古代帝王进行不恰当比较,解构历史,肆意评价。驳:对于该罪,我想用中国官场的一句名言作为驳论“上面的经是好的,是下面的和尚念歪了”,从小学社会到中学政治,再到高中、高校,我们的孩子一直在与理论做不懈的斗争,这些理论让孩子们不再懂得什么是政治,让孩子们不再熟悉社会在因为什么而变迁,最终还要将对理论进行分析的院校认为是缺乏理论认同,分析、反驳倘若是缺乏理论认同,那么我们只能说“宇宙真理”式绝对必然有觉错的影子存在,即便是对的理论没有扎扎实实的实践,又何必有褒扬式认同呢?对于该罪状所举毛泽东的例子,他究竟是不是与古代君王有对比点?我想用郭沫若谄媚的称他为爷爷,基本上已经有一个论断了,何必再贼喊捉贼呢?
罪之二:第二是缺乏政治认同。有的老师传递肤浅的“留学感”,追捧西方“三权分立”,认为中国应该走西方道路;例:公开质疑中央出台的重大政策,甚至唱反调;片面夸大贪污腐败、社会公平、社会管理等问题,把发展中的问题视为政治基因缺陷。驳:追捧“三权分立”究竟是不是肤浅?前段时间我为新反贪局的挂牌而写了1篇名为《重拾公信力:新反贪局难以超越廉政公署》的文章,该文章里我详细描述了廉政公署成功的原因所在,当然不是因为“三权分立”而是“多权分立”。
那么“三权分立”是不是肤浅?我想我们就不用再睁着眼睛说瞎话了,聊无情趣。对于例子所说的,教师们是否夸大了贪污腐败、社会公平、社会管理等问题,这些问题又是否是政治基因缺陷所致,对于刚刚爆出来的亿万科级干部,我想问《辽宁日报》,1个苍蝇跟老虎争霸王社会,真的能无视政治缺陷所导致的变异官场?而关于社会公平问题,作为党媒,你是否认为中国的媒体界是公平的?端着官家的饭碗就可以无视普通公民的眼光?这不是报纸之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吗?
罪之三:第三是缺乏情感认同。有的老师把自己生活中的不如意变成课堂上的牢骚,让学生做无聊的“仲裁”;例:把“我就是不入党”视为个性,显示自己“有骨气”;把社会上的顺口溜和网络上的灰色段子当做论据,吓唬学生“社会险恶”,劝导学生“厚黑保身”。老师在课堂上牢骚?驳:如果说告知学生“社会险恶”这是一种吓唬,那么这种吓唬是有道理所在的,毕竟我们的社会本身就险恶重重,我不认同的是让学生们“厚黑保身”,但实际上学生一旦走出校门,不用别人教他“厚黑保身”,他也会很快掌握这项技能,服从、缄默,对待他人的不公无视而走,对自己所遇的不公大骂“天道不公”,这不仅仅是学生,几乎大多数沉默的人都是如此。至于将不入党视为个性,我能说当年我入党时,曾有老师拿入党当做威胁我听话的手段吗?而在某些村子里入党50块钱就可以安顿,入不入党又有何个性所在?《辽宁日报》做党媒久了,太过敏感了。
(据; 民生茶馆)
《辽宁日报》的这个公开信,我觉得挺可爱的,至少他们将1个毫无学术自由的大学环境描述得貌似很有学术争鸣的范,我所关心的是制造这样1个假象究竟有没有更深层次的政治因素?而在这篇文章下面的网友评论中,我颇为惆怅,在评论中不少人搬出了曾经文革中,给教师和高校贴上的“臭老九”、“王八院校”等标签,我忽而想起1个老红卫兵毫无廉耻地说“某人是毛泽东第二”,难道这是又要搞“庙小妖风大,池小王八多”的前奏?如果更深层次的政治原因是在制定了“9不讲”以后再次深入禁锢高校的学术思想,那么我想说物极必反是必然的。
想说的太多,尚未深入与《辽宁日报》探讨,篇幅已逾3000。在网络文字速食时代,网友们是没有耐心坐下来多看的,且与《辽宁日报》先探讨至此吧!在我们还未将“权利放出牢笼时”,请不要再恶意禁锢高校的思辨权利,高校教师们仅剩下的牢骚而已,又不会分裂什么,宇宙真理何惧哉?盼好自为之。(墨黑纸白)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评论 *
显示名称 *
电子邮箱地址 *
网站
Δ
致辽宁日报:请不要用政治勒死大学
前几日断网,很多该评论的新闻都没有评论,在此对关注墨黑文字的朋友们表示歉意。在断网这几日,我对今年的新政进行了逆向思考,我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在与高层一共高呼“将权力关进牢笼”的同时,我们并没有思考“将权利从牢笼里解救出来”,从而权力与权利就成了捆绑在一起被共同贴上了“罪”的标签。恰巧今日《辽宁日报》在大学里潜伏的“成绩”也在诸多网站首页晒出,不妨就将政治与大学的捆绑,一同进行下思辨吧!
