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编者按:
公益慈善组织如何与企业在公益上有机对接?双方情投意合地“
这可能是当今公益慈善组织共同思考并困惑的一个问题。
若从光谱(Spectrum)的角度考虑,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台湾的企(企业)益(公益组织)合作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事实上,台湾的企益合作,除了普遍认同的“取之斯,用之斯”
在项目激励的近20年历程中,早已汇集、
事实上,几乎80%的公益组织曾与企业合作或曾接受过企业赞助,
无可讳言,企业的发展,无论是在技术、理论、人才,
因此,企业和公益组织,这两个无论是目的、
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切入作深入分析,台湾公益界似乎存在“
从宏观层面说,市场(企业)利益极大化的“纯理性”现象,
从微观层面着眼,社会精神、企业技能需要相容与相应。事实上,
无论是西方管理学者,还是企业、公益两方的经营者,
比如,企业可学习公益组织形态的弹性和态度上的利他精神,而公益
纵观台湾的公益组织和企业,举凡成功者,通常都有“
无论企益,都需要专业的经理人。
无论企益,专业的创意与企划都异常重要。
例如,台湾知名的旺旺集团,成立了5个基金会,
在我看来,“企益合作”或“企益一体”,
当然,台湾的企益合作并非总是坦途,公益组织难辞其咎。在台湾,
要解决上述问题,
2000年左右,台湾一批企业完成第一代向第二代的权力转移,
此外,由于台湾经济陷入两难困境(政治、商业转型等因素),
在目前的政策下,台湾的公益组织呈多元包容的特质,
(来源:慈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