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缶 : 醫患衝突背後每個人都是受害者

08月15日(五)

湖南湘潭一名張姓產婦因產後「羊水栓塞」死亡,由此引發的醫患糾紛吸引了無數人的關注。在網絡上形成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一邊是大眾網友吐槽醫生及醫院多麼糟糕,另一邊是醫護人員激烈譴責鬧事家屬。在這次事件中,以醫生為代表的專業化群體和以病患為代表的大眾群體再次站在了衝突的對立面,雙方怒目而向。其實梳理整個事件不難發現,這起產婦死亡事例背後顯現的是中國當前醫患關係的嚴重現狀,每個人在這個關係中都是失衡的,每個人都是受害者。

無疑,醫院有做得不對的地方,如知道不可逆的結果後,第一反應不是通知家屬,而是通知給村支書。對家屬不坦誠的結果就容易造成誤解,這也是矛盾衝突的根源。而家屬也有過錯之處,就是知道產婦死亡後,溝通不暢進而聚集人群打砸醫院。這樣造成矛盾不斷升級。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無論是醫院還是家屬,他們的行為都有可以諒解的地方,因為導致他們做出錯誤行為的背後已經是一個失衡的醫患大環境。在這個環境中,醫護人員處於極度不安全的狀態,即便從專業的角度他們知道,手術有風險不可避免會有死亡事件,但當事件真的到來的時候,他們仍然不能坦然面對,因為他們害怕會有不理智的親屬去「醫鬧」,甚至做出傷害他們的舉動。

同樣在這個環境中,患者和家屬也處於極度不安全的狀態,因為他們不知道,醫療流程的背後是否會有「貓膩」,究竟是醫療事故還是正常的醫療結果。無論事情的真相是什麼,醫患雙方互不信任早成思維定勢。彼此害怕的結果就是醫患雙方互不信任,最終糾紛不斷發生。而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每個人都毫無尊嚴,但導致醫患糾紛產生的根源從未解決,相關主管部門一直缺位。只有當此事件上升為輿論關注的大事件時,為維穩記,地方政府才會祭出一貫的法寶:用金錢來平息憤怒。但醫生和患者的角色繼續延續下去。如何解決這個難題?從目前的形勢來看,針對醫患糾紛的反思已經越來越多,起碼這是積極的一面。但重建信任根基,更需要的是來自強力機構的努力,而並不僅僅是民間的自救。首先是要還醫生以尊嚴,同時完善醫療流程透明化,建立有權威不被詬病的醫療事故鑑定機構。讓專業回歸專業,醫生能有尊嚴的看病,病人能有尊嚴的治病,醫療環境中沒有不能見光的死角,醫患關係才有可能回歸健康。

本文发布在 时政博览. 收藏 永久链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