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文化造就了崇尚火和太阳的彝人,他们的性格如火一般热烈。彝人耿直,即使生活困顿,亦从不在乎金钱,有朋自远方来,他们都热情招待。我这次走访,深切感受到彝人的热情,所到之处,家家户户都拿出平日不舍得吃的食物。那位辛劳挖草药的老婆婆也要杀鸡款待,我只能活用兵书:“三十六计——走为上”。有户素昧平生的人家,甚至专门为我宰了只小猪。
由于普遍贫困失学,让我感触最深的是遍地文盲,即使读过几年书的人也难于沟通。究其原因也不难理解。试问:在汉族地区学过多年英语的乡村学生,有几成能用英语与人沟通?而在彝族山区,很多小学教师常用彝语讲课。我让其中一个正在读四年级的小学生把他自己学校的全称写下来,总共11个字,竟有6个错别字。
有些孩子的穿着不太破旧,是因为五月下旬和六月初,有西昌爱心人士到此捐赠衣物。民间公益力量已先行,这点是令人欣慰的,同时,期望地方政府能有所作为。倘若说有400多名留守儿童,这数量倒是见怪不怪;但400多名适龄失学儿童聚集在如此狭小的区域,却令人触目惊心!
有位长期关注公益的朋友说:“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颗珍珠,封存太久就暗淡了。当看到别人捧出珍珠,不禁暗自思忖‘我也有’,便跟着掏出自己的。每个人都捧出心底的珍珠,擦亮它,璀璨它,整个世界就被点亮了!”公益从你我做起,从点滴做起。
马产平,一个距离西昌市仅50公里的地方,却是中国最荒蛮的地区之一。它隐匿在大凉山深处,近30年来,接纳了数千名从周边区县迁移过来的彝族移民。这些移民不被马产平当地政府认可,户口无法迁入,从而成为没有身份的黑户。他们是被遗忘的人群、没有身份的群落。
马产平的彝族黑户散居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群山里,没有政府行政村的管理和救助,用他们自己的话说:“靠天吃饭,饿死也没人管”。没有路,从山下玉马山村六组徒步爬山路,正常气候下需两小时才能到达马产平。马是唯一的交通工具,但山路崎岖,马匹只能用作驮重物的工具。
山民阿育说加翻出层层包裹的过期身份证。1988年,他举家辗转从喜德县搬到攀枝花附近的山区以采药为生。1994年,当地政府勒令他搬迁,否则烧掉房子。最后他不得不搬到无人管理的马产平。他的户籍早已无从查找,他家有7个儿女,均为黑户。
62岁的阿的苏比师范毕业后当了14年小学教师,1991年10月因超生被开除公职。他和妻子海来阿果都没有户口。山下村子与他同龄的老人每月可以领到65元低保,而住在马产平的老人即便在原籍有户口,也享受不到任何养老、医保福利。
马产平每户人家有3至9个孩子,适龄儿童的失学是最令人堪忧的。受限于户口、经济、路程等因素,目前正在山下玉马山村小学上学的孩子只有5个。很多孩子到了14岁就到外地去打工,在家务农的也很早结婚、育儿,又产生下一代“小文盲”、“小黑户”。
据记者挨家挨户实地统计,马产平7至14岁的适龄失学儿童共计463名。整个马产平,会写汉字的人不超过10个。
孩子们的成长环境毫无保障。女孩阿育伍伎在狭窄的山路上被迎面奔来的马撞落,滑下3米多的土坡后受伤。妈妈刚帮她擦洗完腹部的伤口,并用纸贴着脸上的创伤止血。
这里超生情况严重。吉克尔呷今年2岁,是父母的第9个孩子。其父吉克伍来已60岁,其母马海伍呷58岁。
吉克伍来的9个孩子中,年龄分别为14、16、23、25、35岁的5个儿女都在山东潍坊打工。孩子们没读过书,只能干体力活,自己够吃就不错了,并不能给家里什么补贴。目前,吉克伍来与妻子、4个未成年的孩子、儿媳妇及未满周岁的孙子共8口人一同生活。