《辽宁日报》潜伏高校背景
11月14日上午,《辽宁日报》头版公告并在4版整版刊发公开信《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文章称,公开信的由头是10月21日辽宁日报官方微信以《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应该是什么样的》为题征集微故事。1位大学生留言说:“不知从何时起,说中国坏话、骂这个社会成为了时尚,我们一个老师,逢课必讲‘瞧瞧人家国外’。案例教学时,负面的例子全是中国。”这引起了编辑部的注意。
中国大学真的以抹黑中国为荣吗?
倘若真的有中国大学以抹黑中国为荣,以课本为剧本,引入社会与时政两个花旦来唱戏,从而让学生们在学习中对中国社会拥有更深刻的认知,那么这样的大学应该是有的,但我可以确认的是绝不是这个时代的大学,而是民国时期的大学。民国时期的大学,学生们不仅仅时常遑论时政与社会,甚至频频迈着优雅的脚步在大街上宣扬自己的所学和对社会的期望,而今的大学?用梅贻琦的话说:“大学者,有大楼之谓也,非有大师之谓也!”
有人说,民国时期的大学似有春秋战国时学派风潮的影子,甚至远超当时的诸子百家。当然从思想深度上来看,民国时期的教授们只是用更直白与吸取西方民主思潮引起了当时的学术流行话,并不一定就比老子、墨子、荀子等先哲们的思想深刻。但民国时的大学也好,教授也罢,抑或文人们亦可,他们与先哲们一样幸运的是他们碰上了一个因战乱而绽放出的百花争鸣的时代,所以他们虽没有大楼,但他们却生活在一个可以营造大师的时代。
而今,我们的大楼遍地开花,我们的大师却只能是一声喟叹。我大学毕业将近2年,我记忆尤新的是,我在大学时没有1个老师敢以时政与社会为课本的视觉延伸,而我也必须要感到幸运的是有1位外教老师,他用时政与社会结合了课本让我们这些学新闻他用时政与社会结合了课本让我们这些学新闻的学生有了对社会最直观的视觉。当然,我不知道有多少学生在他的教学风格中对这个社会有了洞察的能力,但我知道的是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上他的课,或为课堂气氛自由,或为其授课时话语风趣,或为其授课的风格多变不拘,或为其评论社会时犀利独到。
全校这么多老师,为何只有1个老师敢如此上课?原因只有1个,他是1个外教老师,他不属于本校,他没有太多的约束,他用他的风格给予他的学生对这个社会所产生的认知。有意思的是,虽然我们全校的老师不敢以评价社会作为课堂的延伸,但有1个老师恰恰与这个外教截然不同,他是我们的政治老师,在他的课堂上,必然是出口毛泽东,闭口毛泽东,兴致勃勃时还要大发一番诗性:“扫灭一切害虫,全无敌。”在班里人为他这句所谓的诗歌瞠目结舌时,1位女生小声地问:“这是什么诗?”他洋洋得意的饶了下脖子说:“伟人毛泽东的诗,大气磅礴,闻之精神抖擞。”
于是班里人在偷笑的同时,也不忘封这位老师1个“神经质”的封号。倘若这样的课堂让你觉得奇葩,那么以默写毛泽东的诗歌为考试试卷,诸君是否该认为更加荒诞不羁?确实,我们在一场考试中,考试的内容只有毛泽东的诗。在最后1学期的考试中,其中一半的分是毛泽东的诗。最终本人因不喜背诵毛泽东的诗歌与班里不少小伙伴都光荣挂科了,在清考最后呼朋引伴去与这位老师用“中国式私下”的方式与这位老师沟通,终将该科挂科清除。
驳《辽宁日报》高校“三宗罪”
我不知道《辽宁日报》卧底的是哪几所高校,我想这几所高校应该让更多的中国学子所知道,因为要知道我们从小就一直被培养为顺民,难得有几所敢讲真话的高校,应该让更多的学子在高考时多加考虑这些高校。对于《辽宁日报》不辞辛苦将记者卧底在高校并总结出高校“三宗罪”,余虽不才,愿在此一辩。
罪之一:第一是缺乏理论认同。例:将毛泽东与古代帝王进行不恰当比较,解构历史,肆意评价。驳:对于该罪,我想用中国官场的一句名言作为驳论“上面的经是好的,是下面的和尚念歪了”,从小学社会到中学政治,再到高中、高校,我们的孩子一直在与理论做不懈的斗争,这些理论让孩子们不再懂得什么是政治,让孩子们不再熟悉社会在因为什么而变迁,最终还要将对理论进行分析的院校认为是缺乏理论认同,分析、反驳倘若是缺乏理论认同,那么我们只能说“宇宙真理”式绝对必然有觉错的影子存在,即便是对的理论没有扎扎实实的实践,又何必有褒扬式认同呢?对于该罪状所举毛泽东的例子,他究竟是不是与古代君王有对比点?我想用郭沫若谄媚的称他为爷爷,基本上已经有一个论断了,何必再贼喊捉贼呢?
