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人批评我的怀旧情绪太重,有人干脆直问我:你是不是希望人都应该像二十年前一样?我也干脆地回答说:不是!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应该或能够隔断精神与情感的历史。对于以往的经历,重要的对于有价值的精神与情感的延续与占有。
幸存者的不幸
文 | 徐晓
毫无疑问,我们无辜地受到侵害,其伤害之深重不只在于不能像一个正常人一样生存,更在于不能像一个正常人那样去思想、去感受、去爱或者去恨。这还不是罪孽的全部,全部的罪孽在于,你受到无辜的侵害,又无意识地侵害无辜的他人。
不是每一个犯下错误的人都会产生内疚和歉意;不是所有内疚和歉意都是由错误而产生。
我的困惑在于:人,究竟能在怎样的意义和程度上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我,在这一事件中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
即使想明白了,又能做什么呢?事实上,谁也无力偿付别人付出的代价,无法分担别人所承受的不幸。我唯一能做的是:不放弃内疚和自责……
对给自己造成的后果负责任是一回事,对给别人造成的后果负责任是另一回事;对与错的判断是一回事,好与坏的判断是另一回事;在社会政治的层面上对别人有所交待是一回事,在情感和心理上对自己有所交待是另一回事。那么,我们选择的依据应该是前者还是后者呢?常常是,既不能放弃前者,又无法回避后者,为此我们只能处于两难。既然这不是是非问题,不是道德问题,不是尊卑问题,甚至不是素质或水平问题,那么如果谁肯于背负、能够背负的话,一定不会是荣辱与得失,剩下的仅仅只是一份心愿而已。
二十年过了,时至今日,我仍然没有为我的困惑寻找到答案,我仍然只能说,有这份心愿比没有这份心愿好。对于你所为之内疚为之自责为之追悔的人们,一份心愿固然没有特别的意义,但是对于当事者来说,其意义就要重要许多。至少,它可以叫你记住:一个人,并不能因为承受了足够多的苦难,就可以无视、藐视别人的苦难;至少,它还可以让你记住:你没有资格把你的所谓苦难经历当成个人的人生资本,因为付代价的决不只是你一个人,甚至不只是你的亲朋好友,还有许多完全与你无关的人。他们在这次劫难中受到的伤害有些被我了解,另一些可能永远不会知道。但是,只要了解我们周围每一个人在其中受到的创伤,以及这创伤怎样使人在精神上一蹶不振,怎样使人在道德上自暴自弃就足够了。
我之所以坐牢,充其量只能说是受了正义的感召,因此我不可能事先想到后果。但是,我常常自问:如果再面临一次“文革”,我会不会有不同的表现?
遗憾或者幸运的是,历史不会一成不变地在同一个人身上重演。可以肯定地说,现在的我,不会再像二十年前的我那样单纯和幼稚,即使我仍没有学会圆通;但我可以肯定地说,仍然会有年轻的小姑娘、小伙子,像我当年一样单纯和幼稚,即使他们到了我这个年龄时会变得比我世故。总之,只要世上还存在强权、暴力、邪恶和野蛮,总会有人出于正义出于尊严站出来反抗,反抗者必然会受到迫害。不仅如此,它的复杂性在于,如同“文革”一样,不可能简单地一方是迫害者,另一方是被迫害者。当年有几个人不曾参与那场反文明的浩劫,如今又有几个人可以说自己是清白之人坦荡之人呢?不要说那些落井下石者、投机钻营者,即使是想我这样被捕坐牢的被迫害者,又有几个人没有付出过违心屈从的代价,没有付出过连累亲朋好友的代价呢?那么,只要他有一双能够凝视自己内心的眼睛,有一颗能够感受良知的心灵,他就不可能保持内心的高傲和宁静。
用自己的血唤醒民众的人是英雄;试图用别人的血唤醒民众的人是伪君子;使无辜者付出血的代价的幸存者是不幸的人——我们承受着被侵害与侵害的双重不幸。这不是一个造就英雄的时代,对于我们这个民族来说,也许真正的英雄并不是敢于抛头颅洒热血的勇士,而是能够忏悔和敢于承担责任的罪人。
有时候我想,这也许不只是中国人的命运,人与人像链条一样连接着,上帝总是借他人之手将幸运或者厄运传播,我们每个人都无可逃避地既是施者又是受者,每个人的心灵都是既是天堂又是地狱,如同耶稣基督,承受人间所有荣辱,再把所有荣辱投向人间。
