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伟:我在北京打工子弟学校做老师

1

采访对象:YQ,北京市朝阳区某打工子弟学校体育老师
访谈人员:新公民计划研究部 韦伟
摄影师:何里仁

再试一次

2014年8月22日上午十点,这个时间我记得很清楚。经历了沮丧和赌气,我对在北京找工作已不抱希望。我打开电脑,准备买从北京回成都的火车票。

这时,妈妈刚好给我打了一通电话,问我正在做什么。我向她说道:“我准备回家。”妈妈却说:“你再试一次,今天再找一找,再给你两个小时,再找一找。”结果,两个小时的时间内,我在网上找到了朝阳区打工子弟学校AB的招聘启事,我投递简历,打电话问他们是不是招聘体育老师,对方说是,并让我去面试。

8月23日早晨,我来到AB,周边的环境很差,学校外面都是泥地,正在修建房屋。我走到学校附近的巷子,我心里就想:不如回去吧,这里太偏远了。我甚至都不确定那边是否有学校,不断地想着“我回去吧”。后来又想:既然都来了,快到了,要不去试试吧!拐过角之后,见到了破旧的校门,我对自己说:“既来之,则安之。”

进去之后,我跟校长沟通交流,又把我的简历给他看,他表示可以。然后他就跟我谈,谈完之后说一个月能拿到2000多到3000块钱。后来我问,什么时候签合同,校长说把合同给我,让我回去看。如果我同意,24号,也就是第二天就要签合同。8月24号我就来学校,签合同那天我就正式开始上班了。

我觉得现在的学校符合我的理想状态,每个人都有一个理想的水平,之前的学校低于我的水平线,所以我没去。

其实,我最开始不是想来北京找工作上班,我原本打算来调节一下心情,然后回老家找学校做老师,不管它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先在教育行业做下来。我特别喜欢教育行业,因为我是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的是体育教育,我想从事的就是教育行业。我也特别喜欢体育,所以我就一直想找一个学校上班。

2014年,我大学毕业,在老家四川考教师,公立教师差五分没考上,当时很沮丧。因为我父母在北京工作,一气之下我就来到北京。结果,我来北京之后,父母就说:你回家也是找一个学校,你在北京要不要尝试一下?虽然以前我经常来北京,妈妈一直在这边上班,我对北京有一点点了解。但是我从一个小地方上来,觉得北京是高大上的,心里有点畏惧。后来找工作,我问,我行不行?爸妈就给我鼓励:有什么不行的,试试吧!

然后我自己就上网去咨询、去看。那段时间,我在招聘网站上撒网投简历:58同城、赶集网、招聘网,全部都有;还有学校网站的招聘启事,我都一一打电话咨询。我记得一共打了30多个电话,投简历也投了30多份。加上被录用的学校,有四个打工子弟学校给我回信,让我去面试。大部分学校,我都印象模糊,但有一所学校印象比较深,它是一个希望学校,在六环,位置特别远。当我去那儿面试时,发现学校环境不是很好,周边环境比较差,因为在六环的缘故。而且,学校开出的工资是一千多元,低于我的预期,我心里有些落差。

说实话,我们来北京工作是为了生活,一个月工资只有一千多块钱,非常低。我当时想,一千多块钱,在北京能干什么呢?妈妈其实特别不愿意让我走,她说,既然有一个学校能够给出工资让你做老师,要不先试试,先做着。但是,我想要再多找几所学校试试。

就这样,很巧,也很意外,如果不是我妈妈鼓励我再多找找,我就会错过这个学校,我绝对就回老家了。

从留守到流动

我属于留守儿童,从小没跟父母待在一块。只有在工作以后,也就是2014年开始,我才跟爸妈经常见面,一周见一次。我十岁以前都是奶奶带大的,从十岁以后到大学,除了高中有三年是我奶奶带大的,其余时间都是在我外婆家长大。所以说,我基本上没有跟爸妈一起怎么生活。

