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是中華民國國慶節,是人家喜慶的日子,他就發表《病態的「民國熱」是對歷史的侮辱》的文章,說大陸互聯網社區的一些角落,以及在少數知識分子中間,出現了一種對「中華民國」的病態緬懷,以至於一些小圈子裏甚至形成「民國熱」,如果只是懷念民國時期的一首歌,一道風情,以及一些時間越久越讓我們感到親切的面孔,但歌頌那時的國家制度和它所帶來的影響,這是對中國歷史以及推動這個國家發生偉大變化的所有人的侮辱。
民國熱都熱了好多年了,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裏,挑出民國熱來說事,放出幾句警告般的話,真是「居心叵測」。
那是勝利者不容置疑的霸氣測漏:「民國真的好嗎?如果它真好,當初就不會被中國人民那麼堅決地拋棄。」那是對失敗者的傲慢鄙視:「如果不是當時的國民黨政權爛透了,爛得我們今天難以想像,徹底失了民心,這一切怎麼可能在這麼大的國家裏奇跡般發生!」
所謂民國始於1911年清朝覆亡,終於1949年國民黨敗退台灣,這段歷史確實不是一個國泰民安的盛世。從1911年到1927年這段時間,是軍閥混戰期,從1937年到1949年,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民國稱為勘亂時期),民國相對穩定發展的只有1927到1937年這十年時間,即便這十年,民國實際上仍處在的內外交困的境地,各派政治勢力競逐爭鬥從未停止。
就是在這樣艱難的局勢下,民國創造了「黃金十年」,中國工業(除東北外)以年率6.7%的速度增長,發電量10年增加了一倍,這些數字與其他國家相比是很好的─德國1936年生產僅高於1929年的6%,美國、法國1936年的生產分別低於1929年的12%和21%。大陸學者黃漢民通過對1930年代中國工業產值發展趨勢的分析,指出雖然1930年代前期中國的經濟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但中國工業生產的總趨勢卻仍在跌宕起伏中繼續有所發展,並在1936年達到了近代歷史上最好水平。
再好的經濟發展成果都不夠戰爭用來消耗,由於內亂不斷,僅黃金十年,民國政府軍費開支就接近財政支出的1/2;抗日戰爭更是一場國力不對等的戰爭,且持續八年之久,民國家底被掏空;抗戰勝利後接著打國共內戰,戰亂貫穿民國一生,持續的財政壓力勢必加劇民眾負擔和通貨膨脹,社會不滿的情緒積累,腐敗一旦無可扼制,人心失散,又有可選項,雪崩式的潰敗就會降臨。
由此看,國民黨政權潰敗,究竟是「國家制度」有問題,還是「國家制度」不被執行有問題;是時運不濟,還是給它的時間太短,值得反思。不僅失敗者要反思,也值得勝利者反思。但勝利者的真誠反思,不應該用勝利者對失敗者的傲慢姿態:因為我把你打敗了,說明你的一切爛透了,說明我的制度比你好一萬倍。由其失敗而否定其一切,不可取,那不是反思,那是侮辱,不可能做到以史為鑑。
歷史上有太多野蠻民族打敗文明民族的先例,單說中國,有蒙古人打敗宋朝,滿人打敗明朝,這能證明馬背上的文明比中原文明更高級,中原文明或說制度爛透了?如果是這樣,蒙古人和滿人又何必認同、繼承中原文明和制度,被漢文明同化?