也许这正是人类真正的悲哀所在。但是人并不因此就没有悔没了愧没了悲悯。尽管看透了这一切最终不过是无用的精神游戏,我们还是不厌其烦地花样翻新地重复着同一个游戏,并且把这看成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后的证明。但愿这正是人类真正的希望所在。只有但我这样想的时候,才能感觉到尊严和骄傲又回到了我的身上,我才有勇气赴这二十年钱前的约会。
事情已经过去了很多年,我们相互很少联系。……当天真的热情消退之后,似乎恍惚明白了一个浅显的道理:人生哪有不散的筵席?我因此而原谅自己的粗疏,并在这种不断的原谅下变得麻木不仁。 但是,就在这个夏季,当列车载着我驶向陌生的城市,驶向久违了的朋友,驶向我内心深藏的黑暗,我才发现,有些情感是可以随时间的推移而淡出的,而有些情感将纠缠终生。对于那些擦肩而过的人浮光掠影的事,尚且能唤起些许温情,面对曾经与你患难与共的朋友,一个再冷酷的人也不可能真正麻木。
有不少人批评我的怀旧情绪太重,有人干脆直问我:你是不是希望人都应该像二十年前一样?我也干脆地回答说:不是!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应该或能够隔断精神与情感的历史。对于以往的经历,重要的对于有价值的精神与情感的延续与占有。常听到不应活在过去的告诫,事实上没有人能够活在过去,就如同没有人能够重演历史一样。同样,也没有人能够哪怕一刻占有完全摒弃过去的现在。还有人和我讨论:理想主义是好还是不好?我认为,这是一个不成立的问题。人需要吃饭是好还是不好呢?饭吃得太多会发胖,但不吃饭人会死。是的,人就是这样,在为追求理想付出的代价而惋惜得同时,又为理想主义的失落而痛苦,这将是一个现代人永远的悖论。
@文章摘自《半生为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评论 *
显示名称 *
电子邮箱地址 *
网站
Δ
徐晓:幸存者的不幸
幸存者的不幸
文 | 徐晓
毫无疑问,我们无辜地受到侵害,其伤害之深重不只在于不能像一个正常人一样生存,更在于不能像一个正常人那样去思想、去感受、去爱或者去恨。这还不是罪孽的全部,全部的罪孽在于,你受到无辜的侵害,又无意识地侵害无辜的他人。
不是每一个犯下错误的人都会产生内疚和歉意;不是所有内疚和歉意都是由错误而产生。
我的困惑在于:人,究竟能在怎样的意义和程度上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我,在这一事件中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
即使想明白了,又能做什么呢?事实上,谁也无力偿付别人付出的代价,无法分担别人所承受的不幸。我唯一能做的是:不放弃内疚和自责……
对给自己造成的后果负责任是一回事,对给别人造成的后果负责任是另一回事;对与错的判断是一回事,好与坏的判断是另一回事;在社会政治的层面上对别人有所交待是一回事,在情感和心理上对自己有所交待是另一回事。那么,我们选择的依据应该是前者还是后者呢?常常是,既不能放弃前者,又无法回避后者,为此我们只能处于两难。既然这不是是非问题,不是道德问题,不是尊卑问题,甚至不是素质或水平问题,那么如果谁肯于背负、能够背负的话,一定不会是荣辱与得失,剩下的仅仅只是一份心愿而已。
二十年过了,时至今日,我仍然没有为我的困惑寻找到答案,我仍然只能说,有这份心愿比没有这份心愿好。对于你所为之内疚为之自责为之追悔的人们,一份心愿固然没有特别的意义,但是对于当事者来说,其意义就要重要许多。至少,它可以叫你记住:一个人,并不能因为承受了足够多的苦难,就可以无视、藐视别人的苦难;至少,它还可以让你记住:你没有资格把你的所谓苦难经历当成个人的人生资本,因为付代价的决不只是你一个人,甚至不只是你的亲朋好友,还有许多完全与你无关的人。他们在这次劫难中受到的伤害有些被我了解,另一些可能永远不会知道。但是,只要了解我们周围每一个人在其中受到的创伤,以及这创伤怎样使人在精神上一蹶不振,怎样使人在道德上自暴自弃就足够了。
我之所以坐牢,充其量只能说是受了正义的感召,因此我不可能事先想到后果。但是,我常常自问:如果再面临一次“文革”,我会不会有不同的表现?
