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江雪,《华商报》资深记者,8月4日赴鲁甸震区采访。
半个小时的访谈中,我们谈到了灾难报道的尺度、
记者站:
在震区的6天,您所发的稿件很多在关注“民间力量”这个话题,
江雪:
民间力量参与救援,
这次去了以后,民间力量更加突出,比如“救灾协作大本营”,
当时我们报社就派了我和一个摄影记者,《京华时报》派了4个人,
进步表现在包括政府会马上在当地召开一个沟通会。
记者站:
往往在灾难面前,除了参与救援、报道外,总是有不同的杂音出现,
江雪:
一个事情发生的时候,有很多杂音很正常,如果只有一个声音,
要说杂音,你知道在地震发生当天,
但我直觉感受到,包括我朋友圈中的人,对地震的关注还不够。
事实上我以前也很少在微信、微博上发我自己采访的内容,
记者站:
这次鲁甸地震报道中,您的一些稿件也在新媒体上得到传播,
江雪:
其实在新媒体上,我觉得大家对地震的关注度还是不够。
你看这次地震,最先被关注到的就是“混水煮面”这个事件。
其实,伤痛本身也是有价值的信息。可能我在微信、
在这个阶段之后,媒体人当然应该更深入地挖掘,
也就是说,通过媒体要让人们知道灾民的生活状况。
在地震发生四天左右的时间,宣传部就开始要求各报撤回记者。
另外有一部分,我发给了王天定老师,他帮我整理了一下,
记者站:
汶川地震后,很多媒体人谈到了对灾难报道的尺度,
江雪:
我在通往震中的路上,看见一个人背着自己的妻子和孩子的尸体,
汶川地震的时候,我也看到很多稿子,对痛苦进行深入的描写,
我那天刚到鲁甸,在一家医院的门口,
所以我说要克制,就是记者在灾难中进入这个现场,
记者站:
您的《震区:苦难比想象的更巨大》在网上传播很广,为何要用“
江雪:
我在写那篇《震区:苦难比想象的更巨大》的时候,
但实际上政府和民间组织也在做,可能还是力量不够吧。
记者站:
如果回到震区,接下来您会关注什么?
江雪:
如果回到震区,我想我会关注重建的话题。
地震开始的时候,也有声音说为什么不把深山村子里的人迁出去,
(来源:记者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