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朵:拷问中国户籍制度

南朵

作者简介:南朵,女,六十年代生人,曾经从警二十五载,现为自由写作者。

再次观览诗人陈家坪执导、拍摄的纪录片《快乐的哆嗦》,还是引起我长久的沉思与不安。这是一部以纪实的手法,记录2010年至2013年间,发生在首都北京数十万非京籍务工人员,为其随迁子女争取教育平等进行维权抗争的故事。诗人跟拍了数位随迁子女,听他们讲述他们艰难的求学经历与遭遇。尽管他们从小出生或者成长在北京,因为户籍制度限制,他们不得不在高中阶段离京返乡。一纸户籍,二元体制,阻断了他们留京求学的梦。

这是一个庞大的数据。据悉,北京市2000万常住人口中,非京籍人员近800万。据北京教委统计,2012年,北京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就读的随迁子女达41.9万,占学生总数的40.9%。按照北京市现行的教育政策,这些占学生总数近一半的孩子,在完成初中学业后,必须回到他们的原籍就读高中,参加高考。

操纵这个残酷现实的,是颁布于195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这部刚性法规的诞生,标志着中国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户口迁移制度的形成。其表现为,以法律的形式,以城乡户籍为壁垒,从此将国民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身份,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供给资源,享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待遇。

半个多世纪以来,壁垒坚挺的户籍制度,伴随国家走过计划经济时代,前改革时代,后改革时代。特别是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不知多少人在其强制管控下,付出了生命和血的代价。进入新世纪之后,轰动全国的孙志刚事件,引发法学界和广泛社会人士的激烈声讨,北大三博士许志永、滕彪、俞江投向全国人大的上书,应该是压倒官府的最后一根稻草,恶法《收容条例》终于得以废除。但坚挺不催的户籍制度,依然难以撼动。

随着国家大规模城市化建设,六亿进城务工人员徐徐涌入城市,成为各大中城市建设的中坚。数以亿计的乡籍学子在城市平等获得受教育权利问题,变得尖锐而刻不容缓。

1 2

教育平权运动现场

正是在此背景下,2010年至2013年,持续三年多的北京非京籍学子教育平权运动,成为北京街头一景。每月最末星期四,上百名学生家长聚集教育部,维权上访,送交共有十余万人签名的意见书,以理性的方式,和平请愿。北大法学博士、北京邮电大学讲师许志永,在他倡导的“公义、和平与爱”的新公民旗帜下,再次义无反顾地与维权者站在一起。

然而,2013年7月,他被当局控以莫须有的罪名身陷囹圄,获刑4年。至今仍在狱中。

数年来,诗人陈家坪默默地将镜头对准一群籍籍无名的城市边缘人,聆听他们内心的故事,记录他们内心的痛楚,为那些飘零在社会底层的被侮辱与被损害者发声立言。这大概是北京这场长达三年的教育平权运动留下的唯一影像。向他致敬!

2016.5.21:52改毕

转自:批评者

 

本文发布在 公民评论. 收藏 永久链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