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英国大宪章诞生800周年的纪念日。1215年6月15日,英格兰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文件《大宪章》问世,人类社会由此拉开了推倒专制、走向民主的历程。本文讲述了大宪章的起源与影响。
800年前的今天,英王约翰被迫签署《大宪章》,服从集体领导。
历史学家克罗齐曾说:“无分国别,人类历史都是自由的历史。”在人类历史上,有很多不起眼的细节决定了历史的走向,马镫就是最典型的一个细节。
马虽然很早就被人类驯化并用于战争,但在马镫出现之前,骑兵虽然有一定的速度优势,却没有太大的力量优势,因此只用于侦察、通信、小规模突击和骚扰。直到公元8世纪,骑兵在西方的战争中始终只是配角。
马镫从中国传到欧洲后,一支新型军队、乃至一种新的制度和社会结构诞生,这就是所谓的骑士时代。有了马镫,欧洲骑士迅速成为一支不可阻挡的力量,有200块钢板做成的盔甲和20万个小铁环联结而成的锁子甲保护,任何刀剑长矛箭镞都难伤害他们。这些马镫上的贵族武士不仅是力量和胜利的象征,也是自由和正义的旗帜。正是骑士和骑士精神不屈不挠的斗争,平民社会终于击败任性的王权,将权力这只野兽关入法律和文字的囚笼。
十字军骑士
传说公元5世纪的英格兰有一位国王叫亚瑟,他在罗马帝国瓦解后,率领圆桌骑士团统一不列颠群岛,被后人尊称为亚瑟王。据说圆桌骑士有128人。
所谓“圆桌”就是削去了棱角,也削去人与人之间的高低贵贱。人们无法考证传说的真实程度。虽然在如今的英国温切斯特城,仍可以看到这个所谓的“亚瑟王的圆桌”。但这个直径5.5米的“圆桌”其实是13世纪的遗物。
对英国来说,文字的历史不过1000年左右,亚瑟王完全是史前人物。或许“圆桌精神”其来有自,但至于骑士的出现则要晚得多。而如果没有马镫,是不可能出现骑士这个社会阶层的。
对欧洲来说,很少有其他发明像马镫那么简单,而在历史上起过那样关键的作用。马镫创造的新作战方式,在西欧造成一种新的社会形态:这个社会由骑士阶级的贵族统治,骑士们被赋予土地,使他们得以一种高度专门化的方法来专职于战争。这种马上贵族也因此形成一种独特的社会风尚,以及随之而来的文明形态和思想格局。
欧洲骑士制度最早起源于加洛林王朝的法兰克王国,后逐渐推行到欧洲各国。1066年的黑斯廷斯之战中,来自法国诺曼底的威廉公爵率领5000名诺曼骑兵,将英王哈罗德的撒克逊步兵打得一败涂地。
此战以后,马镫使骑士成为征服的象征。威廉成为英格兰国王后发布的第一条法令就是,臣服的盎格鲁—撒克逊有产者,不得拥有骑士的装备。
马镫产生骑士制度,国王通过这种制度,创造一个强大的贵族阶级,以此来巩固他对农民的权力;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骑士作为一种暴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王的权力。马镫所引发的征服文化中,最典型的骑士莫过于大名鼎鼎的“十字军”。
十字军东征作为一次全欧洲性的重大事件,几乎欧洲所有的阶级都为这一行动而疯狂。教皇为取得更多世俗权力而积极煽动,好斗好战的骑士们热烈响应,他们变卖家产踏上征途。
武力传教的十字军运动建立了一个文化意义上的欧洲,马札尔人、日耳曼人、意大利人、爱尔兰人、西班牙人、挪威人、芬兰人都被纳入了一个基督化的欧洲文化中。
基督教虽然起源于亚洲(中东)而不是欧洲,但后来完全被西方化和欧洲化。在一个统一的基督教身份下,中世纪的欧洲其实是一个巨大的矛盾体,农民与贵族之间、贵族与君主之间、君主与教皇之间互相纠结的矛盾使欧洲社会危机重重,因此需要找到一个“出口”。就这样,穆斯林就被当作西方基督教世界的威胁和“假想敌”。
200年的十字军战争打通东西方沟通的血色通道,阿拉伯数字、火药、代数、帆船、航海罗盘、火药和棉纸在这一时期陆续传入欧洲,使欧洲的商业、银行和货币经济发生了一场革命,并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第一次萌芽。
大宪章的诞生
从人类文明的角度看,十字军东征最大的收获或许是“人权”的诞生。
1099年,十字军血洗耶路撒冷后,骑士们组织了自治性的耶路撒冷市政委员会。委员会明文要求,即使贵为国王,也必须服从耶路撒冷市政委员会的决议。
查理一世在十字军东征中死去,约翰成为英格兰国王,随后发起对法国的战争。1214年的布汶之役中,约翰战败,封建贵族乘机联合对国王不满的各方力量反对约翰王。第二年,封建贵族的骑士军队占领伦敦,挟持约翰王。
