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梗概
这是一个有关西弗吉尼亚州的小社区如何应对一场可怕的矿业灾难的故事,125人在这场灾难中死亡,成千上万人无家可归。这是一个让人感到担忧,却又充满力量、振奋人心的故事。从故事中,我们看到勤恳、充满人性光辉的矿业工人及其家庭是如何联合起来,抗击那些无情危害他们生命、摧毁他们赖以为家园的山谷的人,又是如何追究其法律责任的。
水牛湾地区的故事,上演于西弗吉尼亚州和肯塔基州的边界地带。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哈特菲尔德-麦考伊家族夙怨哈特菲尔德-麦考伊家族夙怨,一场寻求复仇的暴力战争,就发生在这里,此地也因而为人所知。然而,在我们这部现代传记中,公正而非复仇才是目标所在,公平理念的法律辩论也取代了枪支而成为被选择的武器。
杰里·斯特恩的文章一直以来都是国内许多法学院学生的必读书目。他生动地刻画了高风险的法律战役幕后的真实故事,也抓住了本案件中隐藏着的基本问题:我们应当如何应对人为造成的灾难?除依靠司法体系之外,我们是否应当利用保险金、劳工抚恤金制度、社会救助立法或志愿组织呢?一场面对着钱财万贯、具备充分辩护力量的对手的诉讼,必然会费用高昂,耗时漫长,那么,将这一重大事件提交法院解决是否是我们的最佳选择呢?
穹顶之下,直面人祸和天灾引发的灾难,就是直面我们自己,以及未来与我们生活在同一道法律之门的子嗣后裔!困境倒逼,有一大洋彼岸的名律师以法律之名打响史上最艰难的公益诉讼之战,最终赢在法庭。重温美国这一经典法学案例,一睹法律人如何以勇气、魄力和睿智挽救破局!短兵相接间探秘美国人治矿难时代正义何以实现之际,也扣响中国环境公益诉讼之门!
《正义永不决堤》杰拉尔德.M.斯特恩/著 许身健/译
看1972年时发生在美国的诉讼,如果拿1972年的中国司法状况来比,没有任何可比性,好在人总是会在当下,以当下的中国司法经验来比对,还是挺有启发和感触的。本书作者作为一个哈佛法学院毕业的精英,执业于一个华盛顿大律师所的律师,花几年时间去参与一个法律援助,在美国是常态,因为之前出现过民权运动律师南下。在我国,很少看到一个大的商业律师事务所,会出现在此类的案件中,垫资去做这种劳苦累心的诉讼,目前出现在大众媒体面前的维权律师、公益律师,多数出自中小的律师事务所,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看来还未必。但从本书作者的经历来看,中美的受害者,在各自的司法遭遇中,要实现正义,均非易事。
本案中,作为被告皮茨顿公司,其建筑水坝时,丝毫没有考虑到下游居民的安全,最终在大雨之下,大坝垮掉,吞噬了125条生命,几千人流离失所。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冷冰冰的数字125,但在家人眼里,这都是,慈爱的父亲,挚爱的妻子,小脸红扑扑的孩子,最亲爱的弟弟,娇气的妹妹,都是活生生的生命,当我读到,还有三个孩子的尸体,因为无从辨认,最后葬在一起,他们的墓碑上写着:这里埋葬着三个人,一个男孩,一个女孩和另外一个男孩。他们是1972年2月26日水牛湾灾难的遇害者,我们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我们的天父知道他们是三个小天使。我不禁泪水模糊了眼睛。灾难穿越时空,仍能打动人,所以说爱能穿越。