勝利者的「歷史必然論」,是用結果來推導原因,但歷史有偶然性,一個粗心的人會死於粗心,也可能是他極細緻的時候因外力而死。不容置疑的「必然論」是勝利者的狂妄,是構建自身合法性的需要,是樹立「史之外無有語言焉」的權威,壓擠民間歷史書寫的空間——既然已經否定了失敗者,就不應該為其唱讚歌,有春秋筆法以指陳時弊的手段更不容許。
但是,指望人們研究歷史而不以當下體驗和語境為基礎,是不可能的事,每一個研究民國的人都有可能在現實與歷史間穿梭,發現兩者同構的地方,然後試圖尋找自己心中的歷史正義,就有了借他人之酒杯,澆心中之塊壘,藉著民國去抒發對當下的不滿。這是很正常的,除非不讓人研究這一段歷史,將其徹底塵封。
研究這段歷史的多數是知識分子,當他們追溯與重新審視民國這段歷史時,難免將自身的境況與當時的知識分子進行比較,然後會發現,民國雖然動盪不安,民不聊生,戰亂不斷,但知識分子是活得很不錯的,這一方面是因為知識分子在那個時代是稀缺的,物以稀為貴;另一方面,當時的知識分子還有皇權時代的餘光,即知識分子不只是單純的文化人,同時像科舉之下的士子,是特殊或者說特權階層,比如晚清舉人可以做官,可以不受刑責,可以免於賦稅。在民眾的眼裏,民國知識分子即便不再為官,也有更高的地位,更大的自由空間,更多的話語權,為國家社會舉足輕重的群體,他們也確實以天下為己任,這使得民國知識分子有一股精氣神,「民國范兒」。
然而,1949年後的知識分子今非昔比,每況愈下,甚至在特殊時期成了「臭老九」,被打倒的對象,卑賤可憐,苟延殘喘。現在雖說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但其實知識分子的地位並不高,自由空間並不大,話語權並不多,眼前吊著紅蘿蔔,背後揮著大皮鞭,從還是不從,這是一個問題。
這些失意者回望民國,覺得「國家不幸詩家幸」,民國可能真的破破爛爛,但卻相對自由,至少知識分子活得自由而體面,進而對民國生出一分好感和懷念,十分自然。既不讓人活得自由,又不讓人借古澆愁,難道要將人趕上絕路麼?
(據東網即時)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评论 *
显示名称 *
电子邮箱地址 *
网站
Δ
廖保平:「民國熱」動了誰的神經
10月10日,是中華民國國慶節,是人家喜慶的日子,他就發表《病態的「民國熱」是對歷史的侮辱》的文章,說大陸互聯網社區的一些角落,以及在少數知識分子中間,出現了一種對「中華民國」的病態緬懷,以至於一些小圈子裏甚至形成「民國熱」,如果只是懷念民國時期的一首歌,一道風情,以及一些時間越久越讓我們感到親切的面孔,但歌頌那時的國家制度和它所帶來的影響,這是對中國歷史以及推動這個國家發生偉大變化的所有人的侮辱。
民國熱都熱了好多年了,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裏,挑出民國熱來說事,放出幾句警告般的話,真是「居心叵測」。
那是勝利者不容置疑的霸氣測漏:「民國真的好嗎?如果它真好,當初就不會被中國人民那麼堅決地拋棄。」那是對失敗者的傲慢鄙視:「如果不是當時的國民黨政權爛透了,爛得我們今天難以想像,徹底失了民心,這一切怎麼可能在這麼大的國家裏奇跡般發生!」
所謂民國始於1911年清朝覆亡,終於1949年國民黨敗退台灣,這段歷史確實不是一個國泰民安的盛世。從1911年到1927年這段時間,是軍閥混戰期,從1937年到1949年,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民國稱為勘亂時期),民國相對穩定發展的只有1927到1937年這十年時間,即便這十年,民國實際上仍處在的內外交困的境地,各派政治勢力競逐爭鬥從未停止。
