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三畏:向甘肃省新闻道德委举报林治波院长

如果林治波不是正在兰州大学新闻学院做院长,直接影响着那么多求学阶段的青年,我是没有耐心跟他讲下面这些话的。因为林治波每一发言,让人觉着不是故意使坏,就是缺乏常识,或缺乏常识的使坏,跟他辩驳是浪费时间。我首先声明这篇小文是为兰州大学新闻学院的学生们写的,我可怜他们遇到这样的院长,毕竟大多数孩子的学费是父母辛苦挣来的。

目前中国只有五个省市有“新闻道德委员会”,甘肃暂时还没有(据林治波说,将来会有)。我想,等到甘肃有了,我马上就去举报林治波,他目前已经积累了许多违背新闻良知的言论和违背写作常识的事迹了

2014年9月18日他在环球时报发表一篇文章《成立新闻道德委员会非常必要》。当然,我读出来的意思,是他认为某人来做北京市新闻道德委员会主任“非常必要”。文中有这么一段,是批评财新网关于新任北京道德委员会主任的报道的,大家看看多有内涵——

财新网的报道题为《北京日报原社长梅宁华掌舵市新闻道德委》,其报道重点不在委员会本身,而在梅宁华的任职上,并在正文之前的按语中说:梅宁华“今年60岁,7月刚卸任北京日报社党组副书记、社长,曾署名‘文峰’发文,引发围绕‘北晚文峰’和‘南都长平’的办报理念之争”,突出强调了梅宁华先生的“争议性”。不管财新网的报道用意何在,笔者想说的是,以梅先生的从业资历和能力,特别是以其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他正是这个职务的适当人选。在今天纷繁复杂的舆论场上,如果是一个具有鲜明政治立场而不是态度暧昧的人,就不可能没有争议。争议,这太正常了。

这段话应该得负分。首先,财新网的新闻符合规范。标题尽量浓缩新闻点,标明新闻眼,是常识,关心这个消息的读者,无非是关心谁做了北京这个前无古人的职位,所以标题该这么做。然后标题交待不完的,导语(林称的“按语”)接着来,这里相当于拉长的副标题,进一步说明此人是谁,这也是程式化的消息写法,兰州大学本科一年级学生都知道这么写。那么,我就想不出了,按林治波的说法,报道新闻人物,不交待其的来历和事迹,还能怎么写。

再说一遍,罗嗦这些新闻ABC,不是为了挽救林治波,而是为了“争夺”兰州大学新闻学院的学生。“倒金字塔”的写法之所以既简单又经典,是因为按照这种写法,按照相关性和重要性的次序陈述事实,交待背景,是最有利于排斥虚假,逼近客观的叙述方式。从反方面来说,如果写作者有私心,想塞进或藏着什么个人的东西,则势必破坏这种叙述规范。我们试试看,按林治波批评财经网的意思,不交待该新闻人物的来历和事迹,写出来又是什么样子?一定是最后读者还得问:这位道德委员会主任是什么人,为什么这么牛?为什么是他成为道德委员会主任?

但是,林治波却不管这些,他的问题是,交待人物背景的“用意何在”。一个著名大学的新闻学院院长,读一个消息不是想它是否符合规范,而是用阴谋论去猜想它交待人物背景的用意何在。这就相当于不管林治波是否活着,而只问他呼吸的用意何在。林治波可不像是开玩笑,看来他真是这么想的,因为事情到了他手上,他就“不管财新网的报道用意何在,笔者想说的是,以梅先生的从业资历和能力,特别是以其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他正是这个职务的适当人选”。非常遗憾的是,这位先生的“从业资历和能力,特别是他对党和人民的忠诚”确实不是公共常识,确实需要交待,就像财经网的报道那样。

所以,财经的报道写的不错。如果说它有什么缺点的话,我觉得它的缺点是,没有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当代大陆闻所未闻的机构和它的首任领导人是如何产生的?因为这分明是一个重要的新闻背景,人们自然会关心:难道新闻道德委员会的“道德基础”不是来自新闻人的认同,而是来自官方的任命,官方不仅“掌握法律”还“掌握道德”吗?但是,这恰恰是林治波认为没必要交待的。