我们做法律援助,并非出于是要出名,或要人感谢,更多的是出于同情心,爱心,每一个人都很珍贵,每一个人的苦难,我们的心理都能感受到一些,虽然做不到感同身受,在自己的邻居、同胞,向你伸出手,如果力所能及,很难忍心拒绝,但如圣经上说的,要收的庄稼多,做工的人少。中国业务水平最高的律师,自然多在一些大的商业事务所,如果他们能和美国同行一样,不仅仅是去设立一些奖学金,而是,以合伙人级别的律师,抽出一年以上的时间去投入公益,中国的受害者,将会得到更多的援手。如克林顿总统在序言中说,如果法律系统向每一个人开放,法官务实而清明,律师们也愿意以免费或者低收费的标准接受疑难案件的话,这个法律系统就是行之有效的。幸运的是,我们国家(美国)的许多律师正在如此践行。可以说,第三个要件而言,在中国并没有多少律师在践行。(中国的法律援助体系看似覆盖面很大,但真正做体制内法律援助的,多是经验不足的律师。笔者所指的法律援助,多指体制外的援助)。
在《水牛湾惨案》一书中,作者精心选择法院和法官,在中国很难做到,尤其是法官,因为中国的法官太多了,一个法院里有时有几十个上百个法官,而且,分案子没有规律可言,领导甚至可以指定一个自己喜好法官来办特定案件,以实现自己的旨意。而且研究判例似乎价值也不大。至于法官的务实和清明,在如此大数量的法官中,鱼龙混杂,要遇到,也只能靠运气。在书中,虽然他们只需要在三个法官中选择,但,仍然需要运气,这是司法系统无法避免的,因为,只要是人,就会有偏好。不过,如书中原告精心选择的第一个法官:克里斯蒂法官,居然自动决定退出本案,因为他自己是被告皮茨顿公司总裁的老朋友。要是发生在中国,我很难敢想象会这样,这大概是精英法官,自己爱惜羽毛,也或许是怕以后新闻媒体的挖掘。在中国这一级别的法官,往往是院长,虽然不审案子,但可以决定案子的结果,而且就算是总裁的老朋友,法律上,没有院长回避,案子是具体审判员审理的,院长哪怕是总裁的亲戚,法律上都没有回避依据,自己更不会要求案子指定移送到别的法院去。
幸运的原告们遇到了一个有同情心的法官,霍尔法官,作者强调了霍尔法官出身贫苦,理解小人物的悲苦世界。令人吃惊的是,霍尔法官已经55岁,却是当地最年轻的联邦法院法官。在中国显然不可思议。可以想象,当美国最高法院的七老八十的大法官,遇到中国最高法院的一些小年轻法官,会不会目瞪口呆,这也算cluture shock ?,不过,好在美国人也早接受这种新常态了。估计也已经知道中国最高法院的很多法官,是不用办案的。坦白说,中国很多法官,其实是司法官僚。最近在提及的司法改革,不知道能否精简法官,提高待遇。目前看来,最高法院关起门来的改革,其难度,和最终的成功率,几乎和闭门造车一样,不靠谱。况且,在司法生态链中,法院位于刀把子的第三位中,观念不变,机构就不会有实质性的改变。被捆绑和自我捆绑着的法律人,目前而言,只能独立西风里,努力加餐饭。
比尔克林顿说的第一个条件,法院向所有人开放,在中国是很需要改革的,中国的法院经常把中国的受难者拒之门外,立案难,是因为法院缺乏足够的权威和权力,很多案子,看似可以进入法院审理,但法院最终缺乏能力判决胜诉,甚至开庭来辩一个是非曲直。美国的法官都可以解释宪法,这个问题居然仍会存在,恐怕是司法成本问题了。但,同样,只要是人组成的法院,就会有偏差,在西弗吉尼亚州发生的事情,作者们要起诉到联邦法院,是因为西弗吉尼亚州法院和被告关系好。人情,在中西概莫能外。不过,美国有联邦法院可以选择,在中国,只能吊死在一颗歪脖子树上。
书中提到的新闻媒体的监督,前期给了被告很大的压力,在中国,如果出了这么大的事情,或许遇到的是宣传通知。本案最终能够和解,靠的是律师不懈的努力,和司法的公正。因为这件事情,到开庭前已经二年多,新闻也变为旧闻了。中国的互联网和媒体,有时能给司法很大的压力,司法的对策是拖延时间,最终关注度下降,法院依然可以随心所欲。可见,日常的案子,最终需要日常的司法机构的公正,无法寄希望于一时的媒体关注。
