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11月14日,《辽宁日报》用整版刊发该报编辑部致全国高校老师的公开信——《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文章针对中国高校老师,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老师,在课堂上“说中国坏话”、“骂社会”、在案例教学中以中国作为反例等行为,指出此类言论与爱国主义相悖,对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形成价值观上的误导,呼吁全国高校老师勿抹黑中国。
据称,此事起源为该报官方微信以《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应该是什么样的》为题征集故事,一位大学生关于老师在课堂上批评中国的留言引起编辑部注意。报社遂派记者到辽宁、北京、上海等地的高校,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调查、听课,最后概括出中国大学课堂存在缺乏理论、政治和情感认同三大问题。
一石激起千层浪。《辽宁日报》公开信言论甫出,即引起教育、新闻界及广大网友的关注和讨论。14日晚,中国青年网刊登署名“国平”的文章,力挺《辽宁日报》公开信。门户网站上也不乏赞同留言。但是,公开信也激起广泛质疑,15日,《新闻系学子致辽宁日报的一封公开信》在社交媒体上流传,文中认为《辽宁日报》的该项调查违背新闻真实客观性原则,批评该报记者缺乏对教育的认同感。还有网友留言,提醒“文革”中对教育的“两个估计”的惨痛教训应该记取。
如何看待高校教师课堂上存在的“批评言论”?《辽宁日报》的此番调查和批评又应该注意什么?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系教授展江表示,高校老师特别是文史哲社会科学的老师,理应具有批判性思维,其批判社会现实的权利应当受到保护,才能为推动社会进步做出思想贡献。当然,批判应当是理性的,表达方式应当是恰当的,不能情绪化发泄。
展江认为,作为媒体《辽宁日报》拥有调查社会现象和舆论监督的资格。但是,受众更有权利详尽知晓其调查的取样方法和调查过程,以证明结论的严谨性。否则,不能简单给高校文科老师“扣帽子”。该文未能清晰界定何为理性地批评,何为牢骚、情绪宣泄,更没有令人信报地说明他们认定的问题严重到什么程度。
展江表示, “高校文史哲和社会科学的老师,特别需要批判性思维才能搞研究,要改造社会、要让这个社会更好,首先要找到社会的不足和问题。”而作为知识分子,更要针砭时弊。鲁迅作为“中华民族的脊梁”受到历史尊重,就是因为其爱之深责之切,批判社会丑陋现象以唤醒国人的抗争意识。
但是,对于表达批判的方式,展江表示应倡导“理性的批判”,老师在课堂上要用一种恰当、温和、平衡的方式表达,不能做情绪化宣泄。正如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所言,理性与批判并重才是最好的方式。具体到公开信中所举情形,主要看高校教师所讲依据的是不是事实,论据能否支持论点,论证过程符合逻辑。而不是以所谓“正面”“负面”作简单的二分法。
对于公开信中提出的,大学老师在大学课堂上批评社会和国家,将对未踏上社会的大学生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引导,让他们对社会失望,展江认为不然。他表示,大学生业已成年,思想活跃,不再像改革发放前封闭环境下的学生那样听凭灌输。当今信息流动速度很快,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接触到各类信息和资源,他们能够在接受各类信息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社会的认知和了解。老师的观点只是其中一种意见。学生有能力作出自己的思考和评论。根据英国政治家约翰·弥尔顿“意见的自由市场”理论,各类不同的言论形成了一个观点市场,真知也正是在不同观点的辩论中得以显现。
展江最后指出,作为媒体,《辽宁日报》拥有对社会现象调查研究及批评高校老师的资格。但是,无论是从记者调查还是从社会科学研究上说,调查方法应当科学严谨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他希望媒体能够把调查对象、取样方法和调查过程公开。“这种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大帽子’不能轻易扣到别人身上。”
文章来源:财新网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评论 *
