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中:回乡过年(二)——团圆的辛酸

新生代编者按:

今年春节之后,一篇博士返乡笔记引来无数热议,人们纷纷感叹,我们的家乡怎么了?在你来我往的争论中,却极少听到2亿多外出打工者的声音。对于现在这一代打工的人来说,在农村长大,切身经历了这些变化。本系列文章是根据一批工友的讨论整理而得,本文是第二篇。该系列文章一不是高大上的论证,二不是数据详实的调研,三不作“无病呻吟”,唯求展现我们眼里的故乡,展现打工人自己的思考。

农民工留守儿童

1

海哥的孩子这个年头刚好两岁了。自从女儿出生之后,他就一直在深圳打工,养家、供房,支撑着整个家庭。每年春节在家短暂的并不消除他和女儿之间的隔阂,也不能消减他对家庭的愧疚。“我一直比较内疚的是没有尽到自己的家庭责任,我老婆说感觉有你没你都一样,感觉很累。”

这样的辛酸,让新年难得的团聚变得沉重。这当然并不是海哥一个人的辛酸,2.6亿的农民工,当我们远离家乡,谁会没有这样的辛酸呢?父母、丈夫、妻子、儿女,每一个原本应该团聚在一块儿的家都或多多少地被撕裂,支离破碎。思念、纠结、愧疚、牵挂,这样的感受也是我们多少人共同的经历!

但伤感之余,我们想要追问: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时代悲剧?

有人说,是我自己太无能,不能把妻儿父母带在身边来照顾他们,并因此觉得愧疚,对不起他们。但我们中的大部分人,真的是没有努力呢?为了养家,我们可以忍受不停的加班每天工作十二个小时,我们可以忍受节衣缩食吃最便宜的快餐,我们可以忍受一年到头也就买那么两件衣服,我们可以忍受住在狭小的出租屋,我们不会去大吃大喝赌博旅游。作为一个普通的劳动者,我们其实已经做到了我们所能做到的一切!

可即便如此,我们还是不能尽到做儿女的孝心和为人父母的责任。有人会说,这么说到底你还是太普通,你要是能成为社会成功人士,你要是能当上老板,那不就不会这样了吗?

一个时代的好坏,从来都不能以处在金字塔尖的少数人的生活状况为评价的依据,因为这些人从来都是极少数,即便是最贫穷的社会里也总会有些人过上奢华的生活,而他们的富足正是以大多数人的贫穷为代价的。一个社会的文明和进步程度,是要看大多数人生活的怎么样,是要看哪怕是最贫穷的人,他们是否能过上一种有尊严的生活。

因此,当我们大部分普通的劳动者在付出我们的辛劳之后,倘若连最基本的家庭团聚都做不到,那只能说明这个社会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辜负了为之付出的百姓们、农民工们。

在正在召开的两会上,银行的行长们自称是弱势群体,企业家们也纷纷声称现在税负太重;每年的开春,各地的工厂就会谴责一番成本的上涨:首当其冲的便是劳动力成本的上涨。似乎在这个社会中,这些精英们都成了弱势群体、都成了被剥夺的一方,拿到谁才是强势群体呢?难道是处于底层的农民工吗?

再一次,我们的农民工在这样的两会上失语,当每个群体都在聚光灯强调自己过的很艰苦的时候,其实生活最艰难的农民工却连这样诉苦的机会都没有。而失语的背后,则是利益格局的分化,权贵精英们不仅在财富上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地位,同时在政治和话语权上同样处在垄断的位置。当富豪们担心自己财富缩水,当城市的政府埋怨自己财政紧张的时候,而真正为这个社会创造财富的劳动者们,却被抛弃到一个偏僻的角落里,继续着自己蚂蚁般卑微的生活,连生存都在挣扎,遑论发展。

我们的社会是由亿万普通百姓组成的,其中的大部分中面临同样的苦痛。正像海哥那样,自己辛苦工作却依然还要心怀愧疚。无法和自己的家人团聚,无法把孩子带在身边,所缺失的不仅是亲情,还有贫穷的代际传递:无法接受到更好的教育、无法在职业准备上获得公平的对待、也就几乎注定了在未来的职业竞争处于劣势地位,贫穷也将会因此而代代相传。因此,留守儿童的问题绝不仅仅只是亲情的缺失、不健全的心理,更是从一个层面影射到社会的畸形发展以及未来更加深刻的代际贫困——富者恒富、贫者恒贫!团聚的辛酸,从改革开放以来,年复一年在最温情的时刻上演。

在我们亏欠家人的背后,是时代发展对我们的亏欠。但我们从来都不能指望去乞求怜悯从而得到什么,“我们的幸福和权利,要靠我们自己去争取。”工人的团结,于工人自身来说,是从根本上避免“辛酸团聚”的根本之途;于整个社会来说,乃是推动走向真正公平富裕民主自由社会的立基之本!

本文发布在 时政博览. 收藏 永久链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