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伟:现代性转型是文明对野蛮的超越

我主张,在这次中国社会现代性转型中,应该放下原生原发文明的优越心态,改变一直被别人模仿学习的习惯,适应自己国家在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格局里的后发外生文明的新身份。

通俗点说,就是破除过去习惯了做先生的观念,现在要学习做好一个学生。

学生超越老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常见的,也是非常可能的。但这需要先把老师的本事学到手之后。当自己还处于学习模仿阶段时,以将来会超越老师为理由来拒绝学习模仿,不仅幼稚可笑,更会愚蠢自误。

全盘西化是人们臆想出来的伪命题。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学习的主体是中华民族,学来引进的东西是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在中国人的脑子里,在中国文化的环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会与这片土地上原有的一切进行互动,经过一系列碰撞、接纳、融合、调整、创新、转化而成的果实中,中国元素必然是题中应有之义,不必强调提出,刻意为之。

如果这时强调特殊性,实际上等于拒绝。

但对此举也不必大惊小怪,抗拒的反应也是自然的,完全的不对抗反而会让人对主体的生命活力产生疑虑。由对抗到认同、接纳……正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必由之路。

中国的发展不可能脱出人类文明进步的主流之外。

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中,首先是制度的转型,其次是社会的重建和文化的转化。

在这个过程中,表面看上去似乎是西方文化同中国传统文化的对立,实质上是人类文明两个发展阶段的碰撞,是现代性与传统性的对抗,是落后的礼制身份社会为先进的法理社会取代时本能的反抗。

最后要实现的,是文明对野蛮的替代和超越。

其中包含着的文化转型,也并不是要用西方文化取代中华民族的文化,而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文明与野蛮以及不同文化文明之间,正常的必要的也是必然的互动。

任何文化都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文化的互动交流以及转化,并不能摒弃或摧毁这种文化的民族性,相反,它会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爱护和保有中国文化的最好方式,不是把它封存起来,避免与其他文化接触,而是以一种开放、宽容、谦卑、平等的心态,通过与其他文化的互动——交流、学习,吸收其有价值的部分,自我调整,促进融合或转化,从而促使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转自: 亚伟说

本文发布在 公民评论. 收藏 永久链接.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