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逸飛 :民主是塊熱豆腐

bkncn-20141004000713966-1004_05411_001_01p

最近,學者張維為一篇題為《當西方民主遇上中國實事求是》的文章在互聯網上流傳甚廣,該文以大量鮮活的例子證明西方向發展中國家推廣民主所帶來的慘痛教訓與災難性後果,得出西方民主並不具有普世價值,並以此為中國的政治道路打氣撐腰。聯繫到不久前上海學者蘇長和在《人民日報》刊發的一篇有關中美民主對比的論著,以及其他一些學者推出的類似文章。這些可以被認為是中國樹立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的具體作為。

這些不經意的文章,很可能正在開啟一個新時代。中國理論界、輿論界已經吹響了意識形態的「反攻集結號」,且表現更加專業——不再像從前只會一味情緒化地否定與批判西方主流價值觀,而是以一種平視甚至俯視的姿態看待西方,試圖以一種更加專業的方式解構西方意識形態的內核。

從學術的角度看,這是一個值得鼓勵的趨勢。中國的思想理論界需要建構自己的話語體系。為此,中國知識界準備了百數十年時間。從19世紀末期西方各種思潮大規模進入中國,到20世紀初期在中國大地上風雲激盪,數代中國人都在經歷持續的「頭腦風暴」,體驗了興奮、欣喜、失望、絕望、希望,個中滋味、冷暖自知。

直到現在,這場「頭腦風暴」依然持續且困擾著國人。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國人對待「民主」的立場與態度。張維為與蘇長和兩位學者的文章之所以引發巨大爭議與輿論波瀾,正是當下中國對民主的兩種截然不同的解讀與態度。在堅定的左派人士看來,民主自由簡直就是西方的專利,是挖社會主義牆角的工具。而在堅定的右派人士眼中,反民主就等同於專制,只有自由與民主才能救中國,只有實行西方式民主自由制度才能解決當前中國的問題。

坦率說,上述兩種立場都存在偏激的一面,在當下的輿論環境下,雙方立場相差甚遠,無法達成共識,一些所謂的辯論與交鋒更像是情緒化的喋喋不休的爭論,遠遠脫離了現實與初衷。

可以肯定說,未來幾年,中國社會將迎來一個前所未有的民主化訴求高潮,因此中國社會對民主形成一個共識至關重要,且日益緊迫。那麼究竟應該如何看待民主呢?

首先不要「妖魔化」或「戴著有色眼鏡」看民主,它更不是「披著狼皮的羊」,它只是政府管理社會、政府與民眾互動的一種方式,以及在這個過程中社會達成的一套理念。目前,民主的內涵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是選舉與監督為基礎的社會管理模式與制度體系,二是以人權、自由與法治為基礎的價值理念。

其次不要「神化」民主,把民主視為解決一切社會問題的鑰匙與「萬靈丹」。如果抱著一種「社會出了問題,那是因為國家不民主」的思維,那無疑是缺乏獨立思考的體現。民主是個好東西,但民主需要一系列配套設施。世界上民主國家這麼多,但是國富民強的民主國家就那麼一些,多數所謂的民主國家依然是貧窮落後或表現平平。如果一個國家的經濟沒有發展到一定程度,人權法治沒有發展到一定層次,沒有形成公民社會,國民依然缺乏獨立思考能力,那麼可以說這個國家還沒有做好迎接民主的準備。如果硬要實行所謂的民主制度,那帶來的很可能是混亂與倒退。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

另外,搞不好民生的不是民主。如果一個國家誇誇其談自己是民主國家,但其大多數國民生活拮据,甚至十分貧困,那不是真正的民主,這樣的民主只是個“花瓶”。印度的情況就值得反思。當然,民生搞得好也並一定就是民主國家。解決民生問題的政治權利只有掌握在民眾手中,才能說是民主國家。當前有一種學說——將民眾民主化訴求歸結於經濟問題,這樣的視角過於狹隘,具有一定程度的誤導性,因為經濟問題的根源在於系統結構——財富分配結構、社會階層結構、產業結構、城鄉結構等等,而結構性問題要得到解決在於政治權利的分配。

最後,民主沒有唯一模式,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絕對真理,也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民主模式。西方式民主是根植於西方歷史文化發展演變而來的,西方式民主對外具有一定的傳播性,對其他國家具有一定的借鑒性,但西方式民主不是普世價值。在當前的歷史條件下,民主制度是人類社會探索到的最具合理性的制度模式,但是實現民主制度的方式,條條大路通羅馬,並非只有西方模式一種。中國要做的是尋找一條適合自身國情的民主道路,目的則是國強民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據東網)

本文发布在 公民评论. 收藏 永久链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