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立人图书馆被迫关闭一事?

1.自我介绍

(一些与立人的个人经历而已,只是为了说明我可能比一些人了解得多一点,不感兴趣可以直接看第二部分。)

当李英强老师在湖北省蕲春县青石镇青石中学创办立人的第一个图书馆时,我正在那里上初三。记得当时图书馆开馆还有一次公开的全校宣讲会,李老师当时还留着小胡子,在台上说话特别有气势。很久以后才知道当时茅于轼老先生也去了。这个时间大概是2007年下半年,当时我刚够十四岁。

因为初三学习紧张,只是经常去图书馆借阅书籍,和图书馆的老师交流都不多。记得当时就举办了第一次冬令营,是N老师负责的,我在补课,没有参加。

2008年到县城上高中,逢比较大的节日才回家,大概平均一个月回一次吧。每次回家都一定先去初中里的图书馆借书,慢慢的就和当时的几位老师熟了。后来总是一放假就去图书馆找老师聊天,老师会给我们介绍书籍、一起看电影、讲他们的一些经历等等,反正从他们那里知道了好多以前不知道的东西。从图书馆拎着一大袋子的书带到高中去,这种事情没少干过。

大概是高二的时候举办了一次冬令营,我在自己所在的高中帮忙贴通知联络学员,当时有老师听说不收费时还怀疑是传销。好像除此之外还参加了一次夏令营,已经记不清楚了。

2011年高中毕业,于是就赶上了第一届所谓的立人大学,2012年接触得比较少。2013年是立大北京组义工,从四月份一直到七月结束,也算是全程参与吧。随后还参加了八月份的成都立人年会。

后来立大转型,准备向线上发展,2013年11月18号左右成为立大创业实习生(算是拿补贴的员工吧),一直参与到立大第一届冬季游学结束。差不多两个月后,也就是冬季游学结束后离开立大。

这些差不多是立人活动的参与情况吧。此外,立人圈子,三日一小聚五日一大聚(有点夸张,但立人圈子交流很多),我对立人信息的掌握还算是比较全的。

小结一下我对立人比较了解的部分吧:

立人乡村图书馆:了解得比较多的是黄侃图书馆和北京皮村图书馆,分别是初中馆和少儿馆,此外还有在蕲春县城短暂的二分馆。图书馆主要是前期了解得比较多,对中后期的了解主要是来源于2013年8月的成都年会的所见所闻,其他信息来源于互相交流。

立人大学:第一届学员、第三届义工、第一届冬季游学负责人之一,对二期的情况也非常了解。但冬季游学之后的情况不了解。

( @吴凯鹏 和我同是青石中学,也是同一所高中。他是立大一期学员、三期广州组组长)

2.被建构出来的政治色彩

我在这里尽量不涉及价值判断,只会尽量说明是怎么样的,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尽力还原事实。

看了一些人的回答,有两点——政治倾向性和传教活动——让我觉得有必要说一说。

首先说书的问题,立人图书馆早期的书籍主要来自英强老师后援团的捐赠。不难想象,自然会有些高大上,不可避免,也会有一些“倾向性”,这是英强老师朋友圈决定的。另外,早期立人乡村图书馆的理念在某些人眼里还是有些“出格”,记得当时slogan里还有什么“培养自由独立世界公民”之类的说法。早期义工也是比较理想主义,不排除是抱着一颗建设公民社会之类理念来的。

不管怎么说,立人早期的指导思想肯定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有些不合拍的。反正中央精神里不提倡什么“公民”。换句话说,立人乡村图书馆早期确实自己给自己披上了一层朦胧的政治色彩。

但是,图书馆有图书馆的发展逻辑。书架上摆放如此高大上的书,会有初中生小学生看吗?我在此提醒那些指责“图书馆放了《论自由》而不放《资本论》”的人,这种指责本身就是一种政治色彩的建构。放什么书不放什么书是你的服务对象决定的,你现在到任一图书馆里去,你会发现绝大部分都是适合该馆服务群体的书籍,皮村图书馆里有非常多的绘本,此外还有各类儿童读物、青少年读物。(强烈建议到实地看看)

没有看到立人乡村图书馆的变化。

立人乡村图书馆很早就不再刻意地提什么“公民”了,因为图书馆受到一些干扰。同时,从实际操作层面上,这也是有点理想主义个人出发的感觉,与乡村青少年的实际需求有些脱节。而且,实际工作也因为专业化不足暴露了不少问题。

很早,立人乡村图书馆就将其使命的重点放在“阅读推广”,定位是一个专业的教育NGO。

立人师范学堂是图书馆走向专业化的一个标志吧。立人早期员工/义工来头都很大,北大人大硕士毕业/肄业,还有的以前月入过万的都不少,每一个都多多少少带着一点理想主义的。但是后来大家觉得一个NGO的这种人员构成很奇怪,也似乎难以长久,专业性也欠佳,于是想到自己培养人才。于是有了立人师范学堂项目。此外,筹划中的还有立人教育研究中心。我说这些的意思是,立人乡村图书馆的运作逻辑是专业的推广阅读的教育NGO。从立人的许多活动,以及图书构成都可以看出来。乡村除了网吧也就在家看电视了,图书馆落地,是多少孩子的活动场所。每次去皮村,总是有学生在闭馆时不想回家。

关于夹带私货的指责只能说是想当然的东西。

关于传教,我真的是懒得回答这个问题。看到有人很辛苦地从几百篇博客里截图找证据,我的回应是对这种精神的赞许。Ctrl + F 页面在输入“宗教”,一看把我吓一跳,有些回答给人的感觉是立人乡村图书馆就是一个传教组织,可是我在图书馆呆了这么久,我怎么不知道?还有,在几百篇博客里能找出一篇有关宗教,为什么会忽略其他几百篇有关乡村教育的呢?

