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健:毒跑道事件——“国家标准”背后的玄机

有关部门高估了用行政手段解决“毒跑道”问题的有效性,社会缺乏公平和正义才是“毒跑道”频发的核心。

国庆前,社会公众的目光都聚焦在安检设备“弱光子”之上,假期中,又转移到各地“景点爆棚”的囧事。在自媒体时代,大量的信息让每个人都越来越以为自己才是世界的中心,娱乐阉割使得那些带着一身疲惫为这个世界的悲苦呐喊的人,被一些人指责为“愤青”、“偏激份子”或“负能量”。

在我看来,生活的艰辛和思考的不易,让年轻人用娱乐和槽点降解生活的压力无可厚非,但如果把严肃的话题讨论演变为幼稚的争吵或无知的杂耍,等待我们的就会是无数和“毒跑道”类似的问题,在被“冷却”之后,依然会在眼皮底下继续发生。

2016年6月,北京白云路小学疑似“毒跑道”事件让公众义愤填膺,家长的惊慌失促成北京市西城区教委决定“铲除”符合“国标”的“毒跑道”;在媒体的“吐槽”之下,教育部要求各省开展排查工作,上报的排查情况,停建塑胶跑道2191块,铲除93块。甚至教育部还由国家督学带队,联合检测、招投标专家组成的三个调研组赴相关地区就“塑胶跑道”开展专项个案综合调查。承诺调查后将会同有关部门对学校塑胶场地的招标采购、安装施工、质量检查、监理验收、招投标等过程加强监管。官方这一些列措施无疑是一针强烈“镇静剂”,迅速地安抚住了惊慌失措的学生家长和群众,不得不说,把“镇静剂”看成问题已经解决是吃瓜群众一直以来的悲哀之处。

就在战无不胜的吃瓜群众自以为“毒跑道”问题已经解决的几十天之后,2016年的9月,北京石景山区“毒跑道”又新鲜出炉,只是“题材”不新而鲜见于媒体报道而已。

2016年9月,北京市石景山区金顶街二小发现暑期装修的塑胶跑道和教学楼有异味,一些学生发生流鼻血、身体不适等情况,不少学生请假不再上学。事发后,石景山教委迅速拆除学校装修工程中全部储物柜、展柜等相关设备和就近协调其它学校的教室,安排金顶街二小临教学周转场所上学等措施。显然,对解决“毒跑道”问题,教育部低估了事情的复杂性,高估了行政手段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我不愿意简单地把石景山区金顶街二小九月再爆“毒跑道”理解为贪腐所致的“顶风作案”。空气是没有界限的,“毒跑道”散发出的“毒气”伤害的是在这个学校工作、上学的每一个人,包括校长、老师和学生,谁都要呼吸这片空气,谁无处可逃。

9月27日,我在北大遇到了“cc讲坛”第十五期的演讲嘉宾魏文锋,网络人称“愤青老爸”。演讲结束后我和他聊,校长买“毒跑道”难道他不知道自己也会是受害者么?“愤青老爸”说:他们缺乏基本的化学常识。

在中国,官员经常在工作中犯“缺乏常识”的毛病,他们自以为是地认为在做一件为群众谋福利的正确之事。只有在因为“缺乏常识”把事情“办砸了”之后,在遭遇“毒跑道”质疑的时候,缺乏基本化学常识的他们,才会一脸懵逼地对记者说:聘请的公司是有经验的施工单位,使用的胶水和塑胶等相关材料也都经过了国家检测,相关过程合理合法。至于刺鼻的“毒气”究竟怎么回事,他也是无知的“大白”。

无知的“大白”还不止限于校长,其实也包括施工单位和塑胶跑道的半成品厂家在内。在《政府采购法》的价格导向之下,学校需要用更低的价格采购来符合采购规则,施工单位需要更低的价格采购来完成利润,而厂家为了赚钱,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来降低成本,只要使用的材料能够降低成本又符合“相关标准”他们就敢用,他们其实对危险也知道得并不真切,不知道这么做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这一切,就像过去的“馒头增白剂”和“糖精”一样,食品生产者不仅卖给消费者吃,自己也是大量食用,因为她自己也不知道,大量低摄入“馒头增白剂”和“糖精”会对人体的肝脏、肾器和皮肤造成损害。

坦白说,无论其他人报以何等忧心的观点,在国家禁止使用甲苯、二甲苯等有毒添加剂用在“塑胶跑道施工”以后,施工单位并没“顶峰作案”,实际检测中也没有发现这些成份。所以,我更愿意相信,这些厂家在价格压力之下,为了压低成本,使用了很多并不明白其毒性,国家又没有禁止的添加剂是造成了“毒跑道”事件频发的原因。

人类对化学品的认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2008年的“毒奶粉”事件,让大家都知道“三聚氰胺”有毒,不能作为食品添加剂。在我的记忆中,1986年发布的《GB 2760-86 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三聚氰胺”赫然在添加剂目录之中,也许是当年“毒奶粉”影响太大,现在在网上你都搜不到完整的《GB 2760-86 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文档。由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1963年联合设立的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也是在中国发生“三聚氰胺”事件之后,2010年才开始规定三聚氰胺在奶制品中的含量上限。

