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任何立场不同的人,绝对不要忘记爱心的原则,不只是容忍,
@提姆·凯勒曾说真理好比一个立方体,而不是一个平面的方形。
占领伊拉克西北部的“伊拉克与大叙利亚伊斯兰国”(ISIS),
摩苏尔的基督徒是这里的原住民,
恐吓发出几天之后,
人“自是”到一个程度,可以强词夺理,是非不分。而“派性”,
真理就象一个“立方体”
其实,造成“派性”的自是倾向是很普遍的。
可是,“自是心态”带来了对真理与真实认知的“简化”倾向。
例如,是否信仰上帝,知识界存在两个极端相反的阵营,
另一个阵营(原教旨主义的基督教徒)认为自己对《圣经》
双方其实都在用“简化法”代替求真,
提姆·凯勒曾用一个比喻来描述寻求真理的态度。
“简化法”是派性思维最大的误区,它是求真的敌人,
历史上所有乌托邦式的理想:不论是追求“完备的神学系统”,
三个神学上的恶魔:虚荣自夸、贪婪、争夺权威
宗教改革的主要发起人马丁·路德是捍卫真理的斗士 。不过面对强权,以及现实环境中对教理认知的混乱,
路德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并不完美:“我生来就是为了争战,
墨兰顿以“安静的改教家”闻名。他着眼真理,而非宗派主义,
到了17世纪初期的德国,
在书中,他认为基督教会里面有三个神学上的恶魔,
他并非讲求没有原则和神学基础的合一与和平。在书里,
这句话有几个重要的意义。第一,基督教有重要的教条,
可惜麦德林是德国人,他的书在英语世界里没有受到重视。
这些人告诉我们,教派间最要紧的事不是在辩论谁更正统,
不要把“画圈子”当成主要工作
上面所提宗教内部的反思,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参考范本。那么,
笔者认为,上面的原则同样适用。第一要避免派性思维,
所谓“共同的善”,这个名词最初出现于初期的基督教会。
这也是纽约的提姆·凯勒牧师从90年代所开始倡导的。
凯勒认为,基督徒站在圣经的原则上,从事“共同的善”,
长期从事“共同的善”必须有坚固的理念和使命感。耶稣要我们“
真爱是人生最大的动力。人自是的本能,以及群体诉诸“派性”
(据微信公号“境界”。本文为其#宗教反思系列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