小结:网络上的讨论本身有时候就是一种建构过程,真正去图书馆呆一个星期就好了,看看书架上是什么书,了解下中小学生都在干嘛读什么,问问喜欢图书馆的原因,不要太多想当然。

3.立大——被涂抹的色彩

有人说立大拖累了图书馆,这个事实我是认同的。

图书馆实际上在各地都发展得很好,和学校的关系都还不错,到后期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政治色彩了。不过立大好像就天生很右,而且右的名声越来越响。

立大其实就是一个暑期夏令营。最初的缘起是我这一届的高中生毕业,李英强老师觉得现在的大学很差,他要搞一个东西出来让我们体验什么是真正的大学。于是,针对高三毕业生的一个夏令营就策划好了,后来因为刘瑜,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大学生、高中生来到青石中学那个小地方;又因为方可成,立大广为人知。不能不说,这里面有太多的偶然。

不妨做一个设想,设想立大从来没有受到干扰。就不会有第一期打动无数人的烛光,不会有熊培云沙滩上讲胡适,就不会有那么多浪漫的故事。第二期呢,如果没有干扰,那只会在怀柔的一个僻静的地方开展所谓的社会创新训练营,也就不会有“神一般的二组”,不会有《立大文集·大学在人间》里这么多荡气回肠的故事;三期呢,如果没有干扰,立大自身组织上无尽的问题就会被暴露被吐槽,成了下一届学员再也不想去的地方……

立大是什么样的,可以参看立人大学的特色在哪儿?

真正参与过立大的人不会在意立大左还是右,那是青年人的一场狂欢。

立大的色彩是谁涂抹上去的?

4.国家挤压社会

有回答说去起诉,我来告诉你为什么不可能,以及,立大为什么不能放弃。

看一看他们采取的手段,最常用的是威胁场地等合作方,你起诉谁呢?起诉合作伙伴违约么?图书馆和立大因为场地临时变卦受过的苦,不堪言。这对图书馆是致命的,失去学校合作或是不给租用场地就等于闭馆。对付立大的手段还有,给学校打电话、给老师打电话、派遣辅导员,甚至扬言取消出国交换资格……对付图书馆还常有的手段是不允许注册、吊销资格;最致命的打击还包括关闭豆瓣和淘宝店,直接断了财路和潜在的人才渠道……更有甚者威胁亲戚家人……而黄侃图书馆最后是直接找了流氓打手( @吴凯鹏 亲历)

没有一次是行政处罚。这些都不过是仗着在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资源,国家挤压社会而已。总体性社会就是国家掌控一切资源的社会,现在他们就用手中的这些资源挤压社会的成长。试想一下,哪个场地合作方敢直接违抗呢,难道不怕吊销资格证、年检不通过?哪个老师不怕学校穿小鞋(的确有老师敢于直接驳斥上头的“好言相劝”,王东成老师就表现出了这种勇气)?

社会是在实践中成长的,是在与国家和市场的博弈中成长的。社会空间是依靠实践来扩展的。一期时学校遭遇断水断电,最后被直接驱逐,立大就换到沙滩上。总体性社会依靠切断资源来迫使你就范,但立大没有放弃;二期也没有;三期也没有。

立人乡村图书馆整合了一些资源,人、书籍、场地,为乡村青少年创造了一个除了网吧以外的空间。但“有所依者有所恃”,掌控一切资源的国家可以轻易切断你的资源,但结果是什么,扼杀了一切,留下一个死气沉沉的高大的空壳,一个没有活力的社会。

需要说明的是,这是一种博弈,也是一种互动。立大一期从学校搬迁出去之后,活动在警察叔叔的保护下也还是正常展开,二期分组活动也是得到警察叔叔默许的,三期北京组的情况也是如此。社会空间就是这样一点点撑起来的。

图书馆被关闭,伴随着淘宝和豆瓣的致命攻击,可见此次力度之大。在我看来只能说明一个问题:社会的空间愈发小了。

5.多余的话

对于这些事实,我没什么好气愤的,但是有些多余的话不能不说。

豆瓣小站被删除得干干净净,我听说曾经主要负责豆瓣小站管理的义工悲痛不已。要知道,那一字一句,每一张图片都是用心慢慢积累起来的,是立人乡村图书馆发展的历史记忆,也是经验积累,更是许多义工/员工的寄托。说没就没了

@唐双飞 一个容不下乡村图书馆的国家 自己亲手建立起来的图书馆,说关就关了

这个体制,这个系统,对尊严与价值如此地漠视,旁观者各有各的看法,但是随立人一起走过来的,只觉得悲哀。

本文发布在 公民文献. 收藏 永久链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