这方面,我挺理解父母的。外出工作,把孩子留给亲人照顾,这没办法,有舍才有得。

像四川,属于西南比较偏的地方,本身家里条件不是特别好,又是两兄弟,家里负担很重。我还有一个哥哥,比我大三年,他在河北念大学,学医。他的开销很大,我的开销也很大。我们俩差三年,比如说我读四年级,他就是初一;我读初一,他就是高一;我读高一,他就是大一,那会儿我们还没免学费。我们同时读的大学,而且他读五年,我爸妈的压力多大,可以想想。尤其是大学学费、生活费太多了,这实在没办法,如果父母不出来工作的话,我们兄弟俩也到不了现在这情况。

毕业之前,6月份到8月份期间,我在KTV当过三个月服务员。当时,我想干其他的项目,做其他的行业,结果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当服务员,就是帮他们拿东西,或者招待客人。那会儿,连服务员我都干了,一个月两千块钱我都干了。那家KTV属于特别正规的量贩式KTV,它要招服务员,我拿一个本科学历去,人家说:“哇塞,你本科来干这个?”

店长第一眼看着我的时候,他就说把我留下。第一个月,我就被评为一个优秀员工。我走的时候,去跟他交流,我说:“我要走了。”他当时说的话我特别欣慰,第一句是:“你来的时候,我就知道你要走,我知道你干不了,不是干不了,而是我知道你干不长。”第二句话是:“以后如果你还想干这个行业,你所在的市,任何一家量贩式KTV,直接跟我说,我让你进去。”

我当时觉得挺对不起人家的,人家对我那么好,但是没办法,我觉得这个工作不适合我,确实不适合我。虽然说我做出了一点成绩,但是从内心来说,我不可能一直干这个。店长也跟我说过,要是我再干三个月,肯定就是个经理,再干两年我当店长都很有可能。

但是我觉得,我不适合。第一是工作环境,那个地方很复杂;第二个是人与人之间的环境,我感觉接触的都是一些喝了酒来发泄的人,我面对的都是一些负能量。去KTV无非两个目的,一是庆祝,二是发泄。庆祝就是帮人家唱一个生日歌,自己觉得还挺开心的。万一人家是来喝酒、发泄的呢?面对的就全是负能量了。我这个人的性格属于积极的那种人,天天面对这样的人,我心情很不好;第三是工作时间,下午一点钟上班到晚上两点钟,这样的时间对我们身体各方面是不好的,所以我最终选择走,之后我就去考试了。

我以前考试成绩不好,如果成绩好的话,就不会学体育了。虽然我成绩一直不好,但是我考任何一项大型的考试,都是一次考过,包括我考个驾照都是一次过。这次考公立学校教师,要是差五十分,我觉得可以接受。差五分,我就特别生气,感觉自己运气太差,多做对两个选择题我分数就够了。后来可能情绪上的一些波动,我就来了北京了,没打算再考。

现在让我回去再考的话,给我做什么样的教育工作都一样。在这儿跟其他同地方一样,我教农村来的孩子。北京这边的学校跟老家相比,只是说待遇不一样,待遇肯定是不一样。

有时,我也会想念家乡,我跟爷爷奶奶打电话说,我想早点放假,我想回家看他们。四川那边太远了,跑一趟也太难了。但至少爸爸妈妈还在北京,偶尔还能见到,所以北漂的感觉会小一些,可还是有想家的感觉。我最欣慰的就是父母在这儿,至少我们半个家在这儿。如果父母不在这儿,我很有可能扛不住。我肯定会想很多遍:我回不回家?我回不回家?

现在我接触的人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以前几乎只跟北京人接触,也主要是市中心的老太太、老大爷。我从七、八岁时,平均两年来一次北京,一般是寒暑假来玩。可能我接触到北京的一些东西,跟北京人打交道不会那么怵。现在在北京的话,我挺适应,因为我个人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来到这个陌生的环境,只要我有一个目标,我想去做那件事儿,其他东西我会慢慢淡化,我相信自己能在北京站得住脚。

篮球老师来了

做教育行业,其实在哪儿都可以。私立学校的招聘制有筛选,要有教师资格证,要有一定的经验,优秀的才能留下。我来的时候,因为学校缺体育老师,我有教师资格证,学历也够,校长听我说了一下,觉得还不错,试用期三个月,最终把我留下来。我一直在学校干到现在,两年多了。

