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运动的动力机制
用官场不作为和公民不合作一对比,两者的行动力不在一个层级。同为自发性的软抵抗,官场不作为似乎具有约定性,并且具有瘟疫式的自然传播性,公民不合作则因为民间的公民主体意识尚未构建成功而缺乏市场,客体化的公民不合作丧失了主体,与此同时也就丧失了行动力和事件,只剩下了“公民不合作”五个字和有限的历史存在感。
一个封闭的官僚体系,和一个开放的公民市场,从理论上来说后者的生命力应该远胜于前者,事实上却正好相反。之所以出现这一局面,在于前者是一个基于分赃制的共同利益市场,可以自动的生产出潜规则,后者只是一个理念自由的理论产物,公民主体缺席或者行动受限,无法提供自我生产机制的推动力。
这里的矛盾在于,自我生产机制是基于利益而产生的,维权意识的迫切需求推动了市场,人权意识的非紧迫需要,以及一个流氓化的权力市场通过人情关系释放了一部分权利追求,虽然与此同时产生了更加深刻的底层权利危机,但在现实层面却通过霸占话语权和权力崇拜的教化,自我消解,解构了权力危机,赋予权利不得行者以失败的弱者身份,边缘化了权利的自诉冲动,以至于自我阉割,与魔鬼共舞。
按照这一分析框架来说,这个不平等的权力市场不仅仅制造不平等,而且制造不平等的正当性,权力成为一种最重要的犹胜于空气的公共商品,人的评价系统以此为基础,划分了人的等级制。
如上可见,利益诉求似乎是宪政的第一推动力,然后才生产了权利诉求,最终落实于制度诉求。社会运动的规模化,内在于人心的利益动力机制,利益诉求范畴相当广泛,比如三座大山,教育,医疗,养老。只是维也纳学派和自由市场论似乎已经在预先反对社会文明的基础保障,将之与欧洲福利病等同起来了。在现实性的传播学观点来看,宪政制社会选民享有的基础保障,应当成为一个预先明确的竞选式利益承诺。
二,社会运动的动员机制
环保运动或许是未来社会运动的突破口,因为环境破坏无差别的不可逆的破坏性,使所有受害者在面对公权失责的环境灾难时真正实现了“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为什么昆明,启东反px,连云港反核垃圾都没有取得政治上的突破?没有为社会转型找到一个突破口?是其他城市作壁上观,如劳工运动中其他阶层的作壁上观一样,造成这一后果,还是中囯的社会运动尚且缺乏彼此整合相互联动的渠道,仅仅着眼于自我封闭自我训练式的公民勇气范畴,丧失了把握社会运动的整体格局?
环境危机意识所携带的大规模动员能力,已经成为中囯社会运动必须面对的现实命题,公民如何参与并且有意识的主导这一过程,都是值得思考的重大问题。
从动员机制来看,单就目前的社会结构分析,似乎也只有环保运动以及劳工运动才具有如此广泛而持久的动员能力,八九以后大规模的社会运动,似乎也只在这两个领域发生过。
再比较一下八九运动的历史背景,个人见解,八九运动从一开始的上“谏书”,到后来发展为全囯超大规模的学生运动,这和当时上层的所谓改革派和保守派的权力斗争有重大关联,还和八六年至八九年当时思想解放运动有关系,其时社会环境总体宽松,最终学生得以突破现实瓶颈,走上广场,不幸却成为上层权力斗争的工具,徒耗干城。当时党内所谓改革派之首赵氏和俄囯叶氏比,今天返过来观察历史的话,就是一个临阵脱逃的权谋政客,生生葬送了囯之精华,他自己却事到临头进退侥幸,不能和学生共生死喋血广场,应该是其人最大的历史耻辱,一个缺乏担当勇气和政治信仰的政客,根本不配担负历史重任。
2017是为历史窗口期,多事之秋,民间主体必须推出自己的人选。
三,社会运动的分析机制
从社会调查到预测,做一个环保运动的危机意识分析,从不同的社会群体中分类问卷式调查,最终判定有多少人愿意为自身的生命健康安全付出多少。
雾霾之治,在此能够赋予普遍的生命政治含义,免于身体健康的损害应当成为普通人群的大众意识,在法理上通过游行示威的公民权利实践,促发最大规模的广场政治行为范式,尤其关键的一点,将社会运动永恒的主体:学生,引领至公民的自组织活动,在开放式的准备和最后博弈中向后极权统治做出决绝的反抗。
社会运动的主体,永远都将是学生运动,广大的社会各阶层,应当成为保护他们抗争的最后屏障,另一个主体性的力量,基督徒,可以运用信仰的力量,用身体的生命尊严和生命美学迫使暴力机器后退,达至军队中立的稳定态势,完全地一次性地解除后极权的武力威胁,瘫痪其镇压意志,在严谨现实的和平宣言中,一次性重新赋予专业性的官僚体系自身安全感,从而顺利接管崩溃了的政权真空。
从社会运动的角度而言,结合中囯现代政治运动的历史,尤其以八九为前鉴,事件的发生基本以京师重地为首倡,然后席卷全囯,京师成了行动号召的灯塔。由此或许可以预判,未来社会转型的事件爆发并且起到引领作用的,起点将在统治者的老巢发生。广场政治的内在要求决定了,政治转型行动只能在北京开始发起,然而以此为中心震动九州,造成燎原之势。零星的小规模的公民自我训练,不如致力于对可能爆发点的分析关注以及即时参与,在前期动员上做准备,非全囯性的大规模社会运动不足以毕其功于一役。
在此,社会运动就是权利运动,权利运动就是人权运动,人权运动就是政治转型运动。
1/28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评论 *
