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耀廷:第一把雨伞

在「占中九子案」,代表三子的律师团队在庭上播放《伞上:遍地开花》为辩方的呈堂证据,导演梁思众也出庭作供。记得2014年,当我们还在密锣紧鼓筹备占中商讨日、民间公投时,已见到梁导演与太太李成琳为一间外国电视台采访,记录着占中运动的发展。到了雨伞运动,他们拿着摄影机紧跟现场最新情况,拍下不少珍贵片段。几年过来,直至我们审讯前才知道梁导演用了三年时间终完成了有关伞运的纪录片的上集。我们的律师看过后,认为会对我们的辩护有利,就把纪录片的下半部呈堂。现在《伞上》正在小区的不同播放点播放。

我第一次看《伞上》,就是在庭上播放的时候,但只看了下半部。最近到一次小区播放做分享讲者,终把整部片看完。我和很多朋友一样,看时都是百感交集。我想有两个原因令我及很多人在看《伞上》时的感受都非常复杂。

首先,很多人曾参与过伞运,都可直接在片里看到自己,或勾起当时他们在占领现场的记忆。因此,我们很难把自己完全抽离,占领79天的经历已深深地刻在港人心上。

另外,《伞上》所要说的故事还未完结。《伞上》完结时就是发放催泪弹后的那一天,听说梁导演正在剪辑下集《伞下》,希望在928五周年前能完成。但《伞下》也只能接着《伞上》,把余下的70多天占领再次展现在我们眼前。不过,在占领结束后,香港民运并未完结,而是进入了另一阶段。正因未来情况如何是难以预见,故在看着《伞上》时,内心对未明前路的忧虑及期盼,令我难以平静地去看这纪录片。

《伞上》并没有一幕我是感到特别震撼,反是在差不多每一幕我都看见香港的公民社会及市民,为着一个共同目标自发地活动起来。我也看到香港的民间是那么的多元,和平占中、学生们、参与的不同市民,虽有共同目标,但对步伐、策略及手法,都有不同看法。

这多元是香港公民社会的活力所在,因能相互刺激出更强大的力量,但由多元所产生的张力甚至矛盾,却必须妥善处理,尤其是在当前专制政权的强力打压下,民主运动经过伞运的广泛动员,在未能一击即中后,进入了疲乏、失落、无力的阶段。

等候国际局势转变

有些看《伞上》的人感到无限欷歔,觉得面对强大的中共政权,港人难有作为,民主前路坎坷。但也有人看了后,认为伞运的场面必会在香港重现。我倾向认同黄浩铭的分析,大型的街头抗争必会配合民主运动的发展,有卷土重来的一天。但如其他地方民主化的经验一样,在一个强大专制政权之下,我们必须等候国际大气候的转变,中共内部出现大变动,及中国社会也发生转势,令这看来是强大的专制政权再不是想象中那么强大,那就是港人再次出击的时候。但在这等候的过程中,我们也不是被动地甚么也不做,而是积极地用一同的非暴力方法,把抗争、公义及民主的信念,以各种方式在香港社会散播。我们更可利用这空间,想方法好好处理香港公民社会由多元而产生的张力或矛盾。

2019年会是动荡的一年,中美之争会否进一步恶化,明年的发展会是关键,这也会直接影响中共政权的稳定。2019年亦是五四运动的10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国70周年,六四屠城的30周年,也是伞运五周年。我希望在2019年9月28日那一天,曾参与伞运的市民能再次去到现场或附近的公共空间,好好聚聚,或是抒发这几年来的感受,或是讨论香港民主运动还未处理的一些问题,或是展望未来可如何部署等,好让我们能加添力量及信心去坚韧地走下去。

《伞上》的英文名字是First Umbrella,直译就是第一把雨伞。我不知《伞下》的英文名字会是甚么,但起码我的演绎是《伞上》和《伞下》都只是第一把雨伞。我不知道第二把雨伞会在甚么时候出现,但我可肯定它必会出现。或许可能还会有第三、第四把雨伞,直至香港能有真正的民主。

转自:苹果日报

本文发布在 观点转载. 收藏 永久链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