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纪霖,1957年出生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紫江学者。
我终于感到无话可说的虚空
感到周围各种慷慨激昂声音的空洞
在这个时代,需要的不再是贫乏的言说
而只是卑微的实践,你有没有勇气与社会决裂
向前走那么一小步
面对现实,我有一种无力感。
我写了近十年的媒体评论,过去常常相信中国的知识分子法道无边,一言兴邦,一言丧邦,于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候。总以为中国的问题好像一个疑难杂症,只要将病灶找到了,便可对症下药,药到病除,知识分子就是找病灶、开药方的救世大夫。
其实我错了。
我发现,中国如今已经病入膏肓,人人明白病根在哪里,偏偏救治不了。我这几年抨击最力的是万恶的高考制度。这种刚性的考试制度,造就了从幼儿园开始的中国特色的应试教育,摧残人才,浪费青春。学生痛恨,家长狂骂,校长抱怨,教育部长也不满意。照理说,一个社会上下人人都讨厌的制度,应该没有革除的分歧,早该寿终正寝罢?错了。我狂批了高考十年,如今的应试教育不仅没有弱化,反而更加变本加厉了!
我的儿子2010年中考。家里有中考、高考的孩子,简直就是一场灾难,如同国家召开奥运、世博一般,其它通通让路,一切围绕着孩子转,一切为了考试。儿子算努力的,起早摸黑,每天的生活就是同一个内容:做习题。作为陪太子读书的家长,我终于发现了一个秘密:中学生每天操练的知识里面,只有20%的内容是有价值的,其余80%,不是为了发现新知,而只是在竞技场上打败别人。做习题就像练体操,每天重复同一个动作,几十次、数百次地操练,为的是确保在考场上绝对不失误。辛辛苦苦三百日,终于到了发榜那一天,儿子的各科平均成绩在85分以上,超过了老子当年高考进重点大学的平均分,应该万无一失了吧?岂知这样的良好成绩,只能勉强混得个普通高中。那么,进重点的又该是何等水准?一查让我目瞪口呆,几乎都是差不多满分。原来,考试玩的就是平衡木,身体晃动一下,重点没了;晃动两下,与大学(高中)拜拜吧!只有确保不失误、又能玩几个惊险的,方是通向名牌的终南捷径。
于是,中国的几亿中小学生,如同国家体操队那般,每天苦练基本功,一切为的是战胜失误,打败对手,夺取金牌。今天的中国是一个崇尚赢家的社会,考了状元,名利双收,像奥运冠军一样,回国可坐头等舱,一下飞机,手捧鲜花,揽得所有的镜头,至于探花、榜眼,那就爱谁谁,一边去吧。
说到底,应试教育之所以改变不了,不是因为人们不知道它的坏处,乃是中国这个社会就是一个赢者通吃的极端金字塔结构。教育不是为了学到造福于人类的知识,而只是为了获得打败别人的本领。为什么非要打败别人?不要以为中国那么推崇和谐,那是古代社会的陈年旧事,自从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相信的社会法则便是你死我活。毛泽东喜欢阶级斗争,政治上的你死我活,邓小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生存上的你死我活。人生如战场,打拼才能赢,这种生存上的残酷竞争,从娃娃时候就开始,幼儿园、托儿所、乃至胎教,都是输不起的人生起跑线。
一个符合人性的社会,是收入差距不大,但价值观各异的社会,你活我也活,活得好不好,开心不开心,各自有自己的理解。以中国的邻居日本为例,许多中学生不去读大学,而选择一个职业高专,毕业之后到公司当一个熟练工人,其工资收入和社会尊严,丝毫不亚于办公楼里面的白领。甚至有连职业学校也不愿意读的,就去拜师学一门手艺,照样活得又滋润又体面。
而如今的中国,只有金字塔顶尖的那一撮人才是被世人看得起的体面人物,金钱、面子、尊严一应俱全,稍稍下面一点的,人人心怀不满,个个眼光盯着上面。金字塔的每一个台阶,收入、尊严的差别相差何止于道里计。而不同阶层的成功价值观,倒是空前的大一统:读书要去清华北大,就业要进世界五百强,背包非LV不可,开车只选宝马大奔。所以,中国会有不进北大死不瞑目的芙蓉姐姐、会炒热非清华商学院高才生不嫁的凤姐。
这个世界上人人都在打拼,而你又改变不了世界,那么唯一可改变的,只是你自己。与这个丑陋的世界同流合污,让孩子放弃自己的个性,加入苦练体操的芸芸众生,你的内心是何等的绝望?你以为你能够启蒙愚昧的社会,到头来,自己却被社会的残酷所棒喝。假如一个人的信念无法于一己之实践,那么他所谈论的一切岂非是虚伪的谎言?假如他真的能唤起众人的清醒,但众人醒后却无路可走,那么是否如鲁迅所说,竟还不如浑浑噩噩,在铁屋里面与民共舞?
我终于感到无话可说的虚空,感到周围各种慷慨激昂声音的空洞。在这个时代,需要的不再是贫乏的言说,而只是卑微的实践,你有没有勇气与社会决裂,向前走那么一小步。
我知道,个人能够改变社会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我曾经说过一句网络广为流传的话:“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却可以改变我的课堂。”如今想来,这大概也属于空泛的大话。课堂自然由我作主,然而不能作主的,是被社会扭曲的人心。学生们不止一次地告诉我:“老师,听了你的话让我觉得很有道理,豁然开朗,但一走出课堂,现实的压力铺天盖地压上来,我无可奈何,只能迁就这个社会了。”
无力感,沉重的无力感。或许,做一个中国人,需要的是长寿和耐心?或许,应该像鲁迅那样,知其不可而为之,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只是努力?
然而,真正能够改变社会的努力,肯定不再是空洞的话语,而是切实的反抗,实践层面上的反抗。话语的反抗有轰动效应,而日常生活的反抗悄无声息,甚至有点琐碎、平庸。中国缺的不是反抗的话语,而是反抗的实践。
(据2014年8月5日微信公号“亲子共读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