在强大压力下,约翰于6月15日签署《大宪章》,其中一条承认国王只是贵族“同等中的第一个”,没有更多的权力。大宪章中最为重要的条文是第六十一条,即所谓“安全法”。根据该条的规定,由25名贵族组成的委员会有权随时召开会议,具有否决国王命令的权力。
按照大宪章的精神,国家的权力就这样从国王手中转移到委员会手里,英国虽然保留国王,却走出了独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对权力的制约是史无前例的。“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判,或经国法判,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损害。”《大宪章》这样写道。
《大宪章》赋予贵族团体监督和约束国王的权利,其长期演进的结果便是议会主权的确立,并最终成为英国民主政体的源头。1258年,贵族骑士再次以武力逼迫反复无常的国王签署《牛津条约》,一个12人的委员会成为英国最高权力机构,并有权否定国王的决定和任命高级官员。
1265年,英国历史上第一次召开国会,贵族、教士、骑士和市民均有代表进入国会。经过3个世纪的反复斗争、较量、撕毁、再订、破坏和重建,在这种当时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没有的权力格局,君主立宪渐渐趋于定型。
1642年到1648年,由平民组成的“铁骑军”与国王军进行了长达8年的战争,最终人民将国王查理一世推上断头台,英国在短暂的共和革命和斯图亚特复辟后,1688年从荷兰请来了一位新国王威廉三世,这次没有流血的政变被称“光荣革命”。
作为这场革命的结果,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标志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正式确立。英国国王作为统治者基本上已被议会力量所驯服。
1763年,英国率先开始工业革命的伟大进程,商人出身的首相威廉•皮特将《大宪章》称为“英国宪法的《圣经》”。他在议会的演讲中,曾这样表达对个人财产权的敬畏:
即使是最穷的人,在他的寒舍里也敢于对抗国王的权威。风可以吹进这所房子,暴雨可以打进这所房子,房子甚至会在风雨中飘摇,但是英王不能踏进这所房子,他的千军万马不敢踏进这间烂了门槛的破房子。
宪政的起源
《大宪章》用拉丁文写成,后来被译为盎格鲁-诺曼语和英语,以方便贵族和平民都可以理解。大宪章来自这样一种想法:政府和社会、自由和权利,可以用文件加以组织起来,而这份文件得以生效的,不是某一个人、某一个枭雄、某一位皇帝,而是不变的文字。
《大宪章》的最重要价值在于,它以法律文件确立“驯服统治者”的政治原则,由此成为人类现代政治文明的源头。
当初,《大宪章》的墨迹未干,约翰王就背信弃义地撕毁大宪章,导致英国陷入内战。老天有眼,约翰在内战中一命呜呼,这使得《大宪章》得以重新稳固,新国王亨利一世当着骑士们的面,重新颁布 “亨利宪章”。
此后,大宪章这个权力的紧箍咒逐渐成为英国铁定的法律,国王已经很难将它完全推翻。有人统计,《大宪章》其后不断地被历代英格兰国王所确认,次数达32次。从1265年起,《大宪章》每年颁布两次,如此以来,它像“圣经”一样深深的烙印在每个英国人心里;人们把它视为一个贤明政府的福音,每当国王越轨,人们就会大喊“《大宪章》!”
2010年的电影《罗宾汉》(见上图剧照)对这段历史有真实的再现。片中,罗宾汉对骄横的约翰王有一段忠告:
如果你想要建立一个未来,就必须有一个坚实的基础,而这个国家的法律让国王恣意奴役人民,国王要求人民忠诚却不提供任何回报。我去过很多地方,我只知道,暴政只会带来毁灭,建立一个国家就像建立一座教堂,从下到上,只有赋予每个人以力量,你(国王)才会有力量。
民主绝不会从天而降。暴烈的权力争夺使理性的英国人逐渐领悟,暴力不能解决权力问题,只有适当的妥协与和解才有可能结束暴力,而权力是无法消灭的,但必须用法律将权力这个魔鬼关入魔瓶。
对英国来说,《大宪章》就是法治精神的基石,也成为人类宪政的起源。即使后来催生美国革命的《五月花公约》和《独立宣言》,其实也是大宪章和这种民主自由传统的背书和延续。美国的联邦宪法和各州宪法都包含有《大宪章》的思想。二战后,联合国正式通过《世界人权宣言》,其实就是一部“全人类的《大宪章》”。
节选自《历史的细节》,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4月出版。本文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