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铭涛:《台湾民主化之路》观后感

一、台湾民主大事记

一九七○年代初期蒋介石已不过问政事,蒋经国实际上是最高的权力核心。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中华民国在联合国的席位。

1972年5月29日,通过思想考核的李登辉,被延揽入阁,担任政务委员,随后平步青云,次第被拔擢为台北市长,台湾省主席。

1972年6月1日开始,蒋经国担任行政院长。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总统去世,蒋经国继任总统。威权人士的陨落正好给了反对声音抒发的机会。

1978年12月16日,美国宣布与台湾断交。

1984年2月,李登辉被蒋经国提名为副总统。

1984年10月15日,华裔美籍作家刘宜良(笔名“江南”)在美国遭到台湾情报局雇用的台湾黑道分子刺杀身亡。

1986年9月28日,民主进步党成立,国民党当局采取了默许的态度。

1987年7月14日:台湾解除施行了38年的戒严、党禁、报禁。

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去世,李登辉继任总统。27日担任代理党主席。

1990年5月20日,李登辉就任第八任总统。

1996年5月20日,李登辉就任台湾第一次通过民选的总统。

2000年3月24日,因国民党总统候选人连战败选,在外界压力下,李登辉辞去国民党主席职务。

2001年9月21日,国民党考纪会“暗中主导组建“台湾团结联盟”,意图彻底搞垮国民党”原因,撤销李登辉的党籍。

二、蒋经国的民主贡献:

1986年:默认了民主进步党的成立(1986年9月28日)(没有抓捕治罪);
1987年:解除戒严、党禁、报禁(1949年5月20日开始实施,长达38年)。却同时通过《动员戡乱时期国家安全法》(被民进党讥为换汤不换药)。

三、蒋经国开启民主的原因:

1、台湾被逐出联合国、美国断交,反攻大陆彻底破产。

60年代末,蒋经国已经做好了接班的准备,70年代起,蒋介石已经不再过问政事,实际上已经由蒋经国执政。所以他经手了台湾被逐出联合国、美国断交的全过程。这两个事件使得国民党施行戒严、一党独裁的理由彻底崩塌。台湾要求民主的呼声在蒋介石去世后日益高涨。

2、1984年江南案的发生,美国华人圈和港台舆论界强烈反响,国民党政府形象大大受损。他不得不推行政治改革,改变形象。

3、他继续奉行的党内独裁政策,让国民党内不同派系斗争不止,蒋家的内部问题也很严重。可以说内部问题比党外问题还严重,所以面对民进党的成立,只能“无可奈何花落去”,挡是挡不住了!

4、党外运动风起云涌。

5、生命垂危。85年秋季以后,蒋经国身体极速走下坡路,到了87年,他已很少能下床活动。病入膏肓的政治强人在阻挡民意方面更加显得力不从心。

所以,不能说蒋经国积极主动地实现民主(因为直到1986年他病逝前一年多才开始民主改革),也不能说蒋经国完全是在被迫下实行民主(他本可以坚持专制独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1988年),而应该说这是各种因缘聚合下的产物,他既有不得不然的苦衷,也有一定的民主胸怀(尤其和邓小平相比)。具体到事件来说,解除戒严实属不得不然。同时解除党禁、报禁当属一定的雅量(大陆民众当能明白),默许反对党成立则是不得以的情况下半推半就地打开了台湾民主之门。

总之,应该客观评价蒋经国在台湾民主化进程中的贡献,不必刻意贬低也不必刻意夸大(尤其不能过于夸大其个人主观意愿)。要说谁是台湾的民主先生?显然李登辉比蒋经国更恰当。

四、关于蒋经国提拔李登辉的问题

李登辉是台湾执政的国民党培养台湾青年才俊政策下选拔出来的优秀青年之一,后来做马英九副手参加总统选举并当选的萧万长也是。当时国民党提出这个政策有三个原因:1、随着时光的流逝,跟随蒋介石来台的大陆人日渐凋零,必须要有台湾的年轻人替补。2、这也是蒋经国培养选拔他自己队伍的一个步骤。3、随着党国政府在国际外交上的挫败,他必须要透过强化内部的正当化去弥补来自外面的打击。(东京大学教授 若林正丈)。