现在,兰州大学新闻学院的同学们应该看到了,你们的院长不仅反对常识,也不尊重道德。那么,林治波是故意捣乱,还是没有常识?而这个问题,不只是从林治波上面这篇文章中产生的,而是关于他的一个“普遍的问题”,在他所有惊世骇俗的表演中,都存在这个让人惊异的问题。

例如,2012年他否认大饥荒(原文比较经典,再次复制过来,以广流传,尽管他迫于跟官修党史相悖而道过歉):“有人为了糟蹋毛主席,竟然夸张污蔑1960-1962年饿死几千万人。有人为此走访了当年饥荒最重的河南安徽很多村庄,情况根本不是有人污蔑的那样,乡亲们只是听说饿死了人,而自己并没有亲眼看见饿死人,能够直接证实的饿死者为数极少。”

这一段文字是林氏谎言的标本。看它的后半句,即第一个句号后面,“有人”是谁?联系上下文,世界上是不可能找到这样一个人的。因为,哪怕是“饿死者为数极少”,既然在“当年饥荒最重”的地方,那就应该有人“亲眼看见”,而不是“并没有亲眼看见”。惘顾事实的句子不能逃脱的困境是扭捏。你看他本来是说,根本没有饿死人(因为在饥荒最严重的地方也只是听而没有人看见),但还是心虚,不得不加上“为数极少”的蛇足。

林治波这是在故意捣乱,还是没有常识?有这样一个情况可以对照,百度上说,林治波不仅是人民大学历史系学生,而且曾经是电视剧《彭德怀》的剧编。研究彭德怀当然不可能不涉及大跃进,涉及大跃进不可能不知道当时饿死人的情况非常惨烈。所以,我们只能说,林治波缺乏的是良心,是在发表对饿死的同胞的基本同情和尊重的魔鬼言论。

两个月前,也就是在兰州大学公布林治波被任命为新闻学院院长的时候,他发过另一段疯狂的言论,同样令人惊愕,曹林先生没忍住批评他,大概是这个时候。这段话是:“公知将胡适奉为祖师爷,盖因其崇洋媚外和反共立场,而并非胡适真的有什么德才。论德,此人吃喝嫖赌,五毒俱全;论才,此人号称大学者、大思想家,但除了吹捧西方文化贬低中国历史,究竟还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学术成果?胡适,就是一个披着学术外衣而承担共济会使命的买办政客而已。”

然而,常常就是常识。胡适是公知的祖师爷,这没错。但除了“崇洋媚外和反共立场”,胡适还有没有“德才”?除了“吃喝嫖赌,五毒俱全”,还有没有思想,有没有“拿得出手的学术成果”?就算这些都成问题,都很不堪吧,那么胡适担当得一个“承担共济会使命的买办政客”的定性?谁“买”了胡适,胡适帮谁“办”了事,这需要用事实说话吧?

无法想像林治波对胡适的无名火之由来。这是一种歇斯底里,无法进行逻辑分析。林治波在谈胡适谈人格,他真的找到了君子和宵小的强烈对照。胡适对权力有过改良的进言,但他光明磊落,总的说来,终其一生对权力保持着警惕和批评的态度,从而成为公知的祖师爷。抄一句胡适的话送给林治波:“我们要建立的是批评国民党和孙中山的自由。上帝我们尚且可以批评,何况国民党与孙中山?”(《人权论集•小序》),林治波你知道羞愧吗?

那么,无论林治波是一个毫无人格底线的故意使坏的家伙,还是一个没有常识的文盲,都不需多说了。剩下的事情是,我将向未来的甘肃省或兰州市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林治波,并且建议兰州大学为了国家利益和学生前途,把林治波同志逐出教门,同时,也建议有关方面知人善任,把林治波发回原单位,继续在人民日报甘肃记者站当站长或去人民日报总部写社论。(2014/9/20)

本文发布在 公民立场. 收藏 永久链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