就是在這樣艱難的局勢下,民國創造了「黃金十年」,中國工業(除東北外)以年率6.7%的速度增長,發電量10年增加了一倍,這些數字與其他國家相比是很好的─德國1936年生產僅高於1929年的6%,美國、法國1936年的生產分別低於1929年的12%和21%。大陸學者黃漢民通過對1930年代中國工業產值發展趨勢的分析,指出雖然1930年代前期中國的經濟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但中國工業生產的總趨勢卻仍在跌宕起伏中繼續有所發展,並在1936年達到了近代歷史上最好水平。
再好的經濟發展成果都不夠戰爭用來消耗,由於內亂不斷,僅黃金十年,民國政府軍費開支就接近財政支出的1/2;抗日戰爭更是一場國力不對等的戰爭,且持續八年之久,民國家底被掏空;抗戰勝利後接著打國共內戰,戰亂貫穿民國一生,持續的財政壓力勢必加劇民眾負擔和通貨膨脹,社會不滿的情緒積累,腐敗一旦無可扼制,人心失散,又有可選項,雪崩式的潰敗就會降臨。
由此看,國民黨政權潰敗,究竟是「國家制度」有問題,還是「國家制度」不被執行有問題;是時運不濟,還是給它的時間太短,值得反思。不僅失敗者要反思,也值得勝利者反思。但勝利者的真誠反思,不應該用勝利者對失敗者的傲慢姿態:因為我把你打敗了,說明你的一切爛透了,說明我的制度比你好一萬倍。由其失敗而否定其一切,不可取,那不是反思,那是侮辱,不可能做到以史為鑑。
歷史上有太多野蠻民族打敗文明民族的先例,單說中國,有蒙古人打敗宋朝,滿人打敗明朝,這能證明馬背上的文明比中原文明更高級,中原文明或說制度爛透了?如果是這樣,蒙古人和滿人又何必認同、繼承中原文明和制度,被漢文明同化?
勝利者的「歷史必然論」,是用結果來推導原因,但歷史有偶然性,一個粗心的人會死於粗心,也可能是他極細緻的時候因外力而死。不容置疑的「必然論」是勝利者的狂妄,是構建自身合法性的需要,是樹立「史之外無有語言焉」的權威,壓擠民間歷史書寫的空間——既然已經否定了失敗者,就不應該為其唱讚歌,有春秋筆法以指陳時弊的手段更不容許。
但是,指望人們研究歷史而不以當下體驗和語境為基礎,是不可能的事,每一個研究民國的人都有可能在現實與歷史間穿梭,發現兩者同構的地方,然後試圖尋找自己心中的歷史正義,就有了借他人之酒杯,澆心中之塊壘,藉著民國去抒發對當下的不滿。這是很正常的,除非不讓人研究這一段歷史,將其徹底塵封。
研究這段歷史的多數是知識分子,當他們追溯與重新審視民國這段歷史時,難免將自身的境況與當時的知識分子進行比較,然後會發現,民國雖然動盪不安,民不聊生,戰亂不斷,但知識分子是活得很不錯的,這一方面是因為知識分子在那個時代是稀缺的,物以稀為貴;另一方面,當時的知識分子還有皇權時代的餘光,即知識分子不只是單純的文化人,同時像科舉之下的士子,是特殊或者說特權階層,比如晚清舉人可以做官,可以不受刑責,可以免於賦稅。在民眾的眼裏,民國知識分子即便不再為官,也有更高的地位,更大的自由空間,更多的話語權,為國家社會舉足輕重的群體,他們也確實以天下為己任,這使得民國知識分子有一股精氣神,「民國范兒」。
然而,1949年後的知識分子今非昔比,每況愈下,甚至在特殊時期成了「臭老九」,被打倒的對象,卑賤可憐,苟延殘喘。現在雖說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但其實知識分子的地位並不高,自由空間並不大,話語權並不多,眼前吊著紅蘿蔔,背後揮著大皮鞭,從還是不從,這是一個問題。
這些失意者回望民國,覺得「國家不幸詩家幸」,民國可能真的破破爛爛,但卻相對自由,至少知識分子活得自由而體面,進而對民國生出一分好感和懷念,十分自然。既不讓人活得自由,又不讓人借古澆愁,難道要將人趕上絕路麼?
(據東網即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