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式厚:透视“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

2014年3月6日BBC有篇报道《观察:李克强总理“去哪里了”》。这篇报道说,观察人士注意到,跟前任总理温家宝相比,李克强在媒体亮相方面明显更低调;与习近平相比,李克强的头衔和发表政策性讲话都很少。

去年修宪之后,李克强更为稀少地出现在新闻报道中,国内门户网站上基本看不到李克强的名字。持续了近一年的中美贸易战,也不见李克强的态度或方案。要不是在全国人大作工作报告,人们似乎都已经忘记了李克强的存在。

中国的经济状况出现了极其严重的问题。他在报告中说,“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复杂更严峻,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更多更大,”但没有什么人把这种困难归咎于他,因为决策权并不在他手中,他只是一个报告的宣读者。

这份报告宣称,将通过减税、减轻民营部门负担以及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等做法来应对经济放缓,“坚持以市场化改革的思路”,“政府要坚决把不该管的事项交给市场”,但没有给出多少具体内容。针对现实中加强政府控制、偏袒国有企业、排挤民营企业、抓捕民营企业家的做法,报告中都没有提及,更谈不上改变的政策或办法。

报告说,要通过降低增值税税率减轻企业负担。但从预算情况看,2018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3万亿,2019年为19.3万亿,2018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2.1万亿,2019年为23.5亿元,无论收入还是支出都在增加。名义上的减税会被更严格的征收所抵消,降低企业税负只会是“雷声大雨点小”。

报告还说,下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至16%。从2016年的20%,到2018年的19%,再下调3%,显示了形势的严峻和调整的决心。但随着社会保险费征收方式的改变,改为由税务部门统一收缴,变通的空间消失了,企业的实际负担并不能减轻。这种下调很可能是“口惠而实不至”。

过去的近二十年,为保增长数据,中共决策者形成了依赖巨额基础设施投资拉动经济的惯性。这种决策累积的恶果和中美贸易战的作用叠加,在2018年11月份明显地显露出来,多种经济数据出现断崖式下跌。到今年1月,社会融资总额创纪录,比2017年1月和2018年1月的总和还多,2018年初开始的去杠杆操作又返回到加杠杆的老路。报告中提到的增加地方债券到2.15万亿(增幅达59.3%),依然是靠投资保增长的模式。

有一个细节非常有意思。当李克强念到:“两年内基本取消全国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实现不停车快捷收费”,竟然引来了会场的掌声。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冗长的报告确实乏善可陈,没有值得注意或称赞的亮点。

报告称“要继续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供给侧改革的要点之一是缩减政府开支,这确为可行的办法。但缩减政府开支涉及政治问题尤其是维稳,现在中共怎么可能精简机构、裁剪人员、减少支出呢?只可能是增加政府支出来维持所谓的稳定。

这篇报告完全无助于扭转信心急速下滑的态势。听起来四平八稳、面面俱到的官样文章,绝无可能提振信心。报告中24次提及“风险”一词,更能反映目前的形势,正如2报告所说,“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外部输入性风险上升,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实体经济困难较多”,“金融等领域风险隐患依然不少”。

不知是因为经济形势的压力,还是身体和心理原因,李克强在宣读报告的时候大汗淋漓。这一景象颇具象征意味:李克强的身体靠强撑,他的总理身份靠强撑,中国经济形势靠强撑。

李克强出任总理之初意气风发,不少政策可圈可点,但很快边缘化。到今年人大会议期间已经被排挤出了大会主席团,这是中共总理从来没有过的“待遇”。这不禁让人想到,中共高层的“和睦”完全是一种假象,李克强的总理已是有名无实。

报告中的一句“经济增速与用电、货运等实物量指标相匹配”,让人们看到一点李克强的个人痕迹。克强指数从2015年就开始失真了,超发货币、巨量信贷、广义货币余额(M2)两倍于GDP的增速,使得克强指数也不能反映真实的经济增长。事实上,人们已经普遍感觉到经济形势的恶化,用数据粉饰现状的欺骗作用也开始失灵,直观感受已经无法认同那些数据了。

报告中的那句“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习近平的话语,他的应对套路是重返计划经济。对此,李克强无力反对或改变,恐怕也无意反对或改变吧,只能强忍屈辱以求自身平安。

GDP增长6%-6.5%?那是不可能的。

公民:吕式厚
2019年3月8日

中国公民运动网特稿

本文发布在 公民评论. 收藏 永久链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