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章润:政治认同和国家认同是两回事


编者按

2014年11月8日上午,大梅沙论坛之分论坛九在深圳举行。会议邀请《炎黄春秋》总编辑吴思、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雷颐、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何怀宏、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许章润、弘道书院院长姚中秋(笔名秋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研院院长高全喜等多位专家学者共济一堂,就“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进行深入探讨。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许纪霖主持。

会议主持人提出问题“儒家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业吗?”姚中秋作为第一位发言嘉宾回答说,儒家不仅有能力担当民族复兴大业的使命,而且是全面解决方案的唯一提供者(详见下文)。对此,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许章润提出不同看法。他认为,文化悲情已无存在必要,现今的各种学说都要为中国转型提出解决方案,但儒家回避为政治权力来源问题,以国家认同代替政治认同是在玩障眼法。

11月7日,首届大梅沙中国创新论坛在深圳大梅沙京基喜来登酒店开幕。论坛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为主题,邀请300多位国内外政、商、学界精英及智库专家进行对话。论坛共设置十个平行论坛分别就法治建设、反腐、特区创新、互联网创新、金融创新、混合所有制发展、科技创新等重大议题展开讨论。

大梅沙中国创新论坛,由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创立并主办,以深圳大梅沙作为永久会址。腾讯思享会现场特约报道。以下为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许章润发言实录:

文化悲情已无存在必要

许章润:对于无论怎样褒扬儒家学说,我都觉得是可以理解的,但这里面有一个文化心态的问题,即文化悲情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消除。从1949到1970年代都有这种文化悲情,与西方文明争高低,与其它文明争高低。这原本可以理解,但到了今天,我觉得应该有所弱化。一度文化要在被打压的绝境中求生存,所以那会导致为中国文明做烈士的想法,但现在没人打压了,这个文化悲情也没有必要了。并且秋风说,只有儒家文化才能有作用,这种文化独断的本身恰恰与多元时代要求开放的心胸、世界公平的话语恰恰是背道而驰的,所以我觉得不要说得这么独断。

所有学说都要为中国转型服务

中国走到今天,我们一切的言论、一切的思绪、一切的悲情可能都围绕一个问题而深化:就是一百多年的转型到了今天如何转下去?这可能是思考一切问题的关键所在。除了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问题,怎么让中国政治这种优良政体为转型助力,怎么通过未来两代人的努力,把它变成一个开放、多元的、人民共和的政体,也可以是其它的政体,这个方向是不可回避的。

儒家学说回避权力来源问题

所有的学说都要回答一个问题:政治权力的来源问题。到今天为止,儒家学说没有给出让人信服的回答。比如自由主义者还有一般人都要承认主权在民,政权为主,政府为客,民治以法,大概这样一个基本思路。所以政治权力的来源问题不能回避,而儒家恰恰在回避。如果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那么就要通过现实的政治制度安排来表征、彰显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当然最大的彰显就是让人民通过阶段化的、仪式性的授权来表征公民化身为选民,从而行使自己的、授权的主体功能,如果没有这条,谈不上主权在民。所以政府的周期性合法性,恰恰是通过授权而获得永久性、正当性的外在表征。如果没有这条,政体的优良性、正当性问题就没有得到解决。由此也牵涉到一个问题:作为当下中国任何一个有儒家思想的知识分子,如何对待世俗权力,如何构成他的道德立场,对他的人格都是巨大的考验。

政治认同与国家认同是两回事

我觉得关于这点秋风这几年做得不太好,因为和世俗权力拉得太近,这是考验君子人格的。知识分子、士大夫代表德,德位之争,我可以举个孔子牌位跟你抗争,身为大臣我秉持的是天地良心,因此不能把政治认同和国家认同完全混为一谈。政治认同是对权力的正当性认同,而国家认同对是民族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的认同,公民爱国和国民爱国是两回事。所以用政治认同掩盖国家认同,以国家认同代替政治认同是一个障眼法。

 据许章润/  腾讯思享会)

本文发布在 公民评论. 收藏 永久链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