蒋经国提拔李登辉首先是因为李登辉历史清白(单纯就是农科优秀学者教授,没有任何政治活动),是个乖乖牌小白兔(从启用李登辉之前历经一周的恐怖式审查可以看出来)。(参加共产党等情节当时没有被发现)。

而且,至今没有任何史料表明,蒋经国提拔李登辉做副总统的用意是为了将来可以让其接班。当然也不排除他一个人的内心里面有意让其接班的可能(当然没有任何证据)。总之,这是一个谜。

目前可以说的是:

1、蒋经国看走眼了,或者说李登辉在未上位前隐藏得太深,或者说李登辉在得势前后的表现反差太大了。

2、历史在这里突然拐了个弯,外来政权在偶然中落入台湾人手中。当然,台湾人早都应该得到这个政权了。

五、李登辉的民主贡献:

1989年:举行台湾省议员、台北、高雄两市议员选举。

1990年:特赦黄信介、施明德、林义雄等等二十位政治犯;

1991年:结束了动员戡乱时期;

1992年:实现了国民大会代表和立法委员的全面改选,终结了万年国代;

1994年:实现了省(市)长民选。(之前只有县(市)长民选)。

1996年,实现了总统直选;

2000年:实现了中央政权第一次在不同政党间的和平转移;

六、李登辉成功推动台湾民主化的条件:

1、国民党的条件——蒋经国之后群龙无首的集权独裁政党

⑴在后蒋经国时期,国民党内没有一言九鼎的实力派人物,没有民意,而且各怀鬼胎,各自为政,自私自利,互相斗争,恐怖平衡,无法集中力量对付李登辉。他可以通过派糖的办法拉一部分(李焕、郝柏村、俞国华等人)打一部分(林洋港、蒋纬国等),用过之后,再把他们扔掉。当然这一方面是因为长期执政的专制独裁政党必然会发生的堕落惯例,另一方面也是蒋经国高超的“平衡调理”手腕的结果。

⑵国民党是一个威权独裁政党,党纲党章全部都是高度集权的。所以当李登辉登上主席位子的时候,他可以利用的权力就已经很大,基本可以随心所欲。这也是他能够迅速地打垮对手,快速推进民主的原因之一。

2、李登辉个人的条件——反感外省人专制,有民主意识,有很高谋略和很强执行力的实用主义的台湾人。

⑴李登辉是台湾人,具有先天的优势。在和国民党内非主流派的斗争中,能获得党外势力的信任、支持和配合,也能在竞选中获得台湾民众的支持。

⑵李登辉的高度实用主义性格,能让他长期蛰伏,自我保护得更好,隐藏得更深更久,积蓄力量,等待机会。

在白色恐怖和高压统治时期,为了自保,他表现得没有任何理想(或者放弃任何理想),乖乖地不吭声,只是读书做研究(而且是农业经济)他自己说:“在这种情形下,我觉得无路可走,你能走到哪里?只有静静读书,把生命顾好一点,不要被抓去,不要被抓去,有什么办法?根本没有。我会到美国留学,也是因为要逃避的关系。”看中风向,顺势而为,借力使力的实用主义性格对他在复杂曲折的过程中不断胜利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⑶李登辉亲历了少数外来的国民党人高压统治绝大多数台湾人的过程,所以我相信他在心底里对飞扬跋扈的外省高官群体有强烈的反感,对台湾人所受的不公平待遇有深切的同情。因此在他有权力的时候,就会对国民党主流群体进行凌迟,就会从外省人手中夺回权力交还台湾人民。

⑷李登辉有相当的民主意识和胸襟。否则,他完全有条件和理由至少不是那么迅速彻底地把台湾带进民主社会。我猜想,这与他亲身体会到的专制独裁之恶有关,也与他和国民党腐朽的非主流派的斗争经历有过,也与他在美国的留学经验有关。