刚来打工子弟学校时,设施其实并没有那么好,现在的设施都是后来添加的,包括走廊,各方面都是这两年才换了新的,或者是改造了一下,环境不是特别好。但是,这个学校在打工子弟学校里面比较正规,办学手续齐全,而且它的教学质量、口碑都是得到朝阳区,甚至教委认可的,所以说它能够保留下来也是有原因的。

学校以前有两个体育老师,一千多个学生。有的时候甚至一个老师一节课带两个班,可以想象,体育教学效果是非常差的。我们来的那一年,正好走了一个,又同时招了三个,一共就四个体育老师。那时招的老师都是年轻人,都是90后,只有一个比我大3天的老师。可想而知,我们的教学经验,包括一些教学手法肯定是不足的,而且是不好的。我们几个就摸索教学的方方面面,包括去其他机构开会,朝阳区负责的培训,我们都去学习。后来,学校也慢慢重视体育了,虽然学校以前也重视,但是侧重在主科上,这是一个学校发展必须要做的,也是毋庸置疑的。

2014年的时候,学校的体育设备很少,就只有一些垫子,还有几个篮球、实心球,就没什么体育设施了。篮球还是以前那种老皮球,基本上都是旧的。我记得以前的帽子式障碍物,都没几个好的。我来的时候,想组织篮球班,但是那个学期没有人参加,一个都没有。当时我特别诧异,就问我们领导,包括我们的体育老师。为什么咱们有篮球场,而且挺好的,但为什么没有一个像样的篮球呢?后来在学生那里了解到他们以前基本上没上过篮球课,有的孩子甚至不知道篮球是怎么打的。

学校没有好的篮球,原有的篮球都是破破烂烂的。学生们拿篮球就是滚,都不知道篮球应该怎么打,投篮也是瞎投。有些高年级的孩子可能在电视上看见过篮球是怎么打的,但是低年级孩子都不知道。当时我就想,我是学篮球专业的,我要为学校做一些事情,想把自己的专业发挥出来。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要尊重我的专业。

后来我跟校长沟通,他说篮球在小学推广特别难,初中、高中甚至大学要推广篮球太简单了,但是小学,孩子就那么大,篮球危险系数特别大,而且北方天气特别不好,冬天室外冷,风很大,学篮球压力也特别大。另外就是孩子手小,对孩子的控制、教学非常难,我现在就面临这样的情况,尤其是一、二年级的孩子,四、五、六年级至少身体发育比较好了,相对来说对球的控制稍微好一点。

我当时面临的困难特别大:篮球少,孩子对篮球了解特别不足。我想,应该怎么办呢?平时上体育课的时候,我就拿着篮球出去,但还不能上篮球课,记得那时就六、七个篮球,一个班40多孩子,六七个球怎么弄?只能跟他说,这是篮球,篮球怎么打。我跟孩子讲解最基本的知识,让一些孩子体验一下应该怎么做。我就只能用这种办法,首先把孩子们的兴趣,包括对篮球的兴趣先提高,让他们知道篮球是什么。现在咱们篮球多了,每个人一个篮球,老师教孩子技术动作,教他们具体的篮球应该怎么去学习。

到了第二学期,我从工会主席那儿听到,他以前在其他学校工作时,有个老师申请了小额基金,他让我去网上搜索新公民小额基金。我们在聊天,偶然说到这句话,我挺上心的,只要有这种资源我就去收集。我赶紧去查,发现这个项目可以给老师一些资金支持,就是说,如果你有一些好的项目的话,它可以给你资助。要是申请下来,我就可以买篮球了。