“愤青老爸”说:当前采用的《合成材料跑道面层》GB/T 14833 检测标准并不能完全证明跑道“无毒”。过去塑胶跑道刺鼻的气味主要来自甲苯和二甲苯,人体大量吸入可能导致白血病的发生,国家禁止使用甲苯和二甲苯后,施工单位基本不使用混有甲苯和二甲苯的粘合溶剂,而是寻找其它替代品。

塑胶跑道是现场制作品,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使用的胶水和溶剂的情况非常复杂,塑胶跑道固化后有可能释放很多我们不知晓的有毒气体物质,对学生健康产生严重影响。“愤青老爸”曾对杭州两所小学跑道进行了检测,空气中发现的是“二硫化碳”、“多环芳烃中的萘”两种毒气,这两种气体会引发视神经衰弱、神经萎缩、呼吸道感染、头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症状。

塑胶跑道真的很可怕么?为什么教育部已经对学校塑胶场地的招标采购、安装施工、质量检查、监理验收、招投标等过程加强监管之后,2016年的9月,“毒跑道”的事情还是在“首善之都”北京再次发生呢?

根据教育部在2016年9月发布的消息,目前全国中小学共有塑胶跑道68792块,其中2014年后新建的18977块块。目前正在建的有4799块,其中停建2191块,已经铲除93块。教育部的消息起码证明,在2014年前修建的近五万块塑胶跑道中没有大量地出现“毒跑道”问题,也就是我们完全可以相信以现在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塑胶跑道可以做得环保、安全,不发生“毒跑道”事故。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2015年以后,突然“毒跑道”事件频发呢?

根据腾讯新闻“探针”《2014年以来各地爆发问题跑道事件小学不完全统计》一文中的学校名单分析发现,所有见诸名单的37所学校“毒跑道”学校,媒体曝光时间都在2015年9月以后,也就是说这些“毒跑道”都是215年年中以后开始施工的。譬如:2015年10月28日,广东铁军小学塑胶跑道整修后疑似“有毒”;2015年12月,浙江慈溪一幼儿园新建跑道疑似“有毒”;2016年6月,北京白云路小学操场修缮后,疑似“毒跑道”。

在住建部官网搜索发现, 2014年11月6日,住建部发出《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的通知》(建市[2014]159号)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我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了《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 ….。本标准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原建设部印发的《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标准》(建建[2001]82号)同时废止。”

笔者在对比新旧两份文件发现,于2015年1月1日开始执行的《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与《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标准》(建建[2001]82号)对比,专业承包资质由原来的60个变为36个。原文件中的“土石方工程专业承包企业资质”中的第59款“体育场地设施工程专业承包企业资质”被取消。

简单地说,2015年1月1日,《2015年新建筑资质标准》开始实施后,“塑胶跑道”的施工和建设迎来了“零门槛”时代,什么都不懂的“大白”只要有本事中标,都可以参与到学校塑胶跑道的施工中去。这一放开,导致塑胶材料生产厂家和工程商鱼龙混杂,在利益和无知的双重推动下,炮制出一批又一批的“毒跑道”。

在2015年,全国曝光多起“毒跑道”事件后,全国体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设施设备分技术委员会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只是他们并没向住建部就《2015年新建筑资质标准》取消“体育场地设施工程专业承包企业资质”后,导致“毒跑道”事件频发提出质疑和建议,而是另辟蹊径,于2015年11月26日,向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申请立项,拟对国家标准GB/T22517.6-2011《体育场地使用要求及检验方法第1部分:田径场地》进行修订,至今仍然正在走立项程序。

减少行政审批和主体资格认证是一个正常社会的必然之路,但如果是针对大部分群众不懂、官员自己又不明白的领域,相关部门至少需要提前咨询一下专家的意见,接受一下科普,而不是把“体育场地设施工程”简单地认为是修一块水泥地,只要长着一个颗脑袋两双手的人就可以开干的事情。

取消行政资格认定,“毒跑道”事件就层出不穷,很多人喜欢把原因归结到管理不善和惩治腐败这个无解之局。殊不知,在处理“毒跑道”事件中,教育作为垄断资源,家长和学校的对抗,完全处于弱势一方。只是铲除、停止使用毒跑道,让孩子不再继续受到伤害,很多历经艰辛的家长就已经感恩戴德了,哪里还敢提“诉讼”二字。

学生与学校、学生与施工单位之间的权利不平等,社会缺乏公平和正义才是“毒跑道”频发的核心,只是这样的问题解决起来实在是太大太难太危险了,不如提倡一下加强行政管理,呼呼一下惩治腐败来得简单,更能容易解决个人参与公共事务的焦虑感,也更容易符合广大群众的娱乐口味。

但是,如果我们真要想解决问题,事情就不能再这么干。

(作者系北京感恩公益基金会发起人,曾用名“才让多吉”。作者微信公众号是crdj2277。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责任编辑邮箱:[email protected]

本文发布在 公民评论, 时政博览. 收藏 永久链接.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