但美国的司法进程实在太冗长,成本也很高,怪不得哈佛教授德肖维茨赞赏德国的司法,德国的司法体系,更注重于法官的主动性,而美国的基本上是完全的对抗制度。在巨无霸的公司面前,如果缺乏像作者所在的律师事务所的支持和投入,本书中的受害者们,是难以赢得这场诉讼的。就连书的最后,作者也认为,被告选择和解,也是让原告和律师们觉得如释重负,否则,原告们能否熬过这漫长的诉讼。很多事情,就如作者说的,我能感觉到上帝之手在这件事上的安排。对于被告来说,也怕引发连锁反应,以及最终判决的天价数字,在中国,基本上没有天价赔偿,我们的赔偿,和西弗吉尼亚州一样,是封顶的,一条生命大概也就最多不到一百万。念斌坐了8年死囚冤狱,也就赔偿113万元。书中提到的“创伤后应激障碍”,也发生在念斌身上,在发生在被纪委双规的某些家属身上。书中谈到的reckless(不计危险后果),也让我想起,对复旦投毒案中对被告主观故意的争论。但无论如何,书中提及的美国的专家证人出庭制度,也是非常值得借鉴的,复旦投毒案缺乏足够的专家出庭,且审理时间只有一天,和美国的冗长诉讼比,却是走了另一个极端。念斌案中,两方的专家多次出庭,对澄清事实,起到了关键作用,当然,这对律师的考验和压力,也是非常巨大的。中国律师也迟早会遇到这样的考验的。
这世界,通常是犹如皮次顿公司等巨人掌控的,他们崇拜强力和钱财的。而学法律的人,犹如祭司一般,应该是想到真正的法律是神圣的、是公正的,犹如上帝刻在人心中的律法,也就是中国人说的良心一样,在这个红尘滚滚的世界,所有的法律人,凭良知和所学的法律,克服钱财和权力的引诱,其追求司法公正,这是一条窄路,但也只有这条路,才通向正义的源头。水牛湾类似的灾难不会杜绝,法律人的努力也永远不应停止,爱是永不止息。
法律人点评Lawread
★ 如果法律系统向每一个人开放,法官务实而清明,律师们也愿意以免费或低收费的标准接收疑难案件的话,这个法律系统就是行之有效的。幸运的是,我们国家的许多律师正在如此践行。
——美国前总统 比尔.克林顿
★ 我们这代人对美式诉讼的认知,或是来自约翰·格里森姆的律政小说,或是来自《律师风云》《傲骨贤妻》和《法律与秩序》等美剧,可法律毕竟是实践的学问,小说或美剧上的官司固然精彩,毕竟经过戏剧化处理,也未必代表诉讼实际。《水牛湾惨案》一书以真实诉讼为背景,讲述了法庭之外的“法律战”。正因为这本书既有理想,又接地气,才称得上一部“教科书式”的作品,值得每一位追求卓越的法律人认真品读。
——最高人民法院法官 何帆
★读毕《正义永不决堤——水牛湾惨案》,很久没有读到如此精彩而让人感慨万千的纪实类作品了。本书详细记述了一起集团诉讼的代理细节,深刻揭示了普通法律师的工作方式,即便对于处在不同司法环境下的我们,这本书中所展现的律师诉讼策略和职业道德也有大量可资借鉴之处。值得强烈推荐!
——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陈少文
★ 这世界,通常是犹如皮次顿公司等巨人掌控的,他们崇拜强力和钱财的。而学法律的人,犹如祭司一般,应该是想到真正的法律是神圣的、是公正的,犹如上帝刻在人心中的律法,也就是中国人说的良心一样,在这个红尘滚滚的世界,所有的法律人,凭良知和所学的法律,克服钱财和权力的引诱,其追求司法公正,这是一条窄路,但也只有这条路,才通向正义的源头。水牛湾类似的灾难不会杜绝,法律人的努力也永远不应停止,爱是永不止息。!
