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钢:今日,我们重新反思“为何而出发?”

 

千禾基金会的创立与发展,几乎和广东甚至是整个中国公益领域的境况紧密相联。与2009年相比,如今的公益领域:公益组织数量日趋壮大、链接社会资源越来越多样化和丰富,政府和企业也介入这场公益“社会改革”之中。许多的变化频繁地发生,有积极的、消极的。而在热闹的盛况背后,我们和许多组织一样,谨慎地对待每一次合作、每一个项目,让草根公益价值始终贯穿于所有的公益行为。

走过机构成立的第五个年头,在经历种种困难与挑战、成功与失败后,千禾是时候要放慢脚步,回顾当时创立的初衷,再重新出发。在此,与所有伙伴共勉。

———————————————————————————————————————————

2009年6月,一群彼此有着深厚友谊的朋友,为了共同的社区理想而聚在一起。他们关心社会问题,认同公益理念,相信温和的对话及合作是解决社会问题之道。在以资助社区公益推动民间社会发展的理念驱动下,他们在南中国的广州筹办了千禾基金会。“社区好,社会才会好”,他们希望每一个社区都有一批积极的公民去推动公共事务的发展。于是,他们找到了“关节理论”来支撑这个理想。他们认为,这个基金会应该像肩关节一样,以最广的覆盖范围,连接肘关节的社区民间组织,再由社区的民间组织与有直接需要的群体接触,达到高精准的服务成效。它可以将社会资源、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居民联动起来,在参与中彼此赋能,让社区美好而有力量。

自9月1日起,这个小小的基金会,便承载着这群人的梦想,以及越来越多后来者的梦想,汲取资源、努力成长。在价值的驱动下,千禾基金会开启了一步步的探索。五年中,千禾在环境的变化中不断探索更适合自身的发展定位:从全国范围草根组织的资助到确定立足珠三角为服务区域重心,从项目资金资助到强调非捐赠影响力的专业化多元化能力建设支持,同时探索与各方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链接和引导更多本土资源投向本土社区。

————————————————————————————————————————————

以下这篇文章,是2011年,广东电视台《公益新生活》栏目专访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刘小钢女士的访谈记录。这是一篇值得细细品读的文章,因为从小钢姐的讲述中,我们能深刻体会到当初的创始人如何思考社会,而从中解读千禾为何而出发。

我国传统的公益慈善事业一直强调的是捐款捐物,救急不救穷的资助模式。如今,在善的资源变得多样化,贫困和公益的需求也变得日趋多样化的社会心态下,如何更加有效、更加透明地实现慈善价值,是每一个公益从业者面临的挑战。

2009年,在广东省公益慈善事业领域里,就有这样一位女性,她以创新的理念、坚定的信仰,和她的伙伴们共同创立了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她就是刘小钢女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她和她的基金会故事。

主持人郭园,专访嘉宾刘小钢。

 

郭:千禾基金会是09年成立的,很年轻。和众多的基金会相比,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刘:为什么我们会关注社区呢?这个就和我们的理念有关系。我们一直都认为,一个社会的进步,其实是人的进步。这些人在社区里。一个社会的进步和人的改变,跟他的日常生活是分不开的。所以我们相信,只有社区好了,这个社会才会好。我们希望每一个社区,都有一批积极的公民在社区里面行动,去推动很多公共事务的发展,去令到这个社区可以变得更加和谐。所以我们的理念就是从关注社区开始,来推动社会的进步。

郭:社区这个词,我们在理解中会觉得是像城市里居住的一个区域,是不是同样也可以是偏远的山区或者哪一个村,那也是一个社区。是不是这样的一个概念?

刘:对,就是我们讲的地理、地域性,另外还有一些社区就是人群在一块的,这样可以讲社区。比如说,我们有一些志愿者的组织。这些人加入到组织里面,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理念,和加入这个组织的共同出发点,我们也可以将之作为一个人群的社区。所以社区的概念是非常广泛的。而我们认为社区的核心就是人。就是人们工作、生活、经常聚集在一起的地方。这些人的改变会带来社会很大的改变。我们告诉自己所有的工作,核心的战略目标就是社区。

郭:千禾基金会主要做了哪些项目呢?

刘:我们去支持社区民间组织的成长。他们的成长也就是说他们所在的社区有更多的人能得到他们的服务和帮助。比较成功的就是,我们在广西做了一个民间草根组织支持的机构,在当地支持六七十个社区服务团体。这些团体为不同的社区服务,包括老人的、孩子的、乡村学校、为山区的贫困孩子盖房子等。他们为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做了很多事情。我们回访了我们支持的机构,同时也去看了它支持的组织是怎样工作的。我们翻山越岭去了一个非常偏远的小山村。野百合组织就在那里开展服务。他们通过链接外界资源,为村里的孩子提供营养午餐,这令我非常感到我们工作的意义。有一个理论,我们叫关节理论——一只手能动起来是由于有很多的关节,比如说腕关节,它可能很直接靠近手指头,但它真正能覆盖的范围比较小。而肘关节,事实上它与直接的社区或直接的服务人群的距离相对长了。但是,它的好处是相对的覆盖面大。那我们将肩关节,它离社区的距离更远,但如果说这些不同的组织(肘关节、腕关节)它们的理念一样的话,它们就可以影响到很大的范围。如果你想做肩关节的话,因为你距离真正服务的人群非常远,这方面的帮助主要是帮助做服务的组织。而这些组织直接服务会导致更多的人群得到帮助。我们希望千禾基金会是肩关节,能带动更多的组织。这些组织能更多地去接触到服务人群,令到有更多的社区因为有很多的积极公民在行动而有很大的改变。

