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了超过30年,香港民主运动现进入了瓶颈,不单是因为外在政治环境出现了剧变,民主继续向前迈进的路被中共违诺强行堵塞了,内部也出现了变化,令民主运动缺乏继续向前推进的动力。前路障碍重重,若香港民运不能先处理好内部难题,民主的目标只会更加遥远。
民主运动要成功,支持民主的港人及各方力量一定要团结一致,但基于内、外的不同原因,香港民运在80年代启动之后,逐渐变得难以团结起来,终出现民主力量碎片化的现象,大大削弱了运动的政治能量。
一直以来,站在民运最前线的,都是在立法会掌握议席的民主派议员。一方面因他们是香港政制到现在为止,可让选民透过选举选出的最高层政治领袖,故有着代表民主运动的正当性。另一方面,议席能为议员提供发声的平台及资源去发展支持民主的力量,故民运也需由议员们去带领。
但经过30多年的岁月,当年年纪也不算太大已站在最前线的民运领袖,转眼担任了议员超过20年,但政制的空间没有多大扩展,立法会直选议席并没有增加很多。这些第一代的领袖到现在,身体还很好,活力仍很高,还有不小的影响力,丰富的经验应还能为民运作很大贡献。要他们从前线退下来,似是浪费了第一代领袖仍有的政治能量,因除了最前线的位置外,好像没有其他位置能给他们继续发挥作用。但若他们不从前线退下,已等了多年的中生代及新生代,就一直没有机会得到锻炼,也没有位置去一展所长,造成了他们与中、新生代之间的矛盾。
参与民主运动的人,虽有相同的民主理念,但因历史、人事、网络或兼顾的政策范畴等因素,会形成不同的群体。这也是很自然的事,若相互能有良性竞争,维持运动内的多元,也不是坏事。但中共刻意改变了选举制度,在地区直选引入比例代表制,令同阵营之间要在相同票源作激烈竞争,导致民主运动的各组织,为了得到最前线的位置,引发了不必要的竞争,也令民主派虽然所得总选票怎也超过55%,但在地区直选总得不到合乎比例的议席数目。
在2010政改之后,民运内部矛盾变得更加严重,激进一翼因不满温和一翼与中共谈判妥协,双方变得势成水火。 2014年雨伞运动后,与主流民主力量分歧更大的本土力量乘时兴起,矛盾更深。因着大家对一国两制前景的不同判断,各方力量对什么是民主运动的终极目标也出现了不同看法,这令运动内部冲突更难处理。
长久以来,民主运动都把焦点放在最前线,令运动由那些会派人参选立法会的政团主导。但支持民主的人,并不只是这些政团的成员,不少公民社会的团体都同样是热衷为香港争取民主。但民主派政团与民间的团体,虽理念一致,联系却不足。有一些人为了让自己的声音被听见,迫得也去参加立法会选举,令在同一票源中议席的争逐变得更加激烈。
缺平台凝聚多元力量
还有不少普罗港人,他们都是支持民主的,但未必有时间参加政团或公民社会的工作,只会在投票时用选票表达他们的立场。随着香港越益政治化的环境,尤其是经过03年及14年的政治大动员,不少支持民主的港人,不满足于只是到了选举时才有机会为民主做一点事,但又苦无其他途径让他们可以参与香港的民主运动。
新旧之间、政团之间、路线之间,因着内、外的因素,还未能找到一个好的方法与平台,把所有民主力量有机地汇聚起来,反被中共运用分而治之、挑拨离间之法分化,令民主力量不能发挥到最大的效果。
香港民主运动当前的挑战,就是要解决这难题,令新旧两代、众多政团、不同路线,都可以在民主运动中找到适当的位置,发挥各自的力量,若能相互配合产生协同效应,香港能有民主的一天的机会,将能大大提升。
转自:苹果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