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辽宁日报在发起一场危险的战役

中国一份省级党委机关报——《辽宁日报》的一篇”调查性报道“近日引起了热议。在这篇名为《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的文章,是一封写给中国高校教师的公开信。纵观全文,不难发现作者撰写此文是经过精心准备和仔细考虑的。因为作者似乎为了证明结论的科学性,行文中时常流露出对“研究方法”的自信——比如“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听了近百堂专业课,整理近13万字的听课笔记。”

 这篇文章的结论也是精简有力。文章归纳出高校教师在课堂上三大问题:第一是缺乏理论认同;第二是缺乏政治认同;第三是缺乏情感认同。总结起来,就是“呲必中国 ”——大概就是上课必骂我党我国的意思。

 这篇“指责”高校文科教师的文章,自然引来了被指责对象们的回应。他们首先驳斥的,就是“研究方法”的问题。教师们试图用“专业主义”与辽宁日报说理,譬如抽样方法不科学,譬如调查要知情者同意(文中无任何直接引语和明确的被采访者)等等。甚至有新闻学院的老师表示这是“异地监督”——当局明令禁止却又多么令人熟悉的字眼。

 这种反驳其实没有用的。他愿意堆砌一些所谓的“研究方法”,表示一些所谓的“调查手段”,无非只是穿件干净衣服上街“干活”而已。如果你以为它只是为了和你讨论“调查性报道中的新闻专业主义问题”,那你就太天真了。为什么辽日异地监督毫无问题,南周却困难重重?

 而且这篇文章放出第二天,11月15日,《光明日报》刊出一篇“大学文科教师”——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与历史学院赵士兵的《“自干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践行者》。紧接着,新华网、人民网纷纷刊文呼应。甚至署名“国平”的文章《「呲必中国」不能成为课堂必备课》 都出现在中国青年网上。

 这绝不是辽宁日报自己闲得蛋疼刷存在感,这是一场合谋已久的战役。

 而这场战役的目的很简单:让大学文科老师不要总是批评我党我国。但事实上,这么做,是非常危险的。

 自己读本科时,系里有位老教授,学生中名声很大。一来爱好批评当局敢说感言,二来精于专业,讲课从不用讲义却能妙语连珠,典故也是信手拈来。不夸张地说,他的课堂上有一半的时间是在“抹黑”我党我国。但你以为他会掀起多大风浪?因为他不屑于点名,很多人都不会来。而且系里入党风潮在他的批评声中反而越发高涨——大学生不再是一张白纸可以随便画的无脑青年,他们清楚自己要什么。

 我不认为大学老师的职责仅仅是批评现状,但我绝不会支持封杀这种自由的行径。高唱赞歌,解决不了实际的问题。而揭开黑幕,可能也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但至少让学生知道国家和社会还有哪些不足。当然,大学老师不能止步于此,还应该进一步讨论如何解决不足,告诉学生国家和社会应该是怎样。可是,如果当局把一切的可能性都封杀掉的话,那么如何让学生建立起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在实践中找到最合理的建设中国的方式?

 不是一直说有道理自信和理论自信吗?

 而这种不信赖知识分子的做法,注定是要犯大错误的。可喜的,殷鉴不远,五六十年里,有太多的事实可以证明打击知识分子的后果。当然,狂妄者如毛,大概是认为知识分子是没用,可能举起手来痛打蛇七寸的当事者,都会觉得自己是对的吧。可是历史总会证明,没有知识分子的时代,总会走得慢很多,也艰难很多。

 我想问题的症结恐怕还在当局多年来的洗脑策略。当局一方面希望通过为各种各样的思想教育课来给学生“洗脑”——因为缺乏技巧的原因,这种洗脑变得刻板而僵硬——不仅牺牲了学生独立思考与批判能力,也没有收到令当局满意的效果(不然也就不会这也不准说那也不准说了)。而另一方面,这样的恶果又造成了不少学生对“呲必中国”的老师的追捧——因为他们无法判断真假好坏,很容易就被“带上路了”。

 当局想让人人成为傻子,又想傻子不被别人骗都跟着自己跑。可世上,哪有这么好的事?

易东东 / roadsideclub)

本文发布在 观点转载. 收藏 永久链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