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逼走了公开财产的官员范松青?

/吴龙贵

今年2月4日,范松青因年龄问题辞去广州市政协副秘书长之职。2013年,因提出财产公开提案,主动公开个人财产状况,范松青成为媒体关注焦点。两年后,范松青谈及此事时表示,“要说没有压力,总有或多或少,有形无形压力。过去,同事之间很亲密、友好的关系,慢慢敬而远之。他们怕受到我的影响,盯着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南方都市报》2月5日)

恐怕连范松青自己都没有想到,公开个人财产状况所获得的评价和反馈会是这样的天差地别。从舆论看来,官员财产公开制度是反腐利器的共识虽已达成,但在公职人员群体中却并未获得广泛认同,阻力颇大。在这样的现实下,主动公开个人财产状况的范松青就是一条改革的“鲶鱼”,既具有示范意义,也具有榜样价值,能够带动更多人跟进。在当时,许多网友都在呼唤,希望出现更多个“范松青”。

然而在同事的眼中,范松青则更像一个不按套路出牌的人。“同事之间很亲密、友好的关系,慢慢敬而远之”,说起来轻描淡写,但背后的排斥和敌意却是显而易见的。要知道,外界的评价无论怎么样的不吝溢美之词,事实上都对范松青的生活影响甚微,但同事之间的冷眼与疏离,却无时无刻地不在发生着微妙的作用。

陷入困境的,显然不仅仅是范松青。2012年,时任常德市汉寿县政法委副书记的张天成“应网友之邀”,网上公布了家庭财产。虽然张天成屡次强调“这只是个人行为”,但依然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说他是自我炒作“出风头”,有人无法理解,“你一个稳当人,怎么干出这种开先河的事情来”,更有身边的领导担心此事会为当地带来不利影响。在公众眼中的“先行者”,成了官场上的异类。

范松青和张天成的遭遇,其实就是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官员财产信息公开制度的价值人人都知道,但如果这一制度并未成为一种刚性的要求,那么大多数官员就会选择不公开,并将此默认为一种行为规则,而个别官员公开个人财产信息的举动,就相当于破坏了潜规则,打破了固有的平衡,对他人的利益构成了侵犯,自然就有了被“驱逐”的危险。虽然这种“驱逐”还不至于上升到被官场淘汰的地步,但来自官僚体系的不解、嘲讽和孤立,却会构成一种强大的环境压力,让“先行者”无所适从。在某种意义上,公众和舆论所给予的评价有多高,那么他们所承受的压力就有多大。

更值得警惕的是,官场中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还会带来一种反向示范效应。经常被提及的一个反腐议题是:财产公开是自证清白的最好办法,但为什么许多公务员一边抱怨收入低、待遇差,一边又反对公开呢?不是不想公开,而是公开的成本太高、风险太大。不公开,无非只是“沉默的大多数”中的一个,而一旦公开,就有可能成为挑战现有秩序的“出头鸟”,哪一种选择更显明智,一目了然。

此题何解?唯有尽快推行和落实官员财产公开制度,使之成为一种行为准则。换言之,官员财产公开不能指望自下而上的个体突破和道德自觉,而应是自上而下式的制度构建。一个人的公开,虽然极具观赏价值,但因为是特例,反而容易让“不公开”显得理所当然。说到底,官员财产公开并不是一个很高的道德要求,而是一种已经被多方证明了的行政伦理底线。

2015-02-10每人娱

本文发布在 公民评论. 收藏 永久链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