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中筠论五四

我从不讳言自己一向是新文化运动精神的捍卫者。现在不想重复历来关于“西化”与“传统”之争。只想就当前来自两方面的否定“五四”精神的论点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其一,认为“五四”运动反传统过分,甚至把当时的非孔与文革的“批林批孔”相提并论。把“文革”浩劫后的文化断裂归咎于“五四”的反传统。此说主要发源于海外华人学者,近年来也颇盛行于内地。

其二,认为“五四”受法国革命影响太大,而没有引进英美模式的渐近改良,使激进思想占上风,终于导向追随苏俄十月革命的暴力模式,以致我们现在还承其弊。这一派还认为文化改造并非中国的关键问题,关键是要建立宪政、民主制度,“五四”健将们致力文化革新是重点错了。照此逻辑,等于是把后来妨碍我国走向民主宪政之障碍归咎于五四运动。

当前影响较大的观点是第一种,所以本文也着重讨论第一种:

一、决不能把“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革”相提并论

由于“五四”期间有人提出过“打倒孔家店”,流传至今,把这句话概括为新文化运动的“口号”,这本已是极端简单化的以偏概全,又与五十多年后的“批林批孔”运动相附会,人云亦云,似乎“五四”应为后来的“文革”负责的罪名就成立了。其实这是经不起认真分析的。

第一,主要力量。“五四”的主要代表人物都是身受传统文化的浸淫,有很深的旧文化底蕴的饱学之士,决非盲目的批判和扬弃。在这个高度上,他们对外来文化就有判断力,知道如何取其精华。另外,他们是一批手无寸铁的读书人,无权无势,完全是凭着自己的智慧、良知和对民族社会的责任感。而他们的对立面是强大的政治、军事权力,和全社会的顽固习惯势力,因此需要大声疾呼,有一些语言比较激烈也不足怪。

第二,方向。五四运动反传统的方向是向前进的。当时为什么要反传统?因为顽固的旧礼教、僵化的思想和习惯势力如果不打破的话,新思想进不来,制度改革无从谈起,民族无法新生。今天我们可以从容不迫地来研究儒学,可以有各种诠释和理解。但是不应忘记,几千年的皇权专制是以孔孟之道为说辞的,种种罪恶也假此以行。前面提到,晚清的仁人志士已经意识到文化革新的必要性,“五四”只是代表一个高潮,成为“新文化”的符号,其方向是向科学和民主推进。

第三,客观效果。如果尊重客观事实的话,应该承认,整个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化并没有断裂,而且无论是在道德伦理上还是在各个领域的建设中都有中西优势互补的成果。我国现代教育文化、新闻、出版、实业,包括前几年举行百年校庆的许多著名中学和名牌大学,都奠基于那个时期。近年来关于20世纪上半年的文化、人物的研究和介绍方兴未艾,是大好事。那一代人所体现的人格、精神和学养以及他们对中华民族振兴的贡献,是存亡继绝而不是断裂。特别是那一代知识分子都经受了抗日战争的考验。以西南联大为代表(当然绝不止西南联大),在民族危亡之际,他们发扬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天下兴旺、匹夫有责”。从相当优越的生活条件跌到最底层,贫病交加,依然弦歌不辍,在艰苦卓绝之中坚持下来了,而且那个时候最出成果、最出人才,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道德的最高境界:“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同时又体现了新的民主、科学精神。他们这一代或两代知识分子,都经历过“五四”的洗礼,应该就是五四运动的产物和继承者。文化断裂了吗?如果在文化上沿着那样一条道路走下去,我们也许不至于陷入今天的困境。

第四,追求真理的言论空间。“五四”前后的思想辩论是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可以说是在春秋战国之后最大范围的百家争鸣,没有外力的压制,也没有什么权威来“定于一尊”。它所起的作用就是打破迷信,解放思想,使其他选择都成为可以想象的。所以上世纪20~40年代复古与疑古,尊孔与非孔并存,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思潮都在中国的思想舞台上发出过声音,各有代表人物,包括自由主义、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民粹主义、乃至法西斯主义(即国家社会主义)……只不过有的只是昙花一现,有的则影响深远。

所以我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就是一场启蒙运动,其对象是上面的专制主义和下面的奴隶主义,作用是解放思想。“五四”精神概括起来就是承载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知识分子吸取外来文化之精华,以振兴我中华。

反观“文革”的“批林批孔”,在上述几个方面都是完全相反的。

首先,主要力量。“文革”是最高掌权者发动,服务于高层的权力斗争,是政治斗争甚至是政治阴谋的工具,全民被迫盲目追随,谁也不知道孔子和林彪有何关联。这是一场悲剧和闹剧,与“五四”的反传统风马牛不相及。

第二,方向。是进一步走向专制。“文革”本身一头是高度集权,另一头是被剥去理性的群氓,上下结合声势浩大的造神运动。“批儒扬法”,树立的是秦始皇,宣扬“百代都行秦法制”。有一则我亲历的故事,类似“黑色幽默”:“批林批孔”初期,张良是被认为“反动”的,因为他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势力”曾企图刺杀代表“先进的法家”的秦始皇。我一位同事因工作于此时出国,过了8个月他回国后发现在统一的宣传口径中张良变成了“好人”,因为他辅佐刘邦有功,而刘邦,当然还有吕后,是被肯定的“先进势力”。他惑然不解,问我怎么回事。我说:在你出国期间张良的思想改造好了!总之,那场荒谬的运动不是解放思想而是高度禁锢,反科学而归愚昧,反民主而强化专制,而且“在一切领域内实行专政”。与“五四”精神百分之百背道而驰。

第三,客观效果。那才是真正的文化的断裂,在“与一切传统决裂”的口号下,不论中国的、西洋的、苏东的、古今中外所有新旧文化都被否定,只剩下一部“红宝书”,“八个样板戏”。一代人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机会,已经学到的文化则进行“去文化化”的清洗。历史完全被隔断。但是也不是完全“断裂”,继承的是皇权专制中最黑暗、最残酷的糟粕,国民性中最恶的劣根性得到张扬。“文革”使一代人受害,而“五四”使几代人受益。我们今天如果还有不绝如缕的新文化的一线传承,还是受益于“五四”前后的那几代人。“上山下乡”之后有幸重新上大学的一代人,赶上了受业于劫后余生硕果仅存的老先生们,应该体会最深。

第四,追求真理的言论空间。与“五四”时代的百家争鸣相反,“文革”时期思想专制和文字狱达到空前的程度(希望是“绝后”),一言丧命,屡见不鲜。这是许多人记忆犹新的,不必赘言。如果没有70年代末那场关于真理标准的辩论,我国后来的三十年改革将无法启动,所以那场辩论应该可以算一次“再启蒙”。

因此,“五四”的反传统与“文革”的批林批孔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反的,根本不可相提并论。

本文选自资中筠自选集之《士人风骨》

 

本文发布在 时政博览. 收藏 永久链接.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