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峭岭(左)和李文足举着她们丈夫的照片。他们都是人权律师,自2015年7月以来一直被拘押。 How Hwee Young/European Pressphoto Agency
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及刚进入21世纪的那几年,美国商界高管和两党政治领袖反复提起过我称之为“中国幻想”的观点:贸易、外商投资和日益增长的繁荣,会给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带来政治自由化。
“和中国进行自由贸易吧,我们有的是时间,”乔治·W·布什(George W. Bush)总统曾经说。不过他只是在重复他的民主党前任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的观点,后者称中国政治制度走向开放,“就像柏林墙的倒塌一样,是不可避免的。”
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后来的情况并非如此。
过去几年来,中国政府变得越来越不能容忍政治异见,以致美国领导层现在变得更加不愿意就中国政治未来或贸易投资对它的影响下结论。“中国幻想”的逻辑推论完全错了:经济发展、贸易和投资反倒带来了更大的政治压迫,形成了更封闭的政治制度。
也就是说,产生了一种新的中国模式:一个极为国际化但同时又严厉(repressive)的一党制国家。从俄罗斯到土耳其,再到埃及,其他专制国家可能会试图复制中国的这种模式。结果就是,在未来,美国将不得不一再地与这种新的中国模式做斗争。
我使用“严厉”一词,针对的是有组织的政治活动,而非私人言论。去中国的游客有时会惊讶地发现,出租车司机、导游或老朋友会坦诚地跟他们讲话,甚至谈论政治。但这些人所不能做的,是成立一个独立于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或采取独立行动试图改变些什么。
实际上,在过去的两年里,中国政府采用了一些新办法来对付可能会给独立政治活动提供支持的人和机构,哪怕是间接的也不行。它还加强了对非政府组织的控制。更近一些时候,它开始不断逮捕律师,还推出了电视认罪的做法,这让人想起斯大林时期摆样子的公审。
为何贸易投资反倒让中国政权对异见的压制比5年、10年乃至20年前更甚了呢?简单地讲,答案就是这个政权认为自己需要这么做、可以这么做,而且不让它这么做的外界阻力比过去更少了。
首先,它需要这么做,因为随着经济发展及其变得更加复杂,中国民众产生了一些新的不满,如果不加以控制,它有可能发展成为有组织的政治活动。环境问题成倍增加。消费者担心食品安全(比如毒牛奶)和大型事故(比如火车事故)发生。而网络审查制度就算不是一种侮辱,也是件令人反感的事,至少对受过教育的中国人来说如此。
其次,中国的安全机构压制异见的能力比过去大得多。技术赋予它更大的能力,可以同时控制实体空间(街头)和虚拟空间(网络)。
最后,在过去20年里,世界各国与中国的商业关系日益紧密,令外国领导人更加不愿对中国的压制行动做出反应,以免遭到中国政府的报复。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认识问题:实际上,中国政府在乎自己在国际间的名声,如果各国领袖采取更强硬的立场、协同一致,中国会力图避免遭到国际谴责。
几乎没有人记得,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曾对北京发出威胁,表示如果它不改善自身的人权环境,美国就会对它进行贸易制裁——相比于现在,美国当时在与中国打交道方面,手里的经济优势要大得多。然而经过激烈的争论,克林顿政府最终退让,没有对中国采取贸易制裁措施。
这场辩论的后果是灾难性的。美国领导层做出过度反应,他们决定避免采取任何更进一步的强硬措施去支持中国的人权行动。相反,他们抛出了“中国幻想”:那种中国必然会发生改变的想法。
克林顿总统一度公开表达了这种乐观主义,还提出了有关贸易将如何使中国自由化的错误假设。在华盛顿举行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他对当时的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说,“你们站在历史错误的一边。”不管怎样,历史自有它的判断——很不幸,美国对贸易影响中国政治抱持了错误的信心。
未来,我们将不得不应对这样一个中国,它可以没完没了地进行一个又一个的镇压行动,不会再像过去那样偶尔缓和,出现个“北京之春”。那将是个不一样的中国,在那里,受过教育的中产阶级或许不比过去忠诚,但他们的观点也不再那么有影响力。
我们所能做的,是持续表达政治自由的价值和持不同意见的权利,越有力越好。世界各个民主政府则需要更经常地展开合作,对中国的打压行动予以谴责——不只是在私人会面中,公开场合也要如此。我们还要找到新的办法,将参与打压行动的个别中国官员单独挑出来,予以惩罚。为什么中国领导人可以把子女送到美国最好的学校,而律师却要在国内被关起来?
中国政府不会因为我们与它进行贸易而走向开放。这种“中国幻想”不仅在观念上是错的,在战略上也是错的。下任美国总统需要重新开始。
詹姆斯·曼(James Mann)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学院(Johns Hopkins School of Advanced International Studies)的驻校学者、前《洛杉矶时报》北京分社社长,著有《中国幻想》(The China Fantasy)一书。
转自:纽约时报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