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万国瞩目的美国大选形成鲜明对比,中共的五中全会死气沈沈。不要说国际关注度,连中国人自己都不关心。这对于那个一心要做世界级领袖,鼓吹「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自诩「给世界经济发展指明方向」的习近平,实在颜面无光。
五中全会倒是提供了一个明确信息,就是中共没有、也不会去讨论接班人议题。这更证明了习近平要把龙椅坐穿的决心。尽管很多政治观察家以为中国经历过文革浩劫之后,那是不可能的笑话。而事实恰恰是,青春记忆有著鲜明文革烙印的习近平,不觉得终身制有甚么不妥。领导一个那麽大的国家,必须「定于一尊」和「一锤定音」。这一称帝宣言早就由习近平宠信的重臣栗战书公开说出来了。如果说,终身执政有点不确定性,那么,习近平要占著茅坑至少二十年,那是板上钉钉的。
五中全会另一个容易被忽略的信号,庹震被任命为《人民日报》社长。很多人都记得习近平刚刚上台时爆出《南方都市报》风波,删除该报新年献辞关于「宪政」内容的广东省委宣传部长,就是这个庹震。那时大家都认不清习近平的真面目,觉得新人新政可能代表著某种改变和某种希望。结果,庹震封杀宪政有功,先被提拔为中宣部副部长,现在再加官进爵,成为最大党报《人民日报》的社长。
这和拨乱反正的思想解放年代形成强烈反差,1978年十二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决议,彻底否定文革,并实行开放改革。所以1979年就是中国的改革元年。就在这一年的全国第四届文代会上,二十五岁的青年作家、上海复旦大学学生、小说《伤痕》的作者卢新华,晚餐时被安排和当时任中央组织部长的胡耀邦坐在一起,胡耀邦一直和卢新华交谈,了解他的学习和写作情况。
等到卢新华大学毕业,那时胡耀邦已是总书记。卢新华被点名去做《人民日报》社团委书记,而热爱写作的卢新华不想从政而谢绝,但这个小故事恰好标志著那个政治开明的年代。不要忘记,当时《人民日报》正副总编是胡绩伟和王若水,那是中国最光明和最有希望的八十年代。隔了三十年,《人民日报》社长成了庹震。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追问当代史,必须解答一个疑问。既然中国开放改革前十年是发展健康的黄金时期,为甚么在八十年代最后一年发生了席卷全国的民主运动,导致血腥屠杀和党内开明派全军覆没呢?将这个历史悲剧完全归于老人政治的顽固,可能只是一种简单肤浅的解释。
法国十九世纪的思想家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中有过精辟论断:「革命的发生并非总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最经常的情况是,一向毫无怨言仿佛若无其事地忍受著最难以忍受的恶法的人民,一旦恶法的压力减轻,他们就将它猛力抛弃。被革命摧毁的政权几乎总是比它前面的那个政权更好,而且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他以法国大革命为例,指出「摧毁一部分封建制度,就使剩下的那些令人厌恶百倍。」
这个历史法则,让极权主义的继承人心生恐惧。习近平一朝定下「不许妄议」和「绝对忠诚」,让它成为全党信条和对人民的要求,就是出于确保权力千秋万代香火永继的考量。问题是到了龙椅终于被坐穿那天怎么办?要全党、全体人民和整个国家给极权统治者陪葬吗?
文章来源:R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