显示名称 *
邮箱 *
网站
Δ
彭佩玉:中囯社会运动观察的一般视角
一,社会运动的动力机制
用官场不作为和公民不合作一对比,两者的行动力不在一个层级。同为自发性的软抵抗,官场不作为似乎具有约定性,并且具有瘟疫式的自然传播性,公民不合作则因为民间的公民主体意识尚未构建成功而缺乏市场,客体化的公民不合作丧失了主体,与此同时也就丧失了行动力和事件,只剩下了“公民不合作”五个字和有限的历史存在感。
一个封闭的官僚体系,和一个开放的公民市场,从理论上来说后者的生命力应该远胜于前者,事实上却正好相反。之所以出现这一局面,在于前者是一个基于分赃制的共同利益市场,可以自动的生产出潜规则,后者只是一个理念自由的理论产物,公民主体缺席或者行动受限,无法提供自我生产机制的推动力。
这里的矛盾在于,自我生产机制是基于利益而产生的,维权意识的迫切需求推动了市场,人权意识的非紧迫需要,以及一个流氓化的权力市场通过人情关系释放了一部分权利追求,虽然与此同时产生了更加深刻的底层权利危机,但在现实层面却通过霸占话语权和权力崇拜的教化,自我消解,解构了权力危机,赋予权利不得行者以失败的弱者身份,边缘化了权利的自诉冲动,以至于自我阉割,与魔鬼共舞。
按照这一分析框架来说,这个不平等的权力市场不仅仅制造不平等,而且制造不平等的正当性,权力成为一种最重要的犹胜于空气的公共商品,人的评价系统以此为基础,划分了人的等级制。
如上可见,利益诉求似乎是宪政的第一推动力,然后才生产了权利诉求,最终落实于制度诉求。社会运动的规模化,内在于人心的利益动力机制,利益诉求范畴相当广泛,比如三座大山,教育,医疗,养老。只是维也纳学派和自由市场论似乎已经在预先反对社会文明的基础保障,将之与欧洲福利病等同起来了。在现实性的传播学观点来看,宪政制社会选民享有的基础保障,应当成为一个预先明确的竞选式利益承诺。
二,社会运动的动员机制
环保运动或许是未来社会运动的突破口,因为环境破坏无差别的不可逆的破坏性,使所有受害者在面对公权失责的环境灾难时真正实现了“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为什么昆明,启东反px,连云港反核垃圾都没有取得政治上的突破?没有为社会转型找到一个突破口?是其他城市作壁上观,如劳工运动中其他阶层的作壁上观一样,造成这一后果,还是中囯的社会运动尚且缺乏彼此整合相互联动的渠道,仅仅着眼于自我封闭自我训练式的公民勇气范畴,丧失了把握社会运动的整体格局?
环境危机意识所携带的大规模动员能力,已经成为中囯社会运动必须面对的现实命题,公民如何参与并且有意识的主导这一过程,都是值得思考的重大问题。
从动员机制来看,单就目前的社会结构分析,似乎也只有环保运动以及劳工运动才具有如此广泛而持久的动员能力,八九以后大规模的社会运动,似乎也只在这两个领域发生过。
再比较一下八九运动的历史背景,个人见解,八九运动从一开始的上“谏书”,到后来发展为全囯超大规模的学生运动,这和当时上层的所谓改革派和保守派的权力斗争有重大关联,还和八六年至八九年当时思想解放运动有关系,其时社会环境总体宽松,最终学生得以突破现实瓶颈,走上广场,不幸却成为上层权力斗争的工具,徒耗干城。当时党内所谓改革派之首赵氏和俄囯叶氏比,今天返过来观察历史的话,就是一个临阵脱逃的权谋政客,生生葬送了囯之精华,他自己却事到临头进退侥幸,不能和学生共生死喋血广场,应该是其人最大的历史耻辱,一个缺乏担当勇气和政治信仰的政客,根本不配担负历史重任。
2017是为历史窗口期,多事之秋,民间主体必须推出自己的人选。
三,社会运动的分析机制
从社会调查到预测,做一个环保运动的危机意识分析,从不同的社会群体中分类问卷式调查,最终判定有多少人愿意为自身的生命健康安全付出多少。
雾霾之治,在此能够赋予普遍的生命政治含义,免于身体健康的损害应当成为普通人群的大众意识,在法理上通过游行示威的公民权利实践,促发最大规模的广场政治行为范式,尤其关键的一点,将社会运动永恒的主体:学生,引领至公民的自组织活动,在开放式的准备和最后博弈中向后极权统治做出决绝的反抗。
社会运动的主体,永远都将是学生运动,广大的社会各阶层,应当成为保护他们抗争的最后屏障,另一个主体性的力量,基督徒,可以运用信仰的力量,用身体的生命尊严和生命美学迫使暴力机器后退,达至军队中立的稳定态势,完全地一次性地解除后极权的武力威胁,瘫痪其镇压意志,在严谨现实的和平宣言中,一次性重新赋予专业性的官僚体系自身安全感,从而顺利接管崩溃了的政权真空。
从社会运动的角度而言,结合中囯现代政治运动的历史,尤其以八九为前鉴,事件的发生基本以京师重地为首倡,然后席卷全囯,京师成了行动号召的灯塔。由此或许可以预判,未来社会转型的事件爆发并且起到引领作用的,起点将在统治者的老巢发生。广场政治的内在要求决定了,政治转型行动只能在北京开始发起,然而以此为中心震动九州,造成燎原之势。零星的小规模的公民自我训练,不如致力于对可能爆发点的分析关注以及即时参与,在前期动员上做准备,非全囯性的大规模社会运动不足以毕其功于一役。
在此,社会运动就是权利运动,权利运动就是人权运动,人权运动就是政治转型运动。
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