查完之后,我就做设计申请。第一次特别顺利,申请很快就下来。我得到了第一批篮球,在网上买的,当时我在网上买的,买了20多,30个篮球,顺便补充了个别的其他器材,都是平时体育课需要的。第一批球到了之后,我专立了一个篮球班,想以点到面,慢慢形成影响。平时上课的时候,至少可以说前两排的孩子有球了,能互换使用篮球。常规课时,孩子们偶尔可以接触一下篮球,对篮球的基础知识稍微了解一下,但是针对全校来说效果也不是特别好,因为才刚开始。不能说全校马上都去适应篮球课程,那不可能的,只能由点到面。比如说,一个班有两个孩子想学篮球,同班的孩子如果知道,感兴趣的话,他会去了解的。通过这种形式,篮球慢慢就起来了。

因为球多不好管理,学校的孩子,说实话有点调皮。球多了不好管理怎么办?后来我就申请小额基金买了一个球车,顺便又买了十来个球。就这样,球多了,孩子们看看平时的管理,觉得篮球平时是这么好玩的,越来越多的孩子对篮球感兴趣。

后来,我针对3-6年级学生开了一个500多人的篮球嘉年华活动,就在学校操场。正好我那批有30个左右孩子,我把他们全都叫到篮球嘉年华,让他们做主角。具体的形式就是一系列活动,区位篮球活动,包括老师跟孩子一起上场打比赛。

这样的篮球氛围弄下来之后,对我说要组建篮球班的时候影响特别大,所有的孩子,一年级除外,从二年级开始,愿意来篮球兴趣班的孩子就特别多了。学校有两种篮球班,每周二和周五上的是兴趣班,另外一个班是学校规定的,叫第二课堂,是学校的一个课程,以前就二十几个孩子,现在按班来算,一个班有四十几个孩子。我现在教3个班,我扩大的面有100-200个,下学期可能我会按照课程走,对孩子的影响力也会变大。

从上课的效果来看,我敢说,孩子的兴趣、积极性特别高。比如说,我这学期第一次去上课的时候,学生们说:“哇!篮球老师来了!”全班不管男生、女生,都特别开心。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来,他们对篮球特别喜欢。平时有的老师请假,我会代课,我到任何一个班,如果是第一节去上课的话,他们都以为是上篮球课,全班的氛围特别强。

每次我发现孩子说篮球老师时,我会表现得特别严肃,其实我内心是特别高兴的。老师要有威严,不然管不住孩子。学校1300多号人,那么多孩子第一眼看到我,就知道我是篮球老师,让我很欣慰,至少我知道我做这些事儿不是白费的。

我会去总结孩子们的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实也是因为学校的设施逐渐完善,篮球的运动形式越来越多,包括上次咱们举行的篮球嘉年华活动,包括我平时带着学生出去打比赛。

我们已经连续让孩子出去参加了三次比赛,第一届是2015年上学期,我们拿了倒数第二。当时北京市的打工子弟学校,一共十来支队伍,我拿了倒数第二,其实我就抱着参与的态度,因为我知道孩子们的素质,他们对篮球的了解,他们对篮球比赛的了解。都别说比赛了,就是平时在那儿训练,他们的训练时间都特别少。没拿最后一名,可能是给孩子的一个安慰。第二届,包括外边还有什么基金会的一个训练项目的聚焦度,包括一些社区的篮球队都来参加,拿第五名,那次全校开集会的时候,就专门把篮球得的奖杯、奖品,包括我们篮球那一拨人,请到主席台,校长说咱们篮球队拿了什么样的东西。这样的感觉很骄傲、很自豪。

上学期6月29号,第三届比赛,进四分之一决赛的时候输了,我们拿了第六。成绩实际上比第二届还要好,因为这次差不多有20支球队,一些球队是天天训练,有健全的机制,实力都很强。回来的时候,孩子们有一点沮丧,因为上次是第五名,这次是第六名,但是实力跟人家比,我们实力提升了,人家的实力也提升了。如果需要一个好成绩的话,你需要努力的地方更多。

身心的改变

孩子们除了对篮球有兴趣以外,身体和心理也都有一些改变。有两个特别的案例,一个叫H的孩子,已经毕业走了。H从小就多病,容易流鼻血,他爸爸特别操心。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他自身的身体情况。他来上课的时候,他爸爸连续三周还是四周,每次上课就在旁边看着他,就怕身体出问题。因为一碰他,或者是他跑得过猛,就会流鼻血。一年以后,这个孩子是我们篮球班里面最出色的孩子,身体素质提高了,个也长了,流鼻血的情况一点也没了,全部消失。当时我也挺惊讶的,我说,能到这种程度,我觉得自己对孩子帮助也挺大的。