12岁女孩阿玉吉吉(左边红衣)是马产平仅有的5名入学儿童之一,她借用邻居女孩的户口,在山下小学读一年级。每天上学往返要走6小时山路,由于干咽不下家里给准备的午饭——土豆,她通常早晨7点吃完饭,一直到傍晚6点回家才吃第二顿饭。
吉克木呷有9个孩子,4个14岁以上的出去打工了。夫妻俩连同85岁的老母亲共12口人,都没户口,也没钱回原籍打听户口的事情。今年干旱,他播种了30斤苞谷种子,预计只能收成3斤。
马产平位于四川省凉山州冕宁县沙坝镇玉马山村(距州府西昌仅50多公里),近30年来,从周边喜德县、金阳县、昭觉县、美姑县、雷波县等地陆续迁来一批批移民。据当地彝族山民估算,现在马产平约有700多户,合4000多口人,其中大约半数没户口,即使在迁出地原籍本来有户口的移民,定居马产平后也不被当地政府承认,办不了新户口,享受不到任何养老、医疗保险等福利,变成黑户。曾经,凉山州17个县市的彝区农户,每户均获政府发放的板凳3个,当地称为“板凳工程”,但马产平的黑户就连这一丁点儿“福利”也得不到。他们是被遗忘的人群、没有身份的群落。
马产平的彝族黑户散居在群山里:没有政府行政村的管理和救助,用他们自己的话说:“靠天吃饭,饿死也没人管”。没有路,从山下玉马山村六组徒步爬山路,正常气候下需两小时才能到达马产平(马是唯一的交通工具,但山路崎岖,马匹只能用作驮重物的工具);没有水,只能到山涧去背,枯水期则要到更远的地方去背饮用水,来回要爬半小时山路;没有电,晚上只能点油灯,经济稍宽裕的人家用太阳能电池板,也因电压低,用不了大件的家用电器。
马产平海拔2150多米,每户有4至30亩不等的贫瘠山地,只能种洋芋(土豆)、苞谷(玉米)、苦荞麦等作物。常年缺水,从去年9月至今年6月初,没下过像样的大雨。有户山民播种了30斤苞谷种子,预计只能收成3斤!有的山民在第一茬作物枯死后,再次播种,一切只能祈求上苍。蔬菜只有一种叫“酸菜”的,每年8月播种,11月收成后晒干,存在屋内梁上供整年食用,2.4元一斤的大米还不是每家每户都吃得起!
我与来此拍纪录片的成导演,花数天时间各处走访,分头统计并拍摄了马产平7至14岁的适龄失学儿童,共计463名,虽不排除个别家长想送孩子入学,虚报年龄,但即便如此,适龄失学儿童绝对在400名以上。马产平每户人家有3至9个孩子,适龄儿童的失学是最令人堪忧的。受限于户口、经济、路程等因素,目前正在山下玉马山村小学上学的孩子只有5个。很多孩子到了14岁就到外地去打工,在家务农的也很早结婚、育儿,又产生下一代“小文盲”、“小黑户”,如此往复循环,仿佛打不破的魔咒。据向导介绍:马产平会写汉字的人不超过10个,会写本民族彝文的人不超过50个,好些曾经读过几年小学的也只会简单的对话,书写水平较差。
彝族自古就有“分支仪式”,当部落发展到一定规模,就要“分支”成为不同的小部落,四处迁徙,寻找适合生存的新地域。我先后三次,共计在马产平待了10天,走访过的人中,90%搬迁的缘由同出一辙:“累得很,很恼火,吃不饱。”他们的原籍山区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多雨、冬天下雹子,无法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于是陆续辗转搬迁到自然条件相对好点的马产平落户。搬迁时没意识到如今是有户籍制度的,待到近年回原籍欲补办手续,早已查找不到记录了,所以造就了大批黑户。
【阿玉阿合】45岁的阿玉阿合从原籍昭觉县搬迁到马产平已有15年,全家都没有户口。他两年前患了心脏病,令颈部和手腕多处动脉血管异常跳动;气喘、无力,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他每次用凉水冲服2瓶注射用青霉素钾,说喝了感觉舒服些。我在整理图片时,赫然发现药瓶上印着“兽用”两字!阿玉阿合的女儿阿玉吉吉今年12岁,借用邻居女孩的户口到山下的学校读书。每天往返要走6小时山路,由于干咽不下家里给准备的午饭——土豆,通常早晨7点吃完饭,到傍晚6点到家才吃第二顿饭。