——大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斯伟江
★ 这是个值得讲述、传扬的故事……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展示作者法律上的胜利,更重要的是他对社会的价值。
——《纽约客》The New Yorker
★ 这本书最为重要,也最富有戏剧的在于作者一方巧妙而详尽收集证据,最终把证据汇成事实的滔天巨浪,把对手的顽抗冲得溃不成军。
——《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
★ 作者描述了和解背后的短兵相接、斗智斗勇、虚虚实实以及幕后交易,这些情节都很引人入胜。其中最为精彩的是本书告诉我们:大牌律师是如何思考的。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评论 *
显示名称 *
邮箱 *
网站
Δ
斯伟江:通向正义之路,道阻且长
故事梗概
这是一个有关西弗吉尼亚州的小社区如何应对一场可怕的矿业灾难的故事,125人在这场灾难中死亡,成千上万人无家可归。这是一个让人感到担忧,却又充满力量、振奋人心的故事。从故事中,我们看到勤恳、充满人性光辉的矿业工人及其家庭是如何联合起来,抗击那些无情危害他们生命、摧毁他们赖以为家园的山谷的人,又是如何追究其法律责任的。
水牛湾地区的故事,上演于西弗吉尼亚州和肯塔基州的边界地带。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哈特菲尔德-麦考伊家族夙怨哈特菲尔德-麦考伊家族夙怨,一场寻求复仇的暴力战争,就发生在这里,此地也因而为人所知。然而,在我们这部现代传记中,公正而非复仇才是目标所在,公平理念的法律辩论也取代了枪支而成为被选择的武器。
杰里·斯特恩的文章一直以来都是国内许多法学院学生的必读书目。他生动地刻画了高风险的法律战役幕后的真实故事,也抓住了本案件中隐藏着的基本问题:我们应当如何应对人为造成的灾难?除依靠司法体系之外,我们是否应当利用保险金、劳工抚恤金制度、社会救助立法或志愿组织呢?一场面对着钱财万贯、具备充分辩护力量的对手的诉讼,必然会费用高昂,耗时漫长,那么,将这一重大事件提交法院解决是否是我们的最佳选择呢?
穹顶之下,直面人祸和天灾引发的灾难,就是直面我们自己,以及未来与我们生活在同一道法律之门的子嗣后裔!困境倒逼,有一大洋彼岸的名律师以法律之名打响史上最艰难的公益诉讼之战,最终赢在法庭。重温美国这一经典法学案例,一睹法律人如何以勇气、魄力和睿智挽救破局!短兵相接间探秘美国人治矿难时代正义何以实现之际,也扣响中国环境公益诉讼之门!
《正义永不决堤》杰拉尔德.M.斯特恩/著 许身健/译
看1972年时发生在美国的诉讼,如果拿1972年的中国司法状况来比,没有任何可比性,好在人总是会在当下,以当下的中国司法经验来比对,还是挺有启发和感触的。本书作者作为一个哈佛法学院毕业的精英,执业于一个华盛顿大律师所的律师,花几年时间去参与一个法律援助,在美国是常态,因为之前出现过民权运动律师南下。在我国,很少看到一个大的商业律师事务所,会出现在此类的案件中,垫资去做这种劳苦累心的诉讼,目前出现在大众媒体面前的维权律师、公益律师,多数出自中小的律师事务所,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看来还未必。但从本书作者的经历来看,中美的受害者,在各自的司法遭遇中,要实现正义,均非易事。
本案中,作为被告皮茨顿公司,其建筑水坝时,丝毫没有考虑到下游居民的安全,最终在大雨之下,大坝垮掉,吞噬了125条生命,几千人流离失所。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冷冰冰的数字125,但在家人眼里,这都是,慈爱的父亲,挚爱的妻子,小脸红扑扑的孩子,最亲爱的弟弟,娇气的妹妹,都是活生生的生命,当我读到,还有三个孩子的尸体,因为无从辨认,最后葬在一起,他们的墓碑上写着:这里埋葬着三个人,一个男孩,一个女孩和另外一个男孩。他们是1972年2月26日水牛湾灾难的遇害者,我们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我们的天父知道他们是三个小天使。我不禁泪水模糊了眼睛。灾难穿越时空,仍能打动人,所以说爱能穿越。