⑸李登辉起初在国民党内属于弱势领袖。因为他是弱势,所以他才会想到利用党外势力和民间力量来打击异己、获得权力。当然对方支持他的条件就是推进民主。

⑹他有高度的斗争谋略。李登辉是在夹缝当中,巧妙的运用左右两股可以互相制衡的力量,都变成他的武器。(台大历史系副教授 吴英察)。他能在国民党众人虎视眈眈中正式继任国民党主席,并成为总统候选人;他能在第一次总统就职演说中许诺特赦政治犯(民进党核心骨干)获得民进党的好感;他能利用野百合学运的力量,迅速召开国是会议,邀集朝野共商国是,平息学运,获得党外和民间的信任;最经典的例子是:他让“军头”郝柏村拉下李焕,做行政院长(消灭了李焕,同时把郝柏村的军权剥夺了,置其于文官体系中方便驾驭),一年多之后,又以立院改选、内阁总辞的机会,让郝柏村下台,将非主流的势力进一步逐出权力核心。

⑺他有高度的执行力,雷厉风行,说到做到。李登辉真正的统治是从1990年开始的。同年三月,野百合学运爆发,他邀请学生领袖到总统府对话,承诺在总统大选后一个月内召开国是会议,学生退场。五月二十日就职典礼,李登辉宣布,一年内完成终止动员戡乱时期。两年内完成国会全面改选。当天并颁布特赦令,特赦黄信介、施明德、林义雄等等二十位政治犯。六月底,国是会议召开,李登辉兑现对学生的政治承诺,台湾历史上首度政府官员与异议人士齐聚一堂,共商国是,为期七天的国是会议达成了总统民选,国会全面改选,废除临时条款,省市长民选等重大结论。短短六年内,这些政见全部兑现。李登辉自豪地说:台湾在十年内走完了西方国家一百年的民主之路。所以,李登辉获得台湾民主之父的美誉,绝对是名至实归。

李登辉对国民党的态度

他对国民党自始至终没有好感。因为他早年看到和体会到了外来政党国民党的恶,所以在内心里面反感,这才是他上台后能响应台湾民意的很重要的感情基础。

李登辉只是在权力之路上搭了一段顺风车,寄生在国民党的腐尸上,借用了国民党的壳而已,他对国民党只有利用,没有感情。他不在乎一党(国民党)的特权,更不会维持国民党对台湾的垄断。2000年,国民党的连萧配竞选总统败选,报怨李登辉作为在位总统没有努力辅选,甚至暗中帮助民进党的扁吕配获胜,逼其辞去党主席。李登辉说:“到两千年时,我最主要的想法是,不要再当总统,应该要换。换什么人不要紧。”李登辉和国民党的这段美好的错误至此才算结束。

这种刁诡的情形,正好是他能够出于国民党而革掉国民党的原因。试想一下:一个对国民党有历史承担,有政治使命的人,会推进台湾的民主进程吗?对国民党的大害却成就了对台湾人民的大爱。

台湾地方自治背景

当然,我们不能忽略,无论在蒋经国临终时开启民主,还是李登辉上台后推动民主化过程中有一个深厚的基础,那就是台湾有长期的地方自治历史。

现代台湾自治运动可以追溯至日据时期。被日本控制下的台湾民众,以议会设置请愿运动等迫使日本颁布“台湾地方自治制度改正案”,设立州、市议会,争取了部分自治权。台湾民众也借选举自治积累了参与管理地方经验。二战后,已有自治经验的台湾民众,对地方自治的诉求甚为强烈。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失利失势的国民党,不得不回应台湾民众的自治诉求,收揽民心。另外,国民党还借此建设“三民主义模范省”作为“反攻大陆”一个利器。所以,台湾从1950年7月开始选举各县(市)议员,10月选举第一届县(市)长、乡(镇市)长。这个传统一直得以延续。