罪之二:第二是缺乏政治认同。有的老师传递肤浅的“留学感”,追捧西方“三权分立”,认为中国应该走西方道路;例:公开质疑中央出台的重大政策,甚至唱反调;片面夸大贪污腐败、社会公平、社会管理等问题,把发展中的问题视为政治基因缺陷。驳:追捧“三权分立”究竟是不是肤浅?前段时间我为新反贪局的挂牌而写了1篇名为《重拾公信力:新反贪局难以超越廉政公署》的文章,该文章里我详细描述了廉政公署成功的原因所在,当然不是因为“三权分立”而是“多权分立”。
那么“三权分立”是不是肤浅?我想我们就不用再睁着眼睛说瞎话了,聊无情趣。对于例子所说的,教师们是否夸大了贪污腐败、社会公平、社会管理等问题,这些问题又是否是政治基因缺陷所致,对于刚刚爆出来的亿万科级干部,我想问《辽宁日报》,1个苍蝇跟老虎争霸王社会,真的能无视政治缺陷所导致的变异官场?而关于社会公平问题,作为党媒,你是否认为中国的媒体界是公平的?端着官家的饭碗就可以无视普通公民的眼光?这不是报纸之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吗?
罪之三:第三是缺乏情感认同。有的老师把自己生活中的不如意变成课堂上的牢骚,让学生做无聊的“仲裁”;例:把“我就是不入党”视为个性,显示自己“有骨气”;把社会上的顺口溜和网络上的灰色段子当做论据,吓唬学生“社会险恶”,劝导学生“厚黑保身”。老师在课堂上牢骚?驳:如果说告知学生“社会险恶”这是一种吓唬,那么这种吓唬是有道理所在的,毕竟我们的社会本身就险恶重重,我不认同的是让学生们“厚黑保身”,但实际上学生一旦走出校门,不用别人教他“厚黑保身”,他也会很快掌握这项技能,服从、缄默,对待他人的不公无视而走,对自己所遇的不公大骂“天道不公”,这不仅仅是学生,几乎大多数沉默的人都是如此。至于将不入党视为个性,我能说当年我入党时,曾有老师拿入党当做威胁我听话的手段吗?而在某些村子里入党50块钱就可以安顿,入不入党又有何个性所在?《辽宁日报》做党媒久了,太过敏感了。
(据; 民生茶馆)
《辽宁日报》的这个公开信,我觉得挺可爱的,至少他们将1个毫无学术自由的大学环境描述得貌似很有学术争鸣的范,我所关心的是制造这样1个假象究竟有没有更深层次的政治因素?而在这篇文章下面的网友评论中,我颇为惆怅,在评论中不少人搬出了曾经文革中,给教师和高校贴上的“臭老九”、“王八院校”等标签,我忽而想起1个老红卫兵毫无廉耻地说“某人是毛泽东第二”,难道这是又要搞“庙小妖风大,池小王八多”的前奏?如果更深层次的政治原因是在制定了“9不讲”以后再次深入禁锢高校的学术思想,那么我想说物极必反是必然的。
想说的太多,尚未深入与《辽宁日报》探讨,篇幅已逾3000。在网络文字速食时代,网友们是没有耐心坐下来多看的,且与《辽宁日报》先探讨至此吧!在我们还未将“权利放出牢笼时”,请不要再恶意禁锢高校的思辨权利,高校教师们仅剩下的牢骚而已,又不会分裂什么,宇宙真理何惧哉?盼好自为之。(墨黑纸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