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铁系统计划采用人脸识别技术实施乘客分类安检(资料图/路透社)0
浙江理工大学一位教授近日状告杭州野生动物园“刷脸”侵权一案,再次将中国的人脸识别系统是否侵犯隐私等问题推到风尖浪口。
随着中国政府加大力度发展各种高新科技,监控系统、个人资料采集衍生的隐私权议题,也越发引人关注。
不久前,浙江理工大学特聘副教授郭兵不满杭州野生动物园入园系统要求年卡用户注册人脸识别,认为动物园没有事先征得年卡持有人同意就收集敏感数据并拒绝向“不遵守”新要求的用户退款侵犯了消费者权益,因此一纸状书将动物园告上法院。
旅美中国律师彭永峰接受本台记者采访时表示,郭兵对动物园提出的指控有理有据:
“(动物园没有做到)第一,告知用户采集信息的目的,列举用途;第二是保护,明确说明不会在没有得到当事人允许的情况下,将采集到的个人信息泄露给第三方;第三就是公众要有选择权,因为这个涉及到稀缺资源的使用,不给用户选择权等于把他们排除在权利范围之外。”
本台记者周二多次试图采访郭兵本人,但直至截稿仍未得到回复。美国《华尔街日报》的报道提到,郭兵担心个人敏感信息遭到泄露、非法提供或者滥用,会危害消费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他起诉动物园不是为了获得退款,而是要提高民众对个人信息采集不受监管的问题的认识,同时希望政府对此进行合规整改。
郭兵这次对动物园发起的法律挑战,使其案件成为“中国人脸识别第一案”。
自中国在2017年部署“天网工程”后,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视频监控网似乎让北京尝到甜头,并在发展监控系统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例如,中国公安的“大数据”系统;收集整理市民信息,并为其打分的“社会信用系统”;还有能够对人群进行高效筛查、具备面部识别技术的智能眼镜等等,纷纷为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做出了贡献。而当局在新疆实施的监控措施,更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虽然有人就监控和数据隐私发出过质疑的声音,但中国老百姓对监控技术的接受度似乎较高,认为监控技术可以保护民众的个人安全。
示意图:人脸识别技术可辨别人们的性别、年龄以及他们的情感状态。(Public Domain)
彭永峰对此表示:“中国没有个人主体这一说,继而也没有这个派别衍生出来的隐私概念。公众在这个方面的意识淡薄,这个就和中国的法律制度有关,因为中国的法律是中国共产党政策的扩大化、社会化,只有表皮,没有内在精神。”
彭永峰说,他相信郭兵案会为公众在隐私权的问题上提供一定的法律启示:
“我觉得,很多人心里是认同(郭兵)教授的行为。从公众个人权利意识重视的角度来说,案件会产生非常正面的意义。再乐观一点看,越来越多人在个体权利维护这一方面意识越强、越能觉醒的话,中国社会变成像西方那样民主社会的时间就会缩短。”
在陕西的律师常玮平,曾就西安城西客运站强行要求乘客出示身份证才能购票的情况提起诉讼。他告诉本台记者,在中国涉及隐私权的案件一直都有:
“争议的人脸识别算不算隐私,我认为这当然算,因为人脸算是可以确定一个人身份的唯一性生理特征。”
他警告说,大数据所作的数据挖掘、行为分析,实际上是基于隐私数据的二次加工所得的信息。这些信息具有高度预测性,一旦被不合理利用,将会给公众带来不可控的财产甚至生命风险。
转自:RFA
杭州“中国人脸识别第一案”: 技术、法律与国际争议
中国的人脸识别技术运用非常广泛,最新出现的民事案件,会让更多人关注自己的个人隐私和权益吗?
因不愿意使用人脸识别,中国一个大学教授将杭州野生动物园告上了法庭,杭州市一家法院正式受理此案。
这,被称为中国第一宗人脸识别案,也成为媒体和社交媒体上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案件简介
杭州理工大学教授郭兵2019年4月购买了杭州野生动物世界的年卡,在一年有效期内可以通过验证年卡及指纹,不限次数入园。
此卡办理约半年后,杭州野生动物世界通过短信告知郭兵,原指纹识别已经取消,年卡升级为人脸识别,未注册人脸识别的用户将无法正常入园。
郭兵认为,面部特征等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属于个人敏感信息,一旦被非法提供或者滥用,将极易危害消费者人身和财产安全。
而杭州野生动物世界解释说,改用人脸识别的初衷是为了方便消费者快速入园。
评论人士普遍认为,这一案件的出现,显示中国消费者开始对自身隐私和权益的关注。
中国领先
人脸识别,是对人脸特征进行分析计算并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
这一技术正在越来越多国家的金融、电子商务、安全防务、娱乐等领域推广应用。
而中国是世界上人脸识别技术发展和运用最快的国家,也是引起国际关注和诸多争议的国家。
2018年11月, 美国商务部属下的国家标准技术局(NIST)发布全球人脸识别竞赛(FRVT)报告,中国的商汤科技、依图科技、旷视科技同时出现在这份竞赛成绩报告中。
排名第一的是中国的依图科技(YITU)于2018年10月提交的算法,排名第二的是依图科技于2018年6月提交的算法。来自中国的商汤科技(SenseTime)的算法位列第三和第四名。
中国公司包揽前几名,反映的是中国人脸识别算法走在世界前列的事实。而人脸识别技术在敏感地区的应用,也引起外界,特别是美国的关注。
争议
在中美持续的贸易战当中,美国商务部在今年10月公布的实体清单上,中国的依图科技、商汤科技等多家人脸识别高科技公司,都成为美国制裁的公司,理由包括“涉嫌侵犯新疆维吾尔族和其他穆斯林少数民族的人权”。
而在美国国内,各界对人脸识别技术可能对公民权利造成的危害应该说保持了相当程度的警惕。
今年5月,旧金山出台法令,成为美国第一个禁止警察和其他政府机构使用面部识别监控的城市。
其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萨默维尔市也宣布类似法令,禁止当地警方和市政部门使用面部识别软件。
总的来说,在欧美国家,对人脸识别技术的担忧,远远超过了对这种技术所带来好处的期待。
用途
目前在中国,人脸识别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在社会的很多层面:
- 为了严防考生作弊,中国多个省份在2018年高考期间启用了人脸识别系统
- 很多大学也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到校园出入人员身份验证以及图书馆出入验证
- 地方政府在公租房安装人脸识别系统,预防公租房违规转租
- 出租车公司,运用人脸识别系统,确保乘客安全
- 在中国公安系统,人脸识别技术与照片数据相结合,能准确获取人脸信息。
法律
中国出现第一例涉及人脸识别技术的法律案件之前,英国法庭就世界第一宗人脸识别案做出判决。
2019年,英国威尔士首府卡迪夫的埃德·布里奇斯(Ed Bridges)向法庭提告,警方利用自动人脸识别技术拍摄到他外出买三明治和参加和平示威,是对他的隐私和个人信息的侵犯。
这一案件被认为是英国,乃至世界第一例涉及人脸识别技术的案件。
2019年9月,英国威尔士首府卡迪夫的高等法院裁决,警方利用自动人脸识别技术并不违法。
应对人脸识别技术的不断提升,2018年5月,经过多年讨论的欧盟《一般数据保护条例》(GDPR)开始生效。这一条例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数据宪法”,规定包括“脸纹”在内的生物信息属于其所有者,使用这些信息需要征得本人同意。
转自:B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