还有一个是从心理上,就是现在四年级有一个叫G的。这个孩子有几个特点:爱哭、害羞、不爱跟人说话,包括他的班主任。我跟人交流说,这个孩子已经跟我两年了,现在他爱哭的毛病还是有,但是有所转变。以前,老师让他站着,都还没批评,比如他做错事儿,老师还没批评他,他就开始哭了。现在,要是你跟他沟通完了,他实在是特别委屈,他会哭一下。有一天上课,一个孩子抢他球还是什么的,他觉得委屈,当时也可能是我没有盯到位,没看见,他哭了,但是我马上跟他交流,交流完了,他马上就收住眼泪了。也就是说,他喜欢哭这个事,可能家庭上有原因,性格上面也有一些。现在好些了,我不能说好很多,至少改善了不少。

交流上,以前G在班级不怎么说话,上课举手什么的,都不愿意去说。后来他老师说,现在每学期都跟他家长商量,学了篮球之后,这孩子上课积极了,下课愿意跟其他同学玩。以前刚开始上课的时候,从上课到下课,一共两个小时,我每做一个动作,每做一个技术项目的时候,都要去提醒他让他做,关心他到这种程度。他会蜷缩在一个很不起眼的角落,比如站立一排,他绝对会在最边上的,那我会提醒他怎么做。现在上课,他站中间,他愿意跟老师互动,而且特别开心,特别积极。

对这两个案例特别上心,我是记忆犹新的。当时对孩子心理这一块,我没有去研究,我只是对身体上,H那个孩子,我有印象。我跟其他家长说,这孩子以前流鼻血,碰一下就会流鼻血,现在锻炼了,什么状况都没有了。G这个孩子的班主任跟我说:“G跟你学习一学期之后,这孩子变了不少。”我说:“什么地方变了?”他说,G爱说话了,运动会之后,他也想参加运动会了。我没跟G的妈妈聊过天,但是因为他的班主任跟他妈妈说,这孩子学篮球后变了不少,所以他妈妈每次都特别愿意让孩子学篮球,每学期他也是第一个报名的。家长的认可对我们老师来说,是最好的。因为孩子的喜欢可能是感性的、一时的,但是能够坚持下来,家长必须得鼓励他,支持他,这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咱们这种性质的学校,孩子去理智思考的东西特别少,本来孩子也小,几岁,他能想什么啊?

现在我又遇到了一个问题,一年级有一个孩子跟那个H很像,跑猛了会流鼻血;还有一个孩子,他不是那种很内敛的性格,特别特别调皮。我在想办法让这两个孩子调整,之前我刻的教学模子,能不能把这两个人也同时改变?比如说,流鼻血的问题,经过运动有改善;而特别调皮的孩子和G可能正好相反,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指导。篮球本来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运动,能培养他的团队精神,让他在课堂上克制自己,为自己去做一些事情。针对这一方面,我也在做尝试。

体育无性别

我们篮球班,有一个女生已经跟我学习打篮球一年了。她跟我说:“老师,我一年级就想开始打篮球了,但是一年级到二年级的时候,我手摔了。”当时我估计是骨折了,后来发现,她爸妈不让她参加这种大型的、剧烈性的运动,让她去学书法、学美术。我刚开始不知道情况,我问她,你为什么要来篮球啊,她说其实我早就想来,只是我身体的原因没来。她特别喜欢篮球,现在三年级,是三年级里面篮球技术最好的学生,甚至比一些四年级、五年级的孩子还要好。

那个女生叫W,也是我带的那个班的体育委员。她的组织性、纪律性特别好。上篮球兴趣班的强度很大,比如说折返跑、运球快速跑这些东西,需要一定的身体条件才能做,但这个女孩本身体育素质特别好,她也有那样的能力去承受这样的强度,甚至比男孩子还要好。

