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千帆:“发展”首先是人的发展

张千帆

三十年来,中国改革一直围绕着“经济发展”这根主轴。在经济决定论的思维指导下,我们不假思索地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划等号。然而,今年冬天北京挥之不去的浓雾重霾足以表明,这个等号是不成立的。在经济主义的“发展”思维产生了昭然若揭的后果却依然甚嚣尘上的今天,我们不能不反思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如果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而不单纯是为了达到某个GDP或人均收入数字,那么我们必须重新思考一些人类生活的基本常识:作为人,我们究竟需要什么?作为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我们需要政府做什么?

经济主义发展思维不仅使政府疏于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等本职工作,而且使官员直接插手经济,扭曲市场规律并增加寻租成本。要恢复适合健康生存的自然环境,必须扭转经济主义发展思维,让政府退出微观经济干预。人民并不需要政府帮他们挣钱,如此“帮助”必然蜕化为官与民争利;人民需要的是政府帮助他们治理市场交易过程中产生的后遗症,积极防治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隐患。

作为人,我们还需要适当的教育。毫无疑问,现代公民的培养离不开基础教育;一个健全心智的人必须具备人文、数理和伦理方面的基本知识,才能在现代社会中生存并竞争。一个健康繁荣的社会是由一个个具备现代知识的健康个体组成的,其中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特长、爱好和能力做出自己的独特贡献并实现自我的价值。然而,各人家境不同,许多家庭未必有能力让自己的孩子获得适当的教育机会。为了让每一个人都得以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并获得平等竞争的机会,国家有义务为所有儿童提供免费和大致平等的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每一个家庭的义务,更是政府的义务。如果政府不能提供适当的教育机会,致使相当一部分儿童不能成长为合格的现代公民,那就是政府的失职。

尤其是,教育部门必须主动退出教育垄断,让中国教育回归独立与自由发展。政府有义务提供但没有权利垄断教育。事实上,行政垄断与歧视正是造成中国高等教育资源匮乏的制度根源。就和政府不能包办经济一样,政府也不得包办教育;如果说计划经济必然造成物质贫困,那么计划体制下的教育必然造成教育和思想贫困。要营造一个健康繁荣的教育体制,就和营造健康繁荣的市场体制一样,政府需要将自己的定位从全盘垄断转变为适度监管,允许民营力量进入教育领域并和公立教育平等竞争。

一个人所需要的还有很多,不过正常的生存和教育环境是其最基本的需求。只有满足这些基本需求的改革才是良性的,才是值得我们追求的。良性的改革必须以人为本,以人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为基本导向。经济只是人类生活的一个方面,既不能代表人类生活的全部,更不能无限夸大并以此摧毁人类生存的其他条件。因此,单方面追求“经济发展”的改革目标显然是错误的。事实上,即便经济发展也用不着政府直接插手,过度干预只能为寻租与腐败创造机会。中国改革走到今天,一定要从人性的需求出发进行一次彻底的反思,扭转经济主义发展思维,让政府退出微观经济干预和全盘教育垄断,并担当起教育平等、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本来应当承担的职能。

归根结底,“发展”是人的发展。对于改革方向与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中国还需要一次思想解放的大讨论。

本文发布在 公民评论. 收藏 永久链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