我们做法律援助,并非出于是要出名,或要人感谢,更多的是出于同情心,爱心,每一个人都很珍贵,每一个人的苦难,我们的心理都能感受到一些,虽然做不到感同身受,在自己的邻居、同胞,向你伸出手,如果力所能及,很难忍心拒绝,但如圣经上说的,要收的庄稼多,做工的人少。中国业务水平最高的律师,自然多在一些大的商业事务所,如果他们能和美国同行一样,不仅仅是去设立一些奖学金,而是,以合伙人级别的律师,抽出一年以上的时间去投入公益,中国的受害者,将会得到更多的援手。如克林顿总统在序言中说,如果法律系统向每一个人开放,法官务实而清明,律师们也愿意以免费或者低收费的标准接受疑难案件的话,这个法律系统就是行之有效的。幸运的是,我们国家(美国)的许多律师正在如此践行。可以说,第三个要件而言,在中国并没有多少律师在践行。(中国的法律援助体系看似覆盖面很大,但真正做体制内法律援助的,多是经验不足的律师。笔者所指的法律援助,多指体制外的援助)。
在《水牛湾惨案》一书中,作者精心选择法院和法官,在中国很难做到,尤其是法官,因为中国的法官太多了,一个法院里有时有几十个上百个法官,而且,分案子没有规律可言,领导甚至可以指定一个自己喜好法官来办特定案件,以实现自己的旨意。而且研究判例似乎价值也不大。至于法官的务实和清明,在如此大数量的法官中,鱼龙混杂,要遇到,也只能靠运气。在书中,虽然他们只需要在三个法官中选择,但,仍然需要运气,这是司法系统无法避免的,因为,只要是人,就会有偏好。不过,如书中原告精心选择的第一个法官:克里斯蒂法官,居然自动决定退出本案,因为他自己是被告皮茨顿公司总裁的老朋友。要是发生在中国,我很难敢想象会这样,这大概是精英法官,自己爱惜羽毛,也或许是怕以后新闻媒体的挖掘。在中国这一级别的法官,往往是院长,虽然不审案子,但可以决定案子的结果,而且就算是总裁的老朋友,法律上,没有院长回避,案子是具体审判员审理的,院长哪怕是总裁的亲戚,法律上都没有回避依据,自己更不会要求案子指定移送到别的法院去。
幸运的原告们遇到了一个有同情心的法官,霍尔法官,作者强调了霍尔法官出身贫苦,理解小人物的悲苦世界。令人吃惊的是,霍尔法官已经55岁,却是当地最年轻的联邦法院法官。在中国显然不可思议。可以想象,当美国最高法院的七老八十的大法官,遇到中国最高法院的一些小年轻法官,会不会目瞪口呆,这也算cluture shock ?,不过,好在美国人也早接受这种新常态了。估计也已经知道中国最高法院的很多法官,是不用办案的。坦白说,中国很多法官,其实是司法官僚。最近在提及的司法改革,不知道能否精简法官,提高待遇。目前看来,最高法院关起门来的改革,其难度,和最终的成功率,几乎和闭门造车一样,不靠谱。况且,在司法生态链中,法院位于刀把子的第三位中,观念不变,机构就不会有实质性的改变。被捆绑和自我捆绑着的法律人,目前而言,只能独立西风里,努力加餐饭。
比尔克林顿说的第一个条件,法院向所有人开放,在中国是很需要改革的,中国的法院经常把中国的受难者拒之门外,立案难,是因为法院缺乏足够的权威和权力,很多案子,看似可以进入法院审理,但法院最终缺乏能力判决胜诉,甚至开庭来辩一个是非曲直。美国的法官都可以解释宪法,这个问题居然仍会存在,恐怕是司法成本问题了。但,同样,只要是人组成的法院,就会有偏差,在西弗吉尼亚州发生的事情,作者们要起诉到联邦法院,是因为西弗吉尼亚州法院和被告关系好。人情,在中西概莫能外。不过,美国有联邦法院可以选择,在中国,只能吊死在一颗歪脖子树上。
书中提到的新闻媒体的监督,前期给了被告很大的压力,在中国,如果出了这么大的事情,或许遇到的是宣传通知。本案最终能够和解,靠的是律师不懈的努力,和司法的公正。因为这件事情,到开庭前已经二年多,新闻也变为旧闻了。中国的互联网和媒体,有时能给司法很大的压力,司法的对策是拖延时间,最终关注度下降,法院依然可以随心所欲。可见,日常的案子,最终需要日常的司法机构的公正,无法寄希望于一时的媒体关注。