去年的篮球嘉年华,她是唯一一个以女生身份去参加嘉年华的。全校同学就说:“哇塞!老师,女生还可以打篮球啊?”很多学生给我反馈,女生还可以打篮球啊?可想而知,他们对篮球的了解度非常少。所以,现在我在训练女生方面,以她为一个点,以她为一个形象,去推广,吸引一些女生来做。

比如说,大家都知道,天气不好的时候,像下雪、刮大风,孩子不适合室外上课。但是,室内课不能单调,我就做了好几个篮球课件,都是生动、形象的篮球课件,让他们了解篮球。从篮球的起源,从篮球的一些名人开始,中国的名人、美国的名人、世界的名人;然后是篮球场的规格,让他们从各方面了解篮球。我会跟他们说,中国有什么比赛,强调不仅仅有男子比赛,女子也有比赛,而且中国的女子篮球还挺厉害的,同学们下课可以去了解。通过这些东西,给孩子灌输篮球的基本知识,就是这样。

学篮球的兴趣方面,家长的因素是最大的,尤其是对女生。其实W来的时候,我挺怀疑,家长是不是支持。我单独问她妈妈,她说尊重孩子的兴趣。这种家长就是下海,孩子兴趣为重,她比较在乎孩子的想法。其他的家长,不是说不在乎孩子的想法,可能是考虑安全问题,认为女生应该就是学书法、美术、舞蹈这些。但是学篮球的话,家长会反对。我们成为家长之后,如果自己的孩子是个女孩,会不会让她去学武术,让她去学篮球?如果以后作为父母的话,我们其实也会很慎重地去考虑。在有美术、有书法的情况下,让孩子去学,这是人之常情。

未来

从某一个角度来说,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还是幸福的,他至少能够在有父母的环境下长大。但是,他们不幸的是什么呢?他们得不到很好的教学资源,这是非常不好的一点。虽然说我们以前什么都没有,也不在父母身边,也没有什么好的资源,但是毕竟时代不一样了。现在的时代,孩子家长基本上在一起。像平时,我们老师开玩笑,一些年轻老师说,以后我们的孩子怎么都得自己带大,我们在这样的学校,产生了这样的想法。我们以前是留守儿童,想着现在的孩子,觉得孩子很可怜,自己心灵深处有一些想法。

像我自己的话,如果爸妈过年回家一次,有的时候一看见就哭,一看见就哭。有时候打个电话,那会儿我们电话很远,需要预约打电话。刚想喊,还没喊出来,我就哭了,哭了半天一句话没说。我爸妈也哭,这没办法,那是时代,是我们80后、90初的一代。这个时代会好很多,希望这样的孩子会更少一些,得到的教育会更全面一些。

如果不是特别大的,比如说家庭或者事业上的,或者自身条件特别大的改变的话,我会一直做教师。我从高二的时候开始选体育这条道路,到现在差不多快七年了。为什么一直做这件事情?因为我喜欢。从读书到考试,到我毕业,我一直在做这个事。大三的时候,我就开始在大学里面实习,大四时就在我们市里组织比赛,请裁判,搞社会实践活动,一有这样的机会就去。

说句难听的话,我们教师不干这行,你还能干啥?做其他的瓶颈特别多。经商吧,没有资本,也没有那样的能力。去打工吧,干其他的,你不顺心。

现在打工子弟学校教书很开心,特别开心。当时来的时候,我很沮丧,不是说我在打工子弟学校教体育这件事很沮丧,而是我想做一些教学的东西的时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支持。我做了一段时间,接触了外部资源,学生和学校也对我有了认可,我就越来越有劲。我跟校长说,如果有什么学习机会,让我去。我觉得现在这个年龄,现在的阅历,就是要去学习。

我这个人有点一根筋,性格就是这样,要认真的事儿,我必须把它做好。如果做到半途而废,会很不甘心。除非我面对着一堵墙,实在是走不动了,可能我会放弃。但是只要我还能走得动,我会一直走下去,我会一直干下去。

转自: 新公民计划

 

本文发布在 观点转载. 收藏 永久链接.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