遗憾或者幸运的是,历史不会一成不变地在同一个人身上重演。可以肯定地说,现在的我,不会再像二十年前的我那样单纯和幼稚,即使我仍没有学会圆通;但我可以肯定地说,仍然会有年轻的小姑娘、小伙子,像我当年一样单纯和幼稚,即使他们到了我这个年龄时会变得比我世故。总之,只要世上还存在强权、暴力、邪恶和野蛮,总会有人出于正义出于尊严站出来反抗,反抗者必然会受到迫害。不仅如此,它的复杂性在于,如同“文革”一样,不可能简单地一方是迫害者,另一方是被迫害者。当年有几个人不曾参与那场反文明的浩劫,如今又有几个人可以说自己是清白之人坦荡之人呢?不要说那些落井下石者、投机钻营者,即使是想我这样被捕坐牢的被迫害者,又有几个人没有付出过违心屈从的代价,没有付出过连累亲朋好友的代价呢?那么,只要他有一双能够凝视自己内心的眼睛,有一颗能够感受良知的心灵,他就不可能保持内心的高傲和宁静。
用自己的血唤醒民众的人是英雄;试图用别人的血唤醒民众的人是伪君子;使无辜者付出血的代价的幸存者是不幸的人——我们承受着被侵害与侵害的双重不幸。这不是一个造就英雄的时代,对于我们这个民族来说,也许真正的英雄并不是敢于抛头颅洒热血的勇士,而是能够忏悔和敢于承担责任的罪人。
有时候我想,这也许不只是中国人的命运,人与人像链条一样连接着,上帝总是借他人之手将幸运或者厄运传播,我们每个人都无可逃避地既是施者又是受者,每个人的心灵都是既是天堂又是地狱,如同耶稣基督,承受人间所有荣辱,再把所有荣辱投向人间。
也许这正是人类真正的悲哀所在。但是人并不因此就没有悔没了愧没了悲悯。尽管看透了这一切最终不过是无用的精神游戏,我们还是不厌其烦地花样翻新地重复着同一个游戏,并且把这看成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后的证明。但愿这正是人类真正的希望所在。只有但我这样想的时候,才能感觉到尊严和骄傲又回到了我的身上,我才有勇气赴这二十年钱前的约会。
事情已经过去了很多年,我们相互很少联系。……当天真的热情消退之后,似乎恍惚明白了一个浅显的道理:人生哪有不散的筵席?我因此而原谅自己的粗疏,并在这种不断的原谅下变得麻木不仁。
但是,就在这个夏季,当列车载着我驶向陌生的城市,驶向久违了的朋友,驶向我内心深藏的黑暗,我才发现,有些情感是可以随时间的推移而淡出的,而有些情感将纠缠终生。对于那些擦肩而过的人浮光掠影的事,尚且能唤起些许温情,面对曾经与你患难与共的朋友,一个再冷酷的人也不可能真正麻木。
有不少人批评我的怀旧情绪太重,有人干脆直问我:你是不是希望人都应该像二十年前一样?我也干脆地回答说:不是!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应该或能够隔断精神与情感的历史。对于以往的经历,重要的对于有价值的精神与情感的延续与占有。常听到不应活在过去的告诫,事实上没有人能够活在过去,就如同没有人能够重演历史一样。同样,也没有人能够哪怕一刻占有完全摒弃过去的现在。还有人和我讨论:理想主义是好还是不好?我认为,这是一个不成立的问题。人需要吃饭是好还是不好呢?饭吃得太多会发胖,但不吃饭人会死。是的,人就是这样,在为追求理想付出的代价而惋惜得同时,又为理想主义的失落而痛苦,这将是一个现代人永远的悖论。
@文章摘自《半生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