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滞、压抑和不满的年代
第一个共产国家、全球两大超强之一的苏联的走向,维系着冷战的前途乃至人类的命运,一直是全世界翘首关注的焦点。
自从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后,克里姆林宫的新主人勃涅日列夫向斯大林主义作了部分倒退,其统治持续了漫长的十八年,这就是历史所称的平庸、沉闷、压抑的勃涅日列夫时代。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艰困时代里,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写出了他的史诗般的小说《古拉格群岛》,对作为一个大监狱的共产极权社会进行了入骨三分的刻画,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苏联的“氢弹之父”核物理学家萨哈罗夫则于1971年和1972年公开发表其两份“改革方案”,勇敢地起而呼吁保护人民的基本人权。他的具体改革建议包括大赦政治犯、停止秘密审判、开放边界、开放外国文献书刊、停止干扰外国广播、废止死刑等……,凸显了一位知识分子高贵的人类良知,并荣获诺贝尔和平奖,在苏联与国际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1975年当西方与东方华沙条约成员国签订了赫尔辛基协定后,苏联与东欧的异议分子群体冒险犯难,破土而出,对照协定,对共产制度提出批评与挑战。在苏联乃至其他东欧国家,由于在经济、政治与文化方面的全面的制度性失败,对无效率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和不民主的“党-国”极权政治体制的怀疑,在民众中,特别是在知识界普遍滋长起来了。事实上,在这些国家内,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个官方的意识形态与组织网络都无法控制的空间了,即是说,与政权相对独立的民间社会正在逐步长成的过程中。
戈尔巴乔夫新政
1982年11月,勃涅日列夫去世。以后,紧接的两任继任人不久也相继故世。于是,1985年仅54岁的、曾被西方视为强硬派的戈巴乔夫(Mikhail Gorbachev)出任苏共总书记。出乎人们意料的是,戈尔巴乔夫上台不久,一系列新政策连续不断地从莫斯科推出,震惊了世界。人们骤然意识到,一个新的时代可能开始了。
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左)和美国前总统里根(右)当年签署《中程导弹条约》。(美联社)
戈尔巴乔夫,作为苏共总书记,第一次吹出了新的政治音调——不同于几十年来共产党的陈词滥调——“新思维”、“公开化”、“透明度”、“重建”……成了他的主要音符。透过这些新的旋律,他使苏联人民清楚地体认到:苏联的计划经济已经再也无法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准,已经不能支撑如此庞大的军费开支,已经不能向海外盟友提供过去那样的援助,已经无力保证科学技术的持续不断的代代创新了。当时,外有西方国家与社会主义阵营充满反差的鲜明对比,在中国有邓小平主导的抛弃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改革实验,在东欧国家有对作为苏联“卫星国”的不满暗流,在国内则有知识分子持不同政见者日益增强的声音。这一切,是这位苏共第三代领导人转向新思维的重要因素、压力和契机。他甚至亲自打电话给流放在西伯利亚的萨哈罗夫,请他重返莫斯科。随着时间的一步步推移,戈尔巴乔夫发出的信号越来越明确:只有自由化,苏联才有出路。
应当看到,当时苏联的以军事重工业为重心的中央计划经济已经形成庞大的体系,积重难返,戈尔巴乔夫从经济改革入手所遇到的阻力太大,因此,他首先进行的是政治和文化领域的改革。这点与邓小平是不同的。
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Reagan)敏锐地对此作出了反应。在同戈尔巴乔夫的外交谈判中,里根抓住机会,双方迅速达成了延长削减军备协议、中程核导弹控制的协议等,并连带导致其他重大成果:如苏联从阿富汗撤军的决定。美苏双方表现出他们可以不通过战争处理其冲突和世界性危机,国际局势逐渐走向缓和。
后来,里根抛出费用浩大的“星球大战”计划,逼使苏联跟进。然而苏联的国力已被耗尽,再也没有经济力量同美国进行高科技的军备竞争了。在内外交困之下,预埋下了以后苏联垮台的种子。
转自:R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