尽管地方选举中存在上述舞弊,但它仍是国民党败退台湾后所实行的有积极意义的政治措施之一。因为地方人民毕竟有了自己挑选基层领导人的机会。县市长要想在竞选中获胜,也不得不着力提高本人的道德修养,展现个人的从政业绩;国民党的地方党部要确保党的候选人当选,也必须去研究选民的愿望和利益所在,并在政策上满足选民的利益要求。

背景资料:万年国代

中华民国的宪政设计:最高权力机关是立法院(每届任期三年)和国民大会(每届任期六年)。国民大会对立法院决议可以驳回。行宪后的第一届立法院和第一届国民大会都是1948年选举出来的。自从国民党败退回台湾以后,政府以“沦陷区无法改选”为由,未进行立法委员和国大代表的全面改选(仅有少数的增额选举),而由第一届立法委员和国大代表持续行使职权,直到1992年进行第二届立法委员和国民大会代表全面改选。第一届立法院和国民大会任职达34年。因此被舆论指为“万年国会”。

从两方面理解李登辉部分争议作为

如果抛开李登辉的语言,只看他的行动的话:
在反对台独者的眼里来看,李登辉的台独动作是从终结万年国代、省级虚化、台湾直选总统、台湾政权交民进党,这样一路走出来的。这样的批评是有其道理的。以国代来说,蒋家维持大陆选出的“万年国代”的目的,除了维持一党专政的私心之外,也有维持两岸一国“法统”的苦衷。

但是,从台湾的政治现实来看,这些作法都是合情合理的正常的政府治理内容。难道国代还要继续保持万年嘛?台湾人选出治理台湾的领导人,何错之有?蒋经国默认了民进党的成立,为什么李登辉不能让民进党参加选举呢?在公平的规则下,民进党赢了就应该执政。

至于省级虚化(冻省),这是因应行政管理的实际情况所做的正常化调整。让只管理马祖列岛和金门列岛的福建省与管理整个台湾的台湾省并列,这不是很可笑的事情吗?行政院除了台湾省之外,还能管理什么事呢?行政院的班子和台湾省的班子不是严重重叠吗?事实上,2008年以后,马英九不光继承了冻省废省的进程,而且进行了更进一步的行政区划改造。

当然,看李登辉的语言的话:

李登辉是一个奉行高度实用主义的政客,在什么时候说什么话,做什么事,与所处环境条件有很大的关系。比如,他曾经说过一百遍“李登辉绝对不是台独啦!”,但尤其他下台后的言论明显属于台独,毫无疑义。

台独这个词,听起来很极端,但如果换成台湾人决定台湾事务的话,是不是就没有那么负面了?现在台湾的官员百分百都是台湾人,不就是台湾事务百分百由台湾人决定吗?

附议:实用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的关系

单纯的实用主义者时刻计算利害得失,胆怯苟且,不讲原则,缺少理想性和坚定性,甚至摇摆堕落,比较自利。

单纯的理想主义者因为坚持不懈和不屈不饶而能成事(打天下),但也能坏事(不会治天下),容易走极端。罗伯斯比尔、毛泽东、格瓦拉、卡斯特罗都是这类人。

比起理想主义者给社会带来的灾难来,实用主义者虽然看起来没有那么“高尚”,但对社会反而更加温和体贴。

从治理国家来看,有一定理想性的实用主义者和强调实用的理想主义者,是比较好的选择。李登辉在爬上权力巅峰的过程中具有高度的实用主义性格,但在当政的过程中有明确的理想性,在推动民主上从来没有犹豫和妥协。可以说是政治家的典范。

后记

1、声明:除看了大量台湾新闻之外,我对李登辉个人没有其他的研究,所以本文观点仅为一己揣测之见。

2、台湾对我们有很强的示范性,所以,始终有一部分人期待蒋经国再世。但我要说蒋经国不可能再有,李登辉倒可以还来。十年前曾经有一个乖乖,环境条件比较像,但没有谋略,也缺乏理想,所以错过了。下一个李登辉,杳无踪影,还要耐心等待。

——据2015年3月13日微信公号“不思而在”

本文发布在 公民评论. 收藏 永久链接.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