显示名称 *
电子邮箱地址 *
网站
Δ
展江:大学老师应该怎样讲中国
【背景】11月14日,《辽宁日报》用整版刊发该报编辑部致全国高校老师的公开信——《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文章针对中国高校老师,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老师,在课堂上“说中国坏话”、“骂社会”、在案例教学中以中国作为反例等行为,指出此类言论与爱国主义相悖,对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形成价值观上的误导,呼吁全国高校老师勿抹黑中国。
据称,此事起源为该报官方微信以《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应该是什么样的》为题征集故事,一位大学生关于老师在课堂上批评中国的留言引起编辑部注意。报社遂派记者到辽宁、北京、上海等地的高校,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调查、听课,最后概括出中国大学课堂存在缺乏理论、政治和情感认同三大问题。
一石激起千层浪。《辽宁日报》公开信言论甫出,即引起教育、新闻界及广大网友的关注和讨论。14日晚,中国青年网刊登署名“国平”的文章,力挺《辽宁日报》公开信。门户网站上也不乏赞同留言。但是,公开信也激起广泛质疑,15日,《新闻系学子致辽宁日报的一封公开信》在社交媒体上流传,文中认为《辽宁日报》的该项调查违背新闻真实客观性原则,批评该报记者缺乏对教育的认同感。还有网友留言,提醒“文革”中对教育的“两个估计”的惨痛教训应该记取。
如何看待高校教师课堂上存在的“批评言论”?《辽宁日报》的此番调查和批评又应该注意什么?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系教授展江表示,高校老师特别是文史哲社会科学的老师,理应具有批判性思维,其批判社会现实的权利应当受到保护,才能为推动社会进步做出思想贡献。当然,批判应当是理性的,表达方式应当是恰当的,不能情绪化发泄。
展江认为,作为媒体《辽宁日报》拥有调查社会现象和舆论监督的资格。但是,受众更有权利详尽知晓其调查的取样方法和调查过程,以证明结论的严谨性。否则,不能简单给高校文科老师“扣帽子”。该文未能清晰界定何为理性地批评,何为牢骚、情绪宣泄,更没有令人信报地说明他们认定的问题严重到什么程度。
展江表示, “高校文史哲和社会科学的老师,特别需要批判性思维才能搞研究,要改造社会、要让这个社会更好,首先要找到社会的不足和问题。”而作为知识分子,更要针砭时弊。鲁迅作为“中华民族的脊梁”受到历史尊重,就是因为其爱之深责之切,批判社会丑陋现象以唤醒国人的抗争意识。
但是,对于表达批判的方式,展江表示应倡导“理性的批判”,老师在课堂上要用一种恰当、温和、平衡的方式表达,不能做情绪化宣泄。正如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所言,理性与批判并重才是最好的方式。具体到公开信中所举情形,主要看高校教师所讲依据的是不是事实,论据能否支持论点,论证过程符合逻辑。而不是以所谓“正面”“负面”作简单的二分法。
对于公开信中提出的,大学老师在大学课堂上批评社会和国家,将对未踏上社会的大学生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引导,让他们对社会失望,展江认为不然。他表示,大学生业已成年,思想活跃,不再像改革发放前封闭环境下的学生那样听凭灌输。当今信息流动速度很快,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接触到各类信息和资源,他们能够在接受各类信息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社会的认知和了解。老师的观点只是其中一种意见。学生有能力作出自己的思考和评论。根据英国政治家约翰·弥尔顿“意见的自由市场”理论,各类不同的言论形成了一个观点市场,真知也正是在不同观点的辩论中得以显现。
展江最后指出,作为媒体,《辽宁日报》拥有对社会现象调查研究及批评高校老师的资格。但是,无论是从记者调查还是从社会科学研究上说,调查方法应当科学严谨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他希望媒体能够把调查对象、取样方法和调查过程公开。“这种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大帽子’不能轻易扣到别人身上。”
文章来源:财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