郭:在扶持年轻人、创新方面,我在千禾基金会的官网看到有一些很有意思的项目,比如黄埔公益协力营、马丁堂计划、学人计划。这些好像都是针对年轻人的一些项目,都很不错。对于创新这方面,你怎么理解?

刘:为什么我们这么关注年轻人、大学生。因为我们真的是看到,将来社会的进步,这批大学生或者说年轻人是绝对的中流砥柱。出来工作以后,他们是有一个积极的公民心态,有一个非常健康的公民的精神。对社会、对公共事务,他们是非常关注的,对很多问题能有思考。我们希望达到的目的,都是必须要在他们还很年轻的时候,我们就和他们一起,陪伴他们。让他们能有一个逐步扩大的事业。我们现在的马丁堂在中大,甚至延伸到其他学校。这一批大学生非常活跃,我们支持他们一些经费,他们会办各种各样的图书会、论坛。你会感觉到这批年轻人对社会的关注度越来越大,他们越来越意识到自己对社会是有责任的。他们的使命不光是关注自己,更多是关注这个社会的发展。继续往这条路上走下去的话,他们绝对是非常有公民精神的一批大学生,对社会有重大的使命和责任感。

郭:刚刚您一直都不断地提到“公民社会”这个词,能具体谈谈你对“公民社会”的理解吗?

刘:我们所讲的“公民社会”,更多地强调人在这个社会中的作用。我们希望今后的社会,每一个人都很平和,很理性。他们很关注公共事务,关注社会的发展。他们很愿意思考,既清晰自己的责任,同时非常清楚自己的权利。如果很多公民在这样一种状态下面生活,他就成为真正的主人公,怀有对社会负责的心态。如果每一个人都对社会的发展、进步负责任的话,这绝对就是一个和谐的社会。

让慈善回归民间,是公民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推动公民社会道德发展的重要内涵。立法呵护公民慈善精神等同于为民间慈善行为开拓出一块希望的田野

郭:我想问问您怎么看待“慈善立法”?

刘:对于我来说,我觉得慈善立法更加重要的目的是让慈善真正回归民间。慈善,其实就是出心的。这个不是谁要求或者谁强迫可以做得到的。出心,就是要自愿。慈善要回归民间,需要每个人激发内心的的那份爱。我记得08年汶川地震,当时全国志愿者蓬勃的状态,是我们想看到的真正慈善的状态,大家都是出于内心的自愿。而现在很多省市都组织了很多慈善,但从慈善的意义上讲,我们觉得这还不完全是一种志愿精神,不完全是民间自发的一种行动。这样的组织是没有可持续性。只有我们不断去激发他内心这份爱,激发他对社会的责任,才会让这份爱和责任持续下去。而法律环境很重要。政府立法,要保护这种行为,从各个不同的层面去激励和支持他们。

郭:汪洋书记他提出“建设幸福广东”,广州市也提出要“建设幸福广州”。您是怎么理解的?

刘:我想公平公正非常重要。所谓幸福广东,不是一部分人的幸福,而是全体人民幸福的广东。而公平公正怎么令每个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都能得到保障,没有后顾之忧,这才能谈幸福。我想精神建设就是我们所说的,每一位公民关注社会、关注身边的人,在这个过程中幸福感会慢慢产生。幸福广东的构成,应该有政府、企业和民间的力量一起来推动。

从驰骋商场的女强人,到公益事业的先行者,刘小钢实现了她人生历程的每一次华丽的转型。对幸福的追求成为她最大的动力,也成为她成长的信仰。

如何获得幸福,如何定义幸福,刘小钢有着她独特的视角。

郭:您的经历很传奇,很丰富。从以前做生意到现在做现在做公益,跨度比较大。您怎么看这个选择?

刘:可能这个就跟幸福感有关联的。自己会问自己,赚钱的意义在哪?动力在哪?我不断问自己,下半生应该做什么?我为什么不能将社会服务做成一个职业,因为做这个我真的感觉很开心。所以在2003年的时候,我就把公司关掉,到美国读书。两年后回来,我就进入了公益领域工作。我发觉生命当中,这六年的时间是最开心的,幸福感最高。

郭:您最大的愿景是什么?

刘:人人都幸福。这个的前提是,在有一定物质基础条件下,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关注这个社会,关注世界。

——谨此献给每一位支持千禾基金会的朋友!祝愿每一个人,都能收获幸福。

本文发布在 时政博览. 收藏 永久链接.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