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官媒周一的头版评论文章说,今年中国经济将继续承压,保守估计第一季度增速可能会跌至6%。如果果真如此,这将创下自中国开始发布季度经济数据30年来的最低点。那么,中国经济指标屡创新低究竟反映了什么呢?
由官媒新华社主办的《经济参考报》的这篇评论文章对去年和今年中国的经济形势做出了回顾和展望。
文章说,内忧外患下,中国经济去年面临了下行压力。不论是实际GDP增速、还是衡量通货膨胀的GDP平减指数、抑或是反映企业盈利状况的生产价格指数从去年下半年以来接连下跌。
考虑到年初以来国内外经济仍然疲软,今年中国经济会继续承压,全年增速可能会降至6.3%左右,而第一季度的增速预计会更低,降至6%。
记者注意到,如果中国经济当季增速果真跌至6%,这将比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的增速还低,并会创下自1990年来的最低季增速。
尽管这个数字已经足够让人胆寒,有分析人士指出,实际情况还要糟糕得多。宏观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理事兼副所长向松祚去年年底发表演讲说,2018年中国经济甚至可能出现了负增长。
“今年经济下行到什么程度了呢?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仍然是6.5%,但是昨天一个非常重要的机构的一个研究小组发布了内部报告。你们知道他们根据国家统计局测算的数据估计今年中国GDP增长了多少吗?一种测算是今年GDP到目前为止的增速是1.67%,另一种测算是负数。”
GDP神话破灭?
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多年以来一直被历代中国国家领导人视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代名词。文革结束后,在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的政策之上,中国GDP就此摆脱了负增长。此后几十年间,这个数字随着国内外政治、金融、文化大事跌宕起伏。
从上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中复苏过来的中国在2007年创下14.2%的官方GDP增速,“中国奇迹”一词一度甚嚣尘上。可就在2011年以后,中国GDP增速明显开始放缓。随着外贸变得不再那么有吸引力、地方债务变得一发不可收拾、货币发行量变得越发臃肿,中国金融市场的结构性问题暴露无遗。
在严峻市场环境下,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并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战略和继续开放市场等多项工作。
谈到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是否在发生质变,而这又是否和GDP增速放缓有关,旅美经济学者夏业良表示,他并没有看到这样的迹象。
“这是一种托词和借口。早在上世纪末,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就说,应该尽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粗放型增长转为节约型增长,把追求速度改为追求质量。当时中央领导人也很赞同。但20多年过去了,我们没有看到整个层级上升,产业和贸易结构也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
官媒的这篇评论文章还指出,今年已经开完地方“两会”的30个省市中,有22个下调了GDP增速目标,约有一半的省市把目标增速调至6%左右。另一方面,上个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49.5%,表明这一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正延续去年年底以来低于荣枯线的衰退趋势。
官方也开始报忧了?
现居加拿大的中国问题评论人士文昭表示,北京当局之所以越来越鲜明地承认中国经济正在下行,是为了迎合公众的观感和心理预期,以免发生官方和民间的判断出现明显落差的不利情况。
“这可能就是(国家)也感觉到,如果再继续宣传百分之六点多的经济增速和大家日常生活中的感受已经相当不符了。这样的情况下再维持一个注水的数字就成为了一个无意义的谎言了,这对政权本身是个伤害,所以当局要逐步调低公众的预期。”
另外,中国政府对GDP增速一向高度重视意味着这个数字的波动有着特殊意义。早在2009年,广州《新快报》就登出了中国经济2008年成功“保九”的捷报。此后十年间,政府相继提出了“保八”、“保七”、“保六点五”的GDP增速底线,却不敌市场环境恶化而接连失守。周一的评论文章还提到,政府应牢守底线,全力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国70周年。
经济学者夏业良强调,经济发展是一种自然规律,而当局的“底线思维”把计划经济的劣根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中共用政治思想指导一切,用意识形态支配一切。他们认为中央定出的目标,地方无论如何都要完成,这其实就是对国民的不负责任。”
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春节黄金周期间,全国零售和餐饮业销售额约为一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5%,创下了10年来的最低增速。有舆论认为,这和家庭债务快速膨胀、个人收入预期冷淡、楼市大幅降温等原因有关。
转自:R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