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宏庆:庆安枪声的中国政治喻象

东北偏远小县城庆安,在2015年5月2日之前默默无闻。但随着当日中午12时40分左右从庆安火车站候车室里传出的一声枪响,该县成为举国关注的焦点。

在枪声中倒地身亡的徐纯合是庆安当地45岁的普通农民,开枪的是庆安火车站派出所一名警察。从理论上说,如何正确认识这个事情并不难,只需查清三个问题:警民因何发生冲突?警察在什么情形下开的枪?警察开枪行为有无不当?

但在中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中,本来简单的问题也变得无比复杂。事发两周来,舆论沸腾,民情激愤,真相却始终难求。议题则从“警察开枪”逐渐延伸到中国社会治理的诸多问题,如“上访与维稳”“精英与民粹”“权力与腐败”等等,议题的扩展反过来又进一步增加了对事件本身认识的难度,并加剧了社会群体意识的分裂。

中国是全世界枪支管控最严的国家之一,遇到大型活动、盛会,甚至连菜刀等都要实名制购买,民间更休提拥有枪支。所以,开枪在中国的意味非常深远,民间涉枪就是特大案件,而警方开枪则意味着国家“正义力量”对犯罪分子的镇压。但这种观念近年来不断被冲击,诸多媒体曝光的警察滥用暴力、任意开枪的血淋淋案例提醒着人们:当权力失去约束,枪口对准的可能不一定就是真正的犯罪分子,而且受害的可以是任何一个普通公民。

这种危机感,加上近两年来公权力不断强化社会管控导致的民间对立情绪,最终使得庆安火车站的枪响变成了一声集结令,一场声势浩大针对警察、针对公权力的质疑就此开始。这场质疑最大的优势在于,基于人命关天的案件、基于人文情怀,民众能最大限度被团结,而公权力的还击则会因自身的道德弱势而相对无力、苍白。

十多天来,庆安枪击案经历了数轮舆情反转,徐纯合从最初官方媒体报道的“歹徒”,变成网络上广为流传的“访民”,日前又在某媒体挖掘下据称“无上访史”;新华社则从5月3日“新华社记者看到了枪击现场的监控录像”的报道,转变为5月9日“追问庆安枪案:公布录像,真相别总靠倒逼”的评论,堂堂一国中央通讯社,一周内态度如此迥异,足以作为研究中国新闻传播的典型案例。

庆安当地官员更是真正见识了网络的力量。案发后代表黑龙江省市领导去慰问开枪民警的庆安副县长董国生被曝光年龄、学历造假,其妻在政府机构“吃空饷”,纪委随后介入,董国生目前已被停职。但董国生不过是“躺枪”的第一个当地官员,涉及到该县更多官员的各种举报正在源源不断被曝光,庆安从一个过去几乎不为人所知,瞬间变成一个全国公众眼中最黑暗、最腐败的地方。

汹涌的舆情之下,5月12日,中央的态度终于在案发十天后姗姗迟来——还是新华社,报道称“记者从公安部获悉”:公安部铁路公安局工作组已经赶赴庆安开展调查处置等工作,对民警是否属于依法开枪情况的调查认定需要一个过程,调查结果将尽快对外公布。

这一来自公安部的消息让民愤平息不小,但民间疑虑仍存,质疑公安部“自己人查自己人”,担忧案件最终处理不明不白。

回顾庆安枪击案,真相如雾里看花,各方自说自话。当地警方坚称开枪实属必要,但始终不公开监控录像;民间活跃人士深入当地调查,并自费高价收购了片段由现场目击者拍摄的视频,但也无法还原整个事发过程;前往当地采访的媒体通过有限的当事人采访,试图拼凑出“真相”,但往往隔天的报道就以“更新”或“后续报道”,自我否定一些所谓的“事实”。

在碎片化的信息与不完整的事实面前,每个人都各取所需:有人看到的是一个公民被开枪打死,却真相难寻;有人则发现死者生前“好酒、懒惰”;有人追问“为啥阻拦不让上车,从而引发纠纷”;也有人说“面对掏枪的警察居然不退缩,是自己找死”……

我可以断言,即便公安部的调查结果出炉,甚至现场监控录像真的得以完整公布,这场警察开枪引发的舆论争议仍不会终结,已经分裂的中国社会各界更不会就此真正达成共识,正如“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庆安枪击案,每个人都只会相信他/她所愿意相信的真相。

从这个意义而言,庆安枪击案包含一个对中国社会的巨大隐喻,社会的分裂,公信力的丧失,国家治理的失败,全在其中。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作者为中国法律媒体人)

转自:http://m.ftchinese.com/story/001062028?ccode=2G158001&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本文发布在 公民评论. 收藏 永久链接.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