但美国的司法进程实在太冗长,成本也很高,怪不得哈佛教授德肖维茨赞赏德国的司法,德国的司法体系,更注重于法官的主动性,而美国的基本上是完全的对抗制度。在巨无霸的公司面前,如果缺乏像作者所在的律师事务所的支持和投入,本书中的受害者们,是难以赢得这场诉讼的。就连书的最后,作者也认为,被告选择和解,也是让原告和律师们觉得如释重负,否则,原告们能否熬过这漫长的诉讼。很多事情,就如作者说的,我能感觉到上帝之手在这件事上的安排。对于被告来说,也怕引发连锁反应,以及最终判决的天价数字,在中国,基本上没有天价赔偿,我们的赔偿,和西弗吉尼亚州一样,是封顶的,一条生命大概也就最多不到一百万。念斌坐了8年死囚冤狱,也就赔偿113万元。书中提到的“创伤后应激障碍”,也发生在念斌身上,在发生在被纪委双规的某些家属身上。书中谈到的reckless(不计危险后果),也让我想起,对复旦投毒案中对被告主观故意的争论。但无论如何,书中提及的美国的专家证人出庭制度,也是非常值得借鉴的,复旦投毒案缺乏足够的专家出庭,且审理时间只有一天,和美国的冗长诉讼比,却是走了另一个极端。念斌案中,两方的专家多次出庭,对澄清事实,起到了关键作用,当然,这对律师的考验和压力,也是非常巨大的。中国律师也迟早会遇到这样的考验的。
这世界,通常是犹如皮次顿公司等巨人掌控的,他们崇拜强力和钱财的。而学法律的人,犹如祭司一般,应该是想到真正的法律是神圣的、是公正的,犹如上帝刻在人心中的律法,也就是中国人说的良心一样,在这个红尘滚滚的世界,所有的法律人,凭良知和所学的法律,克服钱财和权力的引诱,其追求司法公正,这是一条窄路,但也只有这条路,才通向正义的源头。水牛湾类似的灾难不会杜绝,法律人的努力也永远不应停止,爱是永不止息。
法律人点评Lawread
★ 如果法律系统向每一个人开放,法官务实而清明,律师们也愿意以免费或低收费的标准接收疑难案件的话,这个法律系统就是行之有效的。幸运的是,我们国家的许多律师正在如此践行。
——美国前总统 比尔.克林顿
★ 我们这代人对美式诉讼的认知,或是来自约翰·格里森姆的律政小说,或是来自《律师风云》《傲骨贤妻》和《法律与秩序》等美剧,可法律毕竟是实践的学问,小说或美剧上的官司固然精彩,毕竟经过戏剧化处理,也未必代表诉讼实际。《水牛湾惨案》一书以真实诉讼为背景,讲述了法庭之外的“法律战”。正因为这本书既有理想,又接地气,才称得上一部“教科书式”的作品,值得每一位追求卓越的法律人认真品读。
——最高人民法院法官 何帆
★读毕《正义永不决堤——水牛湾惨案》,很久没有读到如此精彩而让人感慨万千的纪实类作品了。本书详细记述了一起集团诉讼的代理细节,深刻揭示了普通法律师的工作方式,即便对于处在不同司法环境下的我们,这本书中所展现的律师诉讼策略和职业道德也有大量可资借鉴之处。值得强烈推荐!
——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陈少文
★ 这世界,通常是犹如皮次顿公司等巨人掌控的,他们崇拜强力和钱财的。而学法律的人,犹如祭司一般,应该是想到真正的法律是神圣的、是公正的,犹如上帝刻在人心中的律法,也就是中国人说的良心一样,在这个红尘滚滚的世界,所有的法律人,凭良知和所学的法律,克服钱财和权力的引诱,其追求司法公正,这是一条窄路,但也只有这条路,才通向正义的源头。水牛湾类似的灾难不会杜绝,法律人的努力也永远不应停止,爱是永不止息。!
——大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斯伟江
★ 这是个值得讲述、传扬的故事……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展示作者法律上的胜利,更重要的是他对社会的价值。
——《纽约客》The New Yorker
★ 这本书最为重要,也最富有戏剧的在于作者一方巧妙而详尽收集证据,最终把证据汇成事实的滔天巨浪,把对手的顽抗冲得溃不成军。
——《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
★ 作者描述了和解背后的短兵相接、斗智斗勇、虚虚实实以及幕后交易,这些情节都很引人入胜。其中最为精彩的是本书告诉我们:大牌律师是如何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