【的日字坡】的日字坡今年70岁,22年前搬到马产平,因由是大儿子的对象不愿嫁到自然环境恶劣的昭觉县高海拔山区。老人当年曾是老家的村支书,搬到马产平两、三年后得了场怪病,成了哑巴,还患腿疾,行动不便。的日字坡的老伴吉乃呷呷今年65岁,年老体弱无法耕种,仅靠上山挖药材挣生活费。老两口都没户口,据说3个孩子10年前花了一笔钱在外地买了户口,现在分了家,各自居住。
【吉克木呷】吉克木呷于2002年从昭觉县搬到马产平,花21000元买了一间土坯房和8、9亩山地。其中:3000元是积蓄、另3000元是出售老家房子和山地所得;向亲戚借了15000元,三年后还了10000元,至今尚欠亲戚5000元。他家有9个孩子,夫妻俩连同85岁的老母亲共12口人,都没户口,也没钱回原籍打听户口的事情。4个14岁以上的孩子都出去打工了,孩子们没读过书,只能干体力活,自己够吃就不错了,其中有两个孩子去年底回家分别带回500和1000元。今年干旱,他播种了30斤苞谷种子,预计只能收成3斤。
【吉克伍来】 吉克伍来原籍在昭觉县山区,由于连年暴雨,种地吃不饱,1987年他搬到普格县山区住了15年。由于被当地人欺负,被迫再度搬迁,于2002年到马产平落户。吉克伍来有9个孩子,5个年龄分别为14、16、23、25、35岁的儿女都同在山东潍坊打工。目前与妻子、4个未成年的孩子、儿媳妇及未满周岁的孙子共8口人一同生活。
【阿的苏比】 62岁的阿的苏比师范毕业后当了14年小学教师,1991年10月因超生被开除公职。随即搬到冕宁县河里乡,1997年搬至黄水塘。1999年搬来马产平,用5000元积蓄购置了土坯房一间、山地30亩。他家的5个儿女在外地打工,因贫穷,包括33岁的长女在内的5个成年儿女都没结婚。最小的孩子在家,没钱读书。其妻海来阿果前一天因头痛、胃疼、腰酸到漫水湾医院看病,钱不够,没开药。他们一家8口人俱为黑户。
【有关户籍问题,公安部门给出的回应】
有关户籍事宜,我特地咨询过公安部门相关人士。得到如下回复:
数量如此庞大的群体聚居在马产平多年已成为客观事实。当地政府应当尽快评估是否需要为之成立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管理组织,以便对其实施适当有效的行政管理。
如果评估的结果是需要为之成立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管理组织,则可以预先做好下列工作:
1、了解山下的原住民对马产平移民的存在及土地归属权是否有异议?是否曾经发生过冲突(为此我专门找到在山下玉马山村六组当了32年队长、有较高个人威信的马志清老人。马志清老人亲眼见证了马产平三十多年来的变迁。他说:“住在马产平山上的人,都是后来从外地搬过来的。他们守规矩,从来不会惹事。”后经多处走访还了解到,马产平移民的房屋、土地都是向原住民购买的。没有发生过私自占据原住民房屋、土地的事。这几十年来,原住民和新移民间没有发生过土地归属权等争议。)
2、当地政府应当协助无户口的移民解决户口问题。
3、对于已有外地户口但居住在马产平的移民,应当以自愿为原则,允许这部分人把户口迁到居住地,以便就地统一管理。
4、当地的“社会工作委员会”或类似机构应当督促、指导地方公安、民政、教育等相关部门积极开展日常行政管理工作。
【作者声明】 由于语言不通,超过一半的文字采访,都是在汉语水平有限的当地陪同人员的协助下进行的。虽然全程都录了音,但由于沟通困难仍然存在,些许纰漏在所难免。特别是马产平的实际人数,本人只能综合多人的说法取其约数。由此导致的可能误